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常识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广东广西17) ( B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表明 (广东广西18) (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3.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广东广西19) ( D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
A.临危不惧,敢于牺牲 B.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C.对社会做出贡献 D.受到人们的敬仰
根据右图回答21一22题。
5.本图所讽刺对象的错误在于(广东广西21)( D )
A.对人冷漠,袖手旁观 B.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C.只顾个人,不顾集体 D.回避矛盾,明哲保身
6.针对上述问题,应对所讽刺的对象加强 的教育。 (广东广西22) ( D )
A.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B.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C.关心集体,奉献社会 D.是非分明,直言不讳
7.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广东广西18)( B )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8.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广东广西24) ( A )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9.“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江苏17) ( A )
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江苏18) ( B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1.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江苏19)( C )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江苏20) ( B )
A. 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13.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江苏21) ( C )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据此回答14-15 题:(江苏22-23)
14.“富脑袋”主要是指 ( D )
A. 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5.上述材料表明 ( B )
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16.“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江苏24) ( B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17.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浙闽文综24)( C )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浙闽文综25) ( C )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19-20题。(浙闽文综29-30)
1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 A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2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
21.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神是(全国文综25) ( B )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B.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22.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全国文综28)
( B )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全国文综32) (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
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
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24.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全国文综33) ( A )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天津文综25) ( B )
A. 分清主流和支流 B. 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 重视内因的作用 D. 坚持适度的原则
26.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天津文综33) ( C )
①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27. 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近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天津文综35) ( D )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28.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 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全国大综合14) ( D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2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全国大综合15) ( C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30.近两年,全国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都在100万起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安全就是效益。这个事实说明(北京文综31) ( B )
A.有失误必有安全事故 B.安全事故是经济损失之故
C.有安全必有利润 D.安全与效益互为因果关系
3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北京文综34)( D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北京文综35) ( C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说明(广西28) ( BCD )
A.世界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首要条件
B.和平崛起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C.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的新贡献
D.和平崛起应该坚持自力更生
2.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的(广西广东29) ( AC )
A.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B.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C.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 D.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3.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广西30) ( A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4.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广东28) ( BD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5.“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广东30) ( ACD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6.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江苏28)( ACD )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
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
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
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
问题
7.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江苏29)( BD )
A. 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8.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江苏30)( B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1.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全面实行休渔制度。通过休渔,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休渔后渔获量增加。渔民的经济收益不仅没有因休渔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11分)(浙闽文综38(2))
答案要点: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②只顾眼前利益,过度捕捞,转化为无鱼可捞,就会丧失眼前利益。适度限制眼前利益而休渔,能取得更大的长远利益。
③运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辩证法,实施休渔制度,可以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10分)(浙闽文综39(6))
答案要点: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
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力、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6分)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全国大综合46)
答案要点:①科学的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
②科学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前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不是
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
从奉献中来。”这是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
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
人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李斌事迹引
起了重大的社会反响,假设你所在学校邀请李斌以“树
立正确人才观”为题举行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请
你围绕报告的主题向李斌提一个问题。(上海卷31(2))
答案要点:一般性问题给2分,问题有一定深度给3分。
一般性问题如: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德与才孰重孰轻?
如何看待全才与专才?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出: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
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可予以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
5.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回答:
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9分)(北京文综38(1))
答案要点: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②放眼世界,认识到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③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6.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答:(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北京文综38(1))
答案要点:①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
②“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
③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7.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8分)(北京文综38(4))
答案要点: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辨析题
1.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广东广西37)(11分)
答案要点: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2.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江苏36)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论述题
1.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
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广东广西38)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答案要点:(1)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
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4分)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4分)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要点:(2)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3分)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3分)(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7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江苏38)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答案要点:
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共同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
执政理念。它们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下观点: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答“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亦可酌情给分。)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联系上述材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定位。
答案要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江苏39(3))
材料一: 表1 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003年 财政收入(亿元) |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前百名县(市、区)(个) | |
全国 | 116694 | 21700 | 100 |
江苏 | 12451.75 | 1968.85 | 17 |
占全国10.67% | 占全国9.07% | 其中:苏南10 苏中5 苏北2 |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出口贸易总额 | 实际和利用外资 | 在境外投资企业 | |
总额 | 比2002年增长 | ||
1136.70亿美元 | 158.02亿美元 | 52.4% | 62家 |
表2 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
材料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苏省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行业存在投资过度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答案要点: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江苏经济现状,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矛
盾的两个方面又是分主次的。江苏经济发展的成绩是主流,存在的问题 是前进中的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4.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
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11分)(全国文
综38(3))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农业和农
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挚领的意义。
5. 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的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10分)(全国文综39(7))
答案要点:
解决电力短缺问题,首先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发展电力行业,应掌握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提高预见性,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6.(32分)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这次修宪不预先提出修改方案,而是直接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两下两上的方式,经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反复讨论研究,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建议》的基础上,拟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共14条,其中包括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
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宪法修改的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9分)
答案要点:
①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办事情要从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12分)(天津文综39(5))
答案要点:
①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
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 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③ 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