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数学试卷 - 初中数学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4:说理型试题

2014-5-11 0:12:27下载本试卷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4:说理型试题

因为说理型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类讨论能力,探索问题能力,所以成为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命题热点。

文本框: 例1、(2005年台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C与y轴相切于D点,与x轴相交于A(2,0)、B(8,0)两点,圆心C在第四象限。

(1)求点C的坐标;

(2)连结BC并延长交⊙C于另一点E,若线段BE上有一点P,使得,能否推出AP⊥BE?请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3)在直线BE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也请说明理由。

解:

说明:考查了相似形的判定及性质应用,切割线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本题关键是还体现了分类思想.

练习一

1、(2005年贵阳市)在Rt⊿ABC中,∠C =,AC = 6,BC = 8,点O在CB上,且AO平分∠BAC,CO = 3(如图所示),以点O为圆心,为半径画圆;

(1)取何值时,⊙O与AB相切;

(2)取何值时,⊙O与AB有两个公共点?

(3)当⊙O与AB相切时,设切点为D,在BC上是否存在点P,使⊿APD的面积为⊿ABC的面积的一半?若存在,求出CP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005年武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4,0),以点为圆心,8为半径的圆与x轴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与x轴负方向相交成60°角。以点(13,5)为圆心的圆与x轴相切于点D.

(1)求直线l的解析式;

(2)将⊙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平移,同时直线l沿x轴向右平移,当⊙第一次与⊙相切时,直线l也恰好与⊙第一次相切,求直线l平移的速度;

(3)将⊙沿x轴向右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与x轴相切于点E,EG为⊙的直径,过点A作⊙的切线,切⊙于另一点F,连结A、FG,那么FG·A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求其变化范围。

3、(2005年辽宁)如图,⊙C经过坐标原点O,分别交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于点B、A,点B的坐标为(4,0),点M在⊙C上,并且∠BMO=120º。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若点P是⊙C上的点,过点P作⊙C的切线PN,若∠NPB=30º,求点P的坐标;

 (3)若点D是⊙C上任意一点,以B为圆心,BD为半径作⊙B,并且BD的长为正整数。

①问这样的圆有几个?它们与⊙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②在这些圆中,是否存在与⊙C所交的弧(指⊙B上的一条弧)为90º的弧,若存在,请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2005年浙江)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D在线段BC上移动(不与B,C重合),连接OD,过点D作DE⊥OD,交边AB于点E,连接OE.记CD的长为t.

(1) 当t=时,求直线DE的函数表达式;

(2) 如果记梯形COEB的面积为S,那么是否存在S的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当OD2+DE 2的算术平方根取最小值时,求点E的坐标.

5、(2005年无锡)已知,点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连PA、PB、PC.

(1)将△P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P′CB的位置(如图1).

①设AB的长为a,PB的长为b(b<a),求△PAB旋转到△P′CB的过程中边PA所扫过区域(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②若PA=2,PB=4,∠APB=135°,求PC的长.

(2)如图2,若PA2+PC2=2PB2,请说明点P必在对角线AC上.


 

例2(2005年玉溪)如图21,已知抛物线的图象与x轴交于A、C两点。

  (1)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求的解析式;(3分)

  (2)若点B是抛物线上一动点(B不与A、C重合),以AC为对角线,A、B、C三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记为D,求证:点D在上;(4分)

(3)探索:当点B分别位于在x轴上、下两部分的图象上时,□ABCD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存在,判断它是何种特殊平行四边形并求出它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分)

解:

(1)设的解析式为y=.

     ∵与x轴的交点A(-2,0),C(2,0),顶点坐标是(0,-4),

      并且关于x轴对称,

     ∴经过点A(-2,0),C(2,0),顶点坐标是(0,4)

     ∴y=.     ∴0=4a+4    得a=-1,

 ∴的解析式为.

   (2)设B() ∵点B在上,∴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关于O对称。∴B、D关于原点O对称,

∴D().

