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4-5-11 0:08:03下载本试卷

08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两宋之交以禅喻诗或以妙悟论诗已成风气,这股以妙悟论诗的思潮,超越当时流行的江西诗派,旁通禅门参(cān)悟。

 B.当摆脱了凡俗的喧嚣与诱惑,屏(píng)气凝神地阅读他的作品时,人们便会感到心田得到了滋润,灵魂得到了净化。

 C.古代造园家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将奇峰叠岫、崇山深壑(hè),高愈万仞、绵延千里的景观移入园林。

 D.要继承、借鉴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就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kuò)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 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艺术作品的。

 (2)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突出改善民生,把加强与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 我国的博物馆学科结构非常不完整,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培养大型博物馆展览策划人才和博物馆评论人才的工作  加强。

 A.品位 组合 亟待         B.品味 整合 亟待

 C.品味 组合 亟须         D.品位 整合 亟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以文法入诗,杜甫是始作俑者,也可说是集大成者,这确实是杜甫对诗歌形式的新贡献。

 B.某些学术明星年收入上千万,证明目前中国的人文出版市场目趋于成熟,学者、作家已经能和娱乐明星分庭抗礼

 C.曾在俄罗斯踢球的苏格兰射手奥康纳也建议,欧文最好不要赶鸭子上架,去参加对俄罗斯的比赛,因为后者的人工草皮很容易使球员受伤。

 D.在CBA赛场,易建联靠投篮和身体素质就能挥洒自如,但在NBA赛场,易建联身体不如对手,没有能力强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问责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问责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反腐倡廉和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B.杭州湾大桥的护栏被漆成七种颜色,之所以变换颜色,主要原因是由于防止司机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增加安全系数。

 C.“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D.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月夜原是神秘的,安谧的,凄清的,               ,树多即可增进幽暗和谧静。

 ①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

 ②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

 ③与其在歌吹喧阗、灯光辉煌的地方玩月

 ④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

 ⑤毋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

 A.②③⑤④①  B.①④③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①④②

6.对下列对联所写人物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明月,旷怀犹忆谢将军。——李白

 B.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苏轼

 C.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李清照

 D.岂有真鬼狐,前贤醒此箴世;安能装妖冶,后世剥他画皮。——蒲松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如召唤亡者之魄,用啸来求雨,甚至召鬼。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讽啸或啸咏,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以致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额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有魅力。一些关于长啸的记述,也往往在这方面点睛增毫。所以直到唐代,孙广在《啸旨》中还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就是这层用意的发挥。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予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7.下列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魏晋之“啸”本质特点的一项是

 A.“啸”能体现恬适的意趣,旷放的心境。

 B.“啸”是傲世独立、卓然不群气度的表露。

 C.“啸”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乐声。

 D.“啸”是名士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对吟啸之风在魏晋广泛流行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啸之风与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为投合。

 B.在当时主张达生任性的时代背景下,吟啸是人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C.时人认为吟啸含有神秘色彩,与当时流行的谈玄说理风气相契合。

 D.吟啸近似于吹口哨,既易学易会,又便于抒发胸中感慨。

9.下列句子的内容,与“薄薄的幺学外衣”无关的一项是

 A.“夫啸阴,呼阳,刚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王逸注《楚辞·招魂》)

 B“(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不好语言,而喜长啸。”  (《后汉书·向栩传》)

 C.“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辞》)

 D.“(啸)变阴刚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西晋·成公绥《啸赋》)

10.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

 B.魏晋时的吟啸,不能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它有音乐性并有所寄托。

 C.文士吟啸之风在唐代依然很流行,王维《竹里馆》与李白《游太山》等诗便可为证。

 D.吟啸之风到唐代之后才渐渐平息,是因为后世的文人热衷于义理功业。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缓,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

[注] ①栖栖:忙碌不安貌。②皇,通“遑”。闲暇;空闲。技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行弥  励:振奋    B.皆不就  辟:征召

