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数学试卷 - 初中数学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数学代数几何综合题1

2014-5-11 0:12:26下载本试卷

代数几何综合题

代数几何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面最广、综合笥最强的题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很多以代数几何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其命题的主要结合点是方程与几何、函数与几何等,解代数几何综合题最常用的数学方法是数形结合,由形导数,以数促形。

例1、(北京丰台)如图,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点A(2,0),B(0,2),P(x,0),连结BP,过P点作交过点A的直线a于点C(2,y)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取最大整数时,求BC与PA的交点Q的坐标。

解:(1)

    A(2,0),C(2,y)在直线a上

  

         

  

(2)的最大整数值为 ,

时,

  

  设Q点坐标为,则

     

点坐标为        

说明:利用数形结合起来的思想,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关键是搞清楚用坐标表示的数与线段的长度的关系。

练习

1如图,从⊙O外一点A作⊙O的切线AB、AC,切点分别为B、C,⊙O的直径BD为6,连结CD、AO.

(1)求证:CD∥AO;(3分)

(2)设CD=x,AO=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分)

(3)若AO+CD=11,求AB的长。(4分)

2.如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x1,0)、(x2,O),其中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2x+m-3=O的两根,且x1<0<x2

 (1)求m的取值范围;

 (2)设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ACB=90°,∠CAB=30°,求m的值;

(3)在上述条件下,若点D在第二象限,△DAB≌△CBA,求出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

3.一张矩形纸片OABC平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为原点,点A在x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OA=5,OC=4。

① 如图,将纸片沿CE对折,点B落在x轴上的点D处,求点D的坐标;

② 在①中,设BD与CE的交点为P,若点P,B在抛物线上,求b,c的值;

③ 若将纸片沿直线l对折,点B落在坐标轴上的点F处,l与BF的交点为Q,若点Q在②的抛物线上,求l 的解析式。

4、一张矩形纸片OABC平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为原点,点A在x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OA=5,OC=4。

①求直线AC的解析式;

②若M为AC与BO的交点,点M在抛物线上,求k的值;

③将纸片沿CE对折,点B落在x轴上的点D处,试判断点D是否在②的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5.已知:在矩形ABCD中,AB=2,E为BC边上的一点,沿直线DE将矩形折叠,使C点落在AB边上的C点处。过C′作C′H⊥DC,C′H分别交DE、DC于点G、H,连结CG、CC′,CC′交GE于点F。

(1)    求证:四边形CGC′’E为菱形;

(2)    设,并设,试将表示成的函数;

(3)    当(2)中所求得的函数的图象达到最高点时,求BC的长

能力训练

1、已知抛物线与y轴的交于C点,C点关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对称点为C′。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及C、C′的坐标(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2)如果点Q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点P在抛物线上,以点C、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Q点和P的坐标(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3)在(2)的条件下,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2、如图,抛物线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

A(-1,0)、B(3,0)、C(0,3)三点,其顶点为D.注: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

(1)求: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四边形ABDC的面积;

(3)试判断△BCD与△COA是否相似?若相似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3、如图,RtΔABC中,∠ACB=90°,AC=4,BA=5,点P是AC上的动点(P不与A、C重合)设PC=x,点P到AB的距离为y。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试讨论以P为圆心,半径为x的圆与AB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指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2,E是AD边上一点(点E与点A,D不重合).BE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M,交DC于N.

  (1)设AE=x,四边形ADNM的面积为S,写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AE为何值时,四边形ADNM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M在y轴的正半轴上,⊙M与x轴交于A,B两点,AD是⊙M的直径,过点D作⊙M的切线,交x轴于点C. 已知点A的坐标为(-3,0),点C的坐标为(5,0).

(1)求点B的坐标和CD的长;

(2)过点D作DE∥BA,交⊙M于点E,连结AE,求AE的长.

6.如图,已知:AB是定圆的直径,O是圆心,点C在⊙O的半径AO上运动,PC⊥AB交⊙O于E,交AB于C,PC=5。PT是⊙O的切线(T为切点)。

(1)当CE正好是⊙O的半径时,PT=3,求⊙O的半径;

(2)当C点与A点重合时,求CT的长;

(3)设PT2=y,AC=x,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x的取值范围。

答案:

练习

1、(1)连结BC交OA于点E

    略

  (2)∵CD∥AO,∴∠3=∠4.  ∵AB是⊙O的切线,DB是直径,

    ∴∠BCD=∠ABO=90°∴△BDC∽△AOB.  

