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一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一政治下学期全套教学资料

2014-5-20 6:01:13下载本试卷



编 稿:彭 艳  审 稿:闫云仙  责 编:唐开武

第五课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来看,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我们已学习的第三课和第四课侧重于经济的生产领域,而第五课和第六课则侧重于分配领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到财政和税收等问题。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税收等基本知识。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课介绍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包括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基本知识,由两节构成,每节各有三个框题。第一节分析财政及其作用,第二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一、主要知识点

  (一)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的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价值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

  具体来说,社会总产品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和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用公式表示:社会总产值=C+V+M。(讲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是为了引出国民收入的概念,一般了解即可)。

  2、国民收入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财富,是一国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标志。在价值形态上,国民收入是在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即V+M。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3、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是积累和消费,即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这两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国民收入是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如何将“蛋糕”切好的问题。

  (二)财政

  1、财政的基本含义;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预算和决算的基本含义;国家预算的总体结构状况成为预算体系;在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是在汇总地方预算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或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3、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财政的作用。

  二、重难点问题分析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该问题是本课重点,懂得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是积累和消费,即分为积累和消费这两部分。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的部分。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属于积累;社会物质储备部分既没有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了保证上述两项任务的实现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是主要部分,它是分散进行的,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求;公共消费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还有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消耗,也都属于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① 积累和消费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统一性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食、副食品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见,积累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另外,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眼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并且国民收入是个既定的量,那么二者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是因为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对立或不一致,所以需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②如何实现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在这里,前提是国民收入有所增加,这时,积累和消费二者不可偏废。积累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与之对应就是消费的最高限和最低线。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积累和消费间很难确定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固定比例。所以,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即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突破这两个界限。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经验,积累率在30%上下为宜。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称积累基金,消费部分称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约。具体而言,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用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

  最后,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强调国家、企业都要有积累,但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即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教材中指出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才会有希望。所以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财政的作用

  该问题是本课重点。财政是国家为了行使职能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国家的各种职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物质条件而实现的,所以,财政的作用或职能体现在国家的各种职能之中。

  在明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本概念之后,应对财政的几方面作用逐条深入分析,通过财政的作用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意义。

  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无形的手”,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有形的手”,其中财政是实现这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从两点来理解: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一点比较简单明了。二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从事科、教、文、卫的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财政的支持,而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发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因此,一方面财政支持经济建设,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其扩大,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⑤巩固国家政权。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国家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安、国防的物质保证。

  (三)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该问题是本课热点问题。财政有收支,就必然存在收支关系问题。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但如果每年都“收大于支,略有节余”,连年累积起来就会形成大量结余,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还是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和量入为出,是经济工作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几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是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我国自1998年以来针对通货紧缩问题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就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为扩大内需,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正确的消费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叫做扩大的财政政策、赤字政策,是指扩大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是扩大内需的权宜之计。扩大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国债通常是由国家发行的、以国家信誉和财力担保、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政府债券。财政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部分往往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三、易混易错问题分析

  1、国民收入不同于国民(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而国民(内)生产总值是社会所有部门创造的,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2、积累不同于生产性投资,积累包括生产性投资,即积累包括扩大再生产。

  3、从事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不同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

  4、国民收入不同于财政收入。

  (1)区别:含义不同;

  来源不同: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纯收入;财政收入来源于税、利、债、费。

  增收的途径不同:国民收入主要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增加财政收入,除必须努力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最直接的是靠国家严格按税法规定征税。

  分配中处理的关系不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财政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2)联系:都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标志;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中归国家占有,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分配和使用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