 C.孟子亦孔子 称:相称    D.世世修  治:修缮

12.下列各句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志虽不就忠有余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B.抗其节乱世        游赤壁之下

 C.乃所愿学孔子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世之欲智力取胜者   人皆得隶使之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徐孺子处世进退有节的一组是

  ①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 ②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丁怀禄之臣远矣 ④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⑤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交代了徐孺子所出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直道正言”“趋死而不避”的贤士们,认为“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也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二段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在位贤士对比,虽然也肯定他们的品行,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第三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D.作者怀着对徐孺子的敬意来评价其生平事迹,同时,借赞美徐孺子的隐士风骨,宣扬了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8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3分)

                                         

 ② 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2分)

                                          

 (2) 用斜线(/)给下列文言文断句。(3分)

   梁 世 士 大 夫 皆 尚 褎 衣 博 带 大 冠 高 履 出 则 车 舆 入 则 扶 侍 郊 郭

 之 内 无 乘 马 者 周 弘 正 为 宣 城 王 所 爱 给 一 果 下 马 常 御 之 举 朝 以 为 放 达

  《颜氏家训·涉务》

16.阅读朱熹《观书有感》,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 从字面看,方塘“清如许”是因为“□□□”;巨舰“自在行”是因为“□□□”。(2分)

  (2) 试简析这两首诗表现手法的相同点,并说说这两首诗所表达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

                                     (4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化用前人诗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高山景行”这个成语,就来自《    ·小

  雅》里的“                     ”两句。曹操《短歌行》中的

  “                ”就借用了《管仲·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

  成其大;山不辞士,故能成其高”。范仲淹词《御街行》的结语是:“都来此事,眉间

  心上,无计相回避。”到了    的笔下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迟子建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 “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 “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景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

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唉。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景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我们就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就叩头对父亲说:

  “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

  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母亲决定把父亲送到弟弟家去。

  早饭后,母亲穿戴好后推起自行车,对父亲说:“孩子也稀罕过了,跟我到儿子家去过年吧。”

  母亲哄孩子一般地说: “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

  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 003年版,有删节)

18.文章开头说“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结尾又说“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结合全文,请说说“一盏灯”的深层涵义。(3分)

                                       

19.“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文章是通过哪些内容来写年的“有声有色”与“妖娆迷人”的?(4分)

                                        

20.如果把两处加点的“爸爸”改作“父亲”,文句也通顺,但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请分别简析。(4分)

                                        

21.文章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语写下来。 (3分)

                                         

22.文章的写作手法颇有特点,并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请就文中运用的某种手法,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六、(12分)

23.有一天,李跃同学手中拿着一张纸条,问班里的同学:“谁能将它搁在两块木块之间?”刘小禾过来试了一下,结果纸条弯曲后滑到下面,如图甲。李跃说:“看我的吧。”说着将纸条折成如图乙所示的形状,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并且还在上面放了一只茶杯。相信你对这个实验会感到有趣。请你根据下图中的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 根据上图的情景与信息内容,请你用一个疑问句提出探究性的小问题。

                                          

(2) 上图也可看作一次探究性小实验,请写出探究的结果。

                                      

24.今年寒假期间,李将胜同学因为期末考试失败心情一直不好,一个人随旅游团到海南去旅游,他的班主任周老师给他发了一条手机短信去安慰鼓励他,这短信共有四个句子:“人生本不可事事称心;            。愿南国的暖流驱掉你身上的寒气;           ”请你根据情景,把四句话填写完整。要求所填句子有针对性,句式大体工整。(4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模拟在网上跟帖。 (4分)

    近年来,汉语全球热持续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在不断增长。然而,在中国,汉语却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波动。像“酱紫”(这样子)、 “PMP”(拍马屁)等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迅速蔓延开来,不仅见于网络聊天,而且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在网上发帖表示担忧,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但也有网民跟帖,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次“革命”。

     请你也在网上发表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不超过50字。

                                       

                                        

七、作文(60分)

26.请以“站立”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你生活故事或见闻,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

  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抄袭。3、不得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