将D()的坐标代入

      可知 左边=右边。∴点D在上。  

   (3)设□ABCD的面积为S,则S=2×.

     (I)当点B在x轴上方时,>0,

       ∴,它是关于的正比例函数且S随的增大而增大,

        ∴S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II)当点B在x轴下方时,-4≤<0.

,它是关于的正比例函数且S随的增大而减小,

       ∴当=-4时,S有最大值16,但它没有最小值。

此时B(0,-4)在y轴上,它的对称点D也在y轴上。

∴AC⊥BD.∴ABCD是菱形。此时. 

说明:考查了轴对称的有关性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及它们性质的应用,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判定及性质应用。

练习二

1.(2005年资阳市).如图9,已知O为坐标原点,∠AOB=30°,∠ABO=90°,且点A的坐标为(2,0).

(1) 求点B的坐标;

(2) 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A、B、O三点,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 在(2)中的二次函数图象的OB段(不包括点O、B)上,是否存在一点C,使得四边形ABCO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005年北京市)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抛物线经过O、A两点。

   (1)试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

   (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以D为圆心,DA为半径的圆被x轴分为劣弧和优弧两部分。若将劣弧沿x轴翻折,翻折后的劣弧落在⊙D内,它所在的圆恰与OD相切,求⊙D半径的长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3)设点B是满足(2)中条件的优弧上的一个动点,抛物线在x轴上方的部分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2005年哈尔滨)已知:直线y=2x+6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A、C两点,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C,点B是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

  (2)设点P是直线AC上一点,且SABP∶SBPC=1∶3,求点P的坐标;

 (3)直线y=x+a与(1)中所求的抛物线交于M、N两点,问:是否存在a的值,使得∠MON=90º,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2005年金华)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O(0,0),A(4,0),B(5,5).点C是y轴负半轴上一点,直线l经过B,C两点,且tan∠OC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直线l的解析式;


(3)过O,B两点作直线,如果P是直线OB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直线PQ平行于y轴,交抛物线于点Q. 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Q,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C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2005年临沂)如图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0,1),矩形CDEF的顶点C、F在抛物线上,D、E在x轴上,CF交y轴于点B(2,0),且其面积为8。

⑴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如图2,若P点为抛物线上不同于A的一点,连结PB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Q,过点P、Q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R。

①求证:PB=PS;

②判断△SBR的形状;

③试探索在线段SR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以点A、S、M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Q、R、M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找出M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能力训练

1.(2005年陕西)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Rt△AOB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0,2),O(0,0),B(4,0),△AOB绕O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COD.

(1) 求C、D两点的坐标;

(2) 求经过C、D、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 设(2)中的抛物线的顶点为P,AB的中点为M,试判断△PMB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2005年深圳)已知△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BC在x轴上,点D为BC的中点,点A在第一象限内,AB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E,点B(-1,0),P是AC上的一个动点(P与点A、C不重合)

  (1)求点A、E的坐标;

  (2)若y=过点A、E,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连结PB、PD,设L为△PBD的周长,当L取最小值时,求点P的坐标及L的最小值,并判断此时点P是否在(2)中所求的抛物线上,请充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3.(2005年四川)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解。

(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若是方程组的两个不相同的实数解,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yly2的值等于2;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2005年宜昌)以原点O为圆心、5为半径的半圆与y轴交于A、G两点,AB与半圆相切于点A,点B的坐标为(3,yB)(如图1);过半圆上的点C(xC,y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Rt△DOC的面积等于

(1)求点C的坐标;

(2)①命题“如图2,以y轴为对称轴的等腰梯形MNPQ与M1N1P1Q1的上底和下底都分别在同一条直线上,NP∥MQ,PQ∥P1Q1 ,且NP>MQ设抛物线y=a0x2+h0过点P、Q,抛物线y=a1x2+h1过点P1、Q1,则h0>h1”是真命题.请你以Q(3,5)、P(4,3)和Q1(p,5)、P1(p+1,3)为例进行验证;

②当图1中的线段BC在第一象限时,作线段BC关于y轴对称的线段FE,连接BF、CE,点T是线段BF上的动点(如图3);设K是过T、B、C三点的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求K的纵坐标yK的取值范围.