    ∴  ∴  ∴0<x<6   

  (3)由已知和(2)知  

    解这个方程组得: ∴AB=.    

2解:(1)由题意,得

22-4(m-3)=16-m>0①

  x1x2=m-3<O.  ②  

  ①得m<4.

  解②得m<3.

  所以m的取值范围是m<3. 

(2)由题意可求得∠OCB=∠CAB=30°.

  所以BC=2BO,AB=2BC=4BO.

  所以A0=3BO(4分)

  从而得  x1=-3x2.  ③

  又因为  x1+x2=-2. ④

  联合③、④解得x1=-3,x2=1.

  代入x1·x2=m-3,得m=O.

(3)过D作DF⊥轴于F.

  从(2)可得到A、B两点坐标为A(-3,O)、B(1,O).

  所以BC=2,AB=4,OC=

  因为△DAB≌△CBA,

  所以DF=CO=,AF=B0=1,OF=A0-AF=2.

  所以点D的坐标为(-2,).

  直线AD的函数解析式为y=x=3

3

4、

5.(1)根据题意,C、C′两点关于直线DE成轴对称,DE是线段CC′的垂直平分线,故DC=DC′,GC=EC′,∠C′EG=∠CEG

由C′H⊥DC,BC⊥DC得:C′G∥CE,

∴∠C′GE=∠GEC,∵∠C′EG=∠CEG,

∴∠C′GE=∠C′EG,∴C′G=C′E,

∴C′G=C′E=EC=GC,

∴四边形CGCE为菱形

(2)解法一:由题意知:在△RtDCE中,

sin∠CDE==x

由(1)得:CC′⊥CE,又DC⊥CE,

∴Rt△C′EF∽Rt△DEC′,

,即

解法二:设DE=a,由sin∠CDE==x,则CE=ax,又DC⊥CE,CF⊥DE,

∴△DCE∽△CFE

DG=DE -2EF=a-2ax2

∴y=-2x2+x+1

(3)由(2)得:y=-2x2+x+1=

可见,当x=时,此函数的图象达到最高点,此时

∵GH∥CE,∴,由DH=2,得DG=

在Rt△DHC′中

∴BC=

能力训练

1、(1)所求对称轴为直线x=1 C(0,-m) C′(2,-m)

    (2)满足条件的P、Q坐标为P(-1,3-m),Q(1,3-m);P′(3,3-m)。

Q(1,3—m);P″(1,-1-m),Q′(1,1-m)。

    (3)所求平行四边形周长为

2、解:(1)

(2)由(1)可知

∴顶点坐标为D(1,4),设其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为E

 

  

  

(3)△DCB与△AOC相似

  证明:过点D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F

  ∵D(1,4),∴Rt△DFC中,DC=,且∠DCF=45°

  在Rt△BOC中,∠OCB=45°,BC=

 ∴∠AOC=∠DCB=90°  ∴△DCB∽△AOC

3(1)过P作PQ⊥AB于Q,则PQ=y ,  

  (2)令x≤y,得:,解得:

∴当时,圆P与AB所在直线相离;

 时,圆P与AB所在直线相切;

时,圆P与AB所在直线相交

4.解:(1)连接ME,设MN交BE于P,根据题意,得

MB=ME,MN⊥BE.过N作AB的垂线交AB于F,

在Rt△MBP和Rt△MNF中,

∠MBP+∠BMN=90°,∠FNM+∠BMN=90°,

  ∴∠MBP=∠MNF.

 又AB=FN,∴RT△EBA≌Rt△MNF,故MF=AE=x

  在Rt△AME中,AE=x,ME=MB=2-AM,∴(2-AM)2=x2+AM2

  解得AM=     

所以四边形ADNM的面积

  

即所求关系式为.        

(2) .

 ∴当AE=x=1时,四边形ADNM的面积s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5.解:(1)∵ MO⊥AB,∴ OA=OB. 

∵ A点坐标为(-3,0),∴ B点坐标为(3,0).   

∵ CD是⊙O的切线,∴ CD2=CB·CA=2×8=16.

∴ CD=4.                    

(3)∵ AD是直径,∴ DB⊥AB,

∴ BD===2.        

∵ DE∥BA,∴ =. ∴ AD=DB, ∴ AE=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