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测试题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1、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 。
2、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 、 、 、 等多种感觉功能。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 末梢(嗅觉感受器), 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 ,从而形成嗅觉。
4.舌具有 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 一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对 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 ,甜味是 ,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5.声音的产生。声音是因物体的 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
6.声音的传播。 (1)传播需要 :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传播形式: 。(3)传播速度: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声音在 物质中传播得最快,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 。
(4)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 ,形成 。
7、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 一 一耳蜗一 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8、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 到 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 ,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 。物体在 称为频率,其单位为 。
9.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 叫音调。物体 越快(频率越大), 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 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 越大, 越大。声音的响度用 来表示。
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 、形状以及 等有关。
10.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 (不需要、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 传播的。
传播速度:在 中最快,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
11.光的色散。
白光是 光,由红、橙、 、 、蓝、靛、紫等多种 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 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 所有颜色的光。
12.光线。在科学上,用一条 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
13.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 的物质射向另一种 的物质时,光会在 上发生 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 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 与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两侧; 等于 。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 反射和 反射。 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 。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 ,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平面镜成的是 ,不能用 承接。
14.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 介质射向另一种 介质时,光的 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 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和 分居在法线两侧, 小于 。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 。
1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 、房水、 和玻璃体,在 上成像,视网膜上的 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 ,通过 传到大脑皮层 ,形成视觉。
16.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 ,或 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 ,需佩戴 矫正。
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 ,需佩戴 矫正。
17.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
第二章 运动和力
1.动能:物体 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势能:物体被 或发生 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
2.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 。
3.速度是物体在 ,计算公式为V=
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
4.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 。(2)改变物体的 ,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5.力的单位是 ,单位符号是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 。常用的测力计是
6.力的三要素。力的 、 、 。
力的图示。用一根 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7.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 而受到的力。(2)方向: 。
重力与质量成 ,计算公式为G= (g= )
8.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 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 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减小摩擦的方法:
9.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10.二力平衡条件。大小 ;方向 ,作用在 上;作用在 上。
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 、 、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2. 是生命的起点。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的场所: 。
生殖细胞是由人类的 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 (睾丸也产 生 ),女性的卵巢产生 (卵巢也产生 )。
人类妊娠期约为 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 。
(2) 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 从 获得营养。
(3) 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 从 获得营养。
3.青春期是由 向 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 ,女 。
4第一性征:男女在 的差异。 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 调节控制)。
5。动物两种主要生殖方式: (通过 和 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 动物有性生殖的 (1)受精类型: ;
(2)胚胎发育方式: 、 、 。
6人的死亡的标志:
7.种子。 (1)种子结构: 、胚(含 、 、 、 )、 (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萌发:①外部条件:充足的 和 、适宜的 。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 ;胚芽发育成 。
2.芽是未发育的 。
(1)分类:据着生部位可分为 和 。
(2)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 ,顶芽的存在 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3.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 、 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 和 。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 ,胚珠发育成柱头。
4.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 花药裂开,雌蕊伸长 分泌 的过程。
(2)传粉。①定义: 落到雌蕊的 上的过程。
②类型: 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 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 (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 (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 ,柱头呈 。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 繁殖、 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 常用方法:分根、压条、 、嫁接。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 不停旋转的运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 :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 :由于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 ,被照亮的一半为 ,背着太阳的一半为 。
3.晨昏线(圈):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 变成 的界线。
4.地方时: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 )在同一时间时刻不同的现象,它是人为规定的。例如:杭州是中午12时,英国伦敦是 时。
5.时区的划分: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 经度宽的地区,
(1)中时区(零时区):以 作为中央经线的15。经度宽的地区。
东、西十二区:以 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
(2)时差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
(3)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 处的地方时。
(4)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的地方时。
6.日界线。 以 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日界线的 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 一天。
7.地球的公转:地球绕日不停地旋转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 ②夏至后直射点虽 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 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 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 ④冬至后直射点虽 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A.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总是从直射点向 。
B.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日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相反)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 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 。
C.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 )
8.阳历:是以 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阴历:是根据 (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二十四节气:节气就实质而言属于 范畴
9.地球内部结构。分三层: 、 、 。
软流层:位于 深约50~250 km的范围内,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
的发源地。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10.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 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 的表现形式。
分布在 和
11.大陆漂移说,由 提出。
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 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12.六大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13.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形成 。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 。
14.地形的变化。
(1)内力作用: 地表起伏加大,具有阶段性。 , 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 ,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表现形式: , , , , 作用,侵蚀——高山削低 搬运;堆积——低谷填平
(3)地形是 作用和 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 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