5、(2005年淮安)知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点M是线段AB(中点除外)上的动点,以点M为圆心,OM的长为半径作圆,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C、D.

(1)设点M的横坐标为a,则点C的坐标为      ,点D的坐标为      (用含有a的代数式表示);

(2)求证:AC=BD;

(3)若过点D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E.

①求证: AB=2ME;

②是否存在点M,使得AM=BE?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2005年茂名)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点B(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D,直线DC的函数关系式为,又tan∠OBC=1,

(1)     求a、k的值;

(2)     探究:在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是否存在点P(点P与点B、C补重合),使得ΔPBC是以B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你说明理由

7、(2005年黑龙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斜边AB在x轴上,AB=25,顶点C在y轴的负半轴上,tan∠ACO=,点P在线段OC上,且PO、PC的长(PO<PC)是关于x的方程x2-(2k+4)x+8k=O的两根.

  (1)求AC、BC的长;

  (2)求P点坐标;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点A、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直线PQ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2005年恩施)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分别为3的⊙O1和⊙O2外切于原点O,在x轴上方的两圆的外公切线AB与⊙O1和⊙O2分别切于点A、B,直线AB交y轴于点C.O2D⊥O1A于点D.

(1)求∠O1O2D的度数;

(2)求点C的坐标;

(3)求经过O1、C、O2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4)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O1O2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2005年重庆)(10分)已知四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过P作MN∥AD,EF∥CD,分别交AB、CD、AD、BC于点M、N、E、F,设=PM·PE,=PN·PF,解答下列问题:

(1)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时,见图1,请判断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为锐角时,见图2,(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设,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使得?若存在,请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能力训练答案:

1、(1)由旋转的性质可知:OC=OA=2,OD=OB=4

∴C、D两点的坐标分别为C(-2,0)、D(0,4)

(2)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答:△PMB是钝角三角形。

如图,PH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求得M、P两点的坐标分别为M(2,1),P(1,).

∴点M在PH右侧,

又∵∠PHB=90°      ∴∠1>90°

∵∠PMB>∠1  ∴△PMB是钝角三角形。

2. (1)A(1,2)E(0,

(2)y=(3)(),2+2,

3、

4、解:(1)yB=5=半径;  xCyC=, +y2C=25, 得C (4,3) …2分和C(4,-3) 

(2)①过点P(4,3)、Q(3,5)的抛物线y=a0x2+h0

即为y=-x2+,得h0.

过P1(p+1,3)、Q1(p,5)的抛物线y=a1x2+h1

即为y=,

h1=.h0—h1

(∵MQ>M1Q1其中MQ=6,∴0≤p=1/2M1Q1<3,)可知0≤p<3;

∴7p+3>0,2p+1>0,3-p>0,因而得到h0—h1>0,证得h0>h1.

(或者说明2p+1>0,在0≤p<3时总是大于0,得到h0—h1>0.

②显然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方向向下,a<0.

当T运动到B点时,这时B、T、K三点重合即B为抛物线的顶点,∴yK≥5;

将过点T、B、C三点的抛物线y=ax2+bx+c沿x轴平移,使其对称轴为y轴,这时yK不变.

