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历史试卷 - 初中二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初二历史上册12课到22课复习提纲

2014-5-11 0:33:18下载本试卷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课的重点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本课的难点是: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议一议: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

起义的背景

经    过

意   义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  果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军旗诞生于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时。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

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开始:

经过

结束

意义

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2、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省份:

(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3、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西安事变既是本课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关于九一八事变:

经过:

结果: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关于西安事变:

背景:

第一,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第三,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第四,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经过:1936年12月12日拂晓,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指挥下,东北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蒋介石已跳墙逃跑,被东北军搜出扣押,实行“兵谏”。张、杨于当日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结果: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1、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2、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三省沦陷

3、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本节的重点是“血染卢沟桥”。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斗争的战略要地。为了达到进一步侵华的目的,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以北1公里处的龙王庙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蓄意挑衅。此后又诡称有一士兵失踪,要求对宛平城进行搜查,遭到北平当局的拒绝。正当双方代表会商之际,日军向城中开枪开炮,并开枪打死我守桥士兵,中国守军被迫奋起还击。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

关于“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

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三十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着一条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看一看“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1937年7月时,北平的东南面,北平的东面、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均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北平的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C)

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活动与探究(任选)

1.议一议:佟麟阁生前曾激励将士们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佟麟阁的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观点一:体现了他做人不怕死的勇敢精神。

观点二:体现了他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观点二是对的。不怕牺牲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与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愿望,军人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不仅对人民不利,而且这种勇敢只能带来灾难。

八路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新四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10月,国共两党协议,将活动在南方8省13个地区的工农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重点有二。一个是台儿庄战役。其二是百团大战。

平型关大捷:(在山西)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在山东)是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1938年初,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经历了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0年8月开始的交通破袭战,破坏和截断华北敌人的交通线。

第二阶段。重点是要消灭在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我根据地的敌人据点。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反击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为主。

到1940年12月5日,随着敌人在各根据地“扫荡”的失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胜利结束。

小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的。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抗日长城。

16-1.你能试一试,从目标、规模和战绩三个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吗?

答:①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据点。②百团大战的规模很大。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20万大军,在华北2 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③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战绩辉煌。八路军战斗达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16-2.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材料C: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

一、从国民党的抗战、共产党的抗战、人民的抗战等具体史实,概括理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二、从美国在太平洋对日作战、苏联出兵中国的史实,理解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

三、教师还可以补充从白求恩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概括理解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爱国华侨对抗日的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

关抗日战争,涉及到众多的战役。列表的方法。表头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原因、简单经过、意义等知识。

第17课 内战烽火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

“重庆谈判”:1.美蒋阴谋发动内战。2.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法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3.中共采取政治反击赴重庆谈判。

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小讨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指导下,英勇善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毛泽东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显然是在进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共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战场转向外线——国统区。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转战陕北: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西北战场战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对?

  对话:男孩: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

小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课文中的“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彪、罗荣桓

歼灭和改编敌人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 裕、谭震林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华北解放军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20兵团)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一次主力决战。四个多月内,共消灭了敌军154万多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国民党反动派已基本上被打败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有利于我军挺进江南,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仅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作用。第四层看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4、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

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2)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3)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2.“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集中在哪些部门”?

纺织、面粉企业等,主要是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了解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1.“为什么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一战时期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其外因,这二者构成从19141918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它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与之相伴随,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4、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5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詹天佑:1905年,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1909年他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程,粉碎了侵略者散布的中国工程师不能修成此铁路的谬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德榜:20  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并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1933年他版了《制碱》一书,打破了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活动与探究

   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男孩说:“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都生活在近代。”这话不错,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女孩说:“他们都去外国留过学”,不准确,魏源就没出国留学。说“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有一定道理,但这也不是问题的本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

动脑筋

   1.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正好上中学,我一定选择师范教育。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国民素质。

   2.聂耳创作的歌曲,除《义勇军进行曲》以外,还有《前进歌》《毕业歌》《新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创作的歌曲,除《黄河大合唱》以外,还有《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我给大家唱一首《到敌人后方去》。

代表人物

文 艺 家

代    表   作

鲁 迅

文学家

《狂人日记》、《孔乙己》

郭沫若

文学家

历史剧《屈原》

赵树理

文学家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 玲

文学家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徐悲鸿

画 家

《愚公移山》

聂 耳

音乐家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音乐家

《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