则由上述①的结论,当T在FB上运动时,过F(-3,5)、B(3,5)、C(4,3)三点的抛物线的顶点为最高点,

∴yK, ∴ 5≤yK

5、⑴C(2a,0),D(0,2a+8)

⑵方法一:由题意得:A(-4,0),B(0,4)

-4<a<0,且a≠2,

①  当2a+8<4,即-4<a<-2时AC=-4-2a,BD=4-(2a+8)=-4-2a

∴AC=BD。当2a+8>4,即-2<a<0时,同理可证:AC=BD

综上:AC=BD

方法二:①当点D在B、O之间时,连CD,∵∠COD=90°

∴圆心M在CD上,过点D作DF∥AB,∵点M为CD中点,

∴MA为△CDF中位线,∴AC=AF,

又DF∥AB,∴,而BO=AO  ∴AF=BD ∴AC=BD

②点D在点B上方时,同理可证:AC=BD,综上:AC=BD

⑶方法一

①A(-4,0),B(0,4),D(0,2a+8),M(a,a+4),△BDE、△ABO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E的纵坐标为a+6,∴ME=(yE-yM)=[a+6-(a+4)]=2,AB=4∴AB=2ME

②  AM=( yM-yA)=(a+4),BE=yE-yB=a+2,

∵AM=BE又-4<a<0,

且a≠2,10 当-4<a<-2时,(a+4)= -(a+2) ∴a=-3,M(-3,1)

20 当-2<a<0时,(a+4)= (a+2)

∴a不存在

6、(1) a=-1  ,*k=1

 (2)在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上存在点P,

使得ΔPBC是以B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①由 (1)可知,直线y=x+3与x轴的交点为E(-3,0)

*OE=OC=3*∠CEO=450 ,*∠OBC=450*∠ECB=900*∠DCB=900

*ΔDCB是以B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且点D(1,4)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上,则点D是所求的P点

方法一:设∠CBP=900,点P在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上,

则ΔPBC是以B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CBO=450 *∠OBP=450

设直线BP与y轴交于点F,则F(0,-3)*直线BP的表达式为y=x-3

解方程组

由题意得,点P(-2,-5)为所求。

综合①②,得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上存在点P(1,4)或

P(-2,-5),使得ΔPBC是以B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

方法二:在y轴上取一点F(0,-3),则OF=OC=3,由对称性可知,∠OBF=∠OBC=450

*∠CBF=900

 设直线BF与二次函数y=-x2+2x+3的图像交于点P,由(1)知B(3,0),

   *直线BF的函数关系式为y=x-3(以下与方法一同)

7、 (1) AC=15    BC=20    

 (2)∵ SABC=AC·BC=OC·AB, ∴ OC=12

∴ PO+PC=4+2k=12.  ∴ k=4

   ∴ 方程可化为x2-12x+32=O.解得x1=4,x2=8 

   ∵ PO<PC. ∴ PO=4.  ∴ P(O,-4)

(3)存在,直线PQ解析式为:y=-x-4或y=- x -4

8、(1) 连接O2B                 

  易证四边形ADO2B 为矩形,在Rt⊿O2DO1  中,   

O1D=2,O1O2=4,则 ∠O1O2D=300 ,O2D=6                     

(2)由(1)得AB= O2D=6,∴点C的坐标为(0,3)              

(3)由图知:O1、O2 点的坐标为(-3,0)、(,0)   

设过点O1、O2 、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 

则有:             

   解之得:a= b=   c=3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3       

(4) 存在,点C显然满足条件,又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知,点C关于x=的对称点也满足条件,即P点的坐标为(0,3)、(,3)           

9、解:(1)∵ABCD是矩形,MN∥AD,EF∥CD∴四边形PEAM、PNCF也均为矩形

=PM·PE==PN·PF=

又∵BD是对角线, ∴△PMB≌△BFP,△PDE≌△DPN,△DBA≌△DBC

 ∵

 ∴ ∴

(2)成立,理由如下:

   ∵ABCD是平行四边形,MN∥AD,EF∥CD

   ∴四边形PEAM、PNCF也均为平行四边形

   仿(1)可证

过E作EH⊥MN于点H,则

同理可得

      又∵∠MPE=∠FPN=∠A

∴PM·PE=PN·PF,即

(3)方法1:存在,理由如下:

    由(2)可知

  

又∵,即

,即

故存在实数,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