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第三轮复习题型解读与训练一 基础题型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题主要是选择题。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双基"的考查,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要想高考得高分,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是必要的。一般其题设条件与备选答案往往经过命题者深思熟虑的加工和匠心独运的改造,以其多变的形式布满层层陷阱,声东击西的命题策略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基"和一定的技巧。具体选择题的考查功能主要有:
1.使试卷有较大的知识点覆盖面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有较广泛的发散性
5.考查某些较高层次的能力
6.考查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这类题可衡量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来解答问题,对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化学选择题没有-个通用的解法,但不管哪种解法都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几个环节。
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选择题研究发现,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定性分析选择题
2.定量汁算选择题
3.图表图象选择题
4.正误判断选择题
5.信息应用选择题
6.组合比较选择题
7.评价配对选择题
8.类比递推选择题。
基础1 定性分析选择题
定性分析选择题又称普通选择题,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化学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的界定。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实验等为素材,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材中已揭示出来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法则,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 分析选项型
【例题1】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纸、废弃的塑料袋、医院的废输液管、废旧轮胎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利用。它们属于
A.无机物 B.高分子化合物 C.盐类 D.糖类
【解析】 这是一道常识题,废纸是纤维素,废塑料、废输液管、废橡胶制品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所以它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所以答案选B
【例题2】 对下列各组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H+、ClO-、Ba2+、HCO3-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
B.Mg2+、NH4+、Fe2+、NO3-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C.Fe3+、K+、SCN-、Cl-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显红色
D.Na+,NO3-、CO32-、SO32-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解析】 我们可以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A选项H+和HCO3-,不能大量共存;B选项在酸性溶液就有大量H+存在,这样一来H+和NO3-就有强氧化性。会氧化Fe2+:C选项Fe3+和SCN-会反应生成Fe(SCN)3,不能大量共存。所以答案选D。
【例题3】 下列物质久置空气中,其中通过直接观察无法确定其是否变质的是
A.硫酸亚铁晶体 B.亚硫酸钠粉末 C.块状氢氧化钠 D.苯酚晶体
【解析】 硫酸亚铁晶体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块状氢氧化钠变成粉末状的碳酸钠;
苯酚晶体由白色变成粉红色;亚硫酸钠粉末变成硫酸钠粉末,颜色与状态都没变。所以
答案选B。
【借鉴意义】 这类选择题,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通过寻找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得到正确的答案,方法主要有直选法,筛选法。筛选法又叫排除法或淘汰法。由于这类选择题命题意思多不完整,必须经过选项的补充、限制才能有完整的题意,否则便无法解答。解此类题时常常要用到筛选法、掌握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以题给条件(或经过加工变形)为"筛子",将选项逐项分析,放弃错误的,留下正确的。其主要类型有:(1)一次筛选(2)分次筛选(3)比较筛选(4)反驳筛选等。比如例题2,3两题就是对选项逐一分析,进行筛选而找到答案的。
题型二 具体代入型
【例题4】 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巳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可能为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解析】 根据题意令A为O,M为K,或A为S,B为Na,或A为O,B为Li,可以得出答案为A。
【例题5】 单质X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可知
A.当X、Y都是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
C.当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当X是非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解析】 A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B当X、Y都是非金属时,X不一定比Y活泼,比如2NaBrO3+I2=== 2NalO3+Br2。C正确,比如Fe+CuSO4===FeSO4+Cu,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D错误。所以答案选AC。
【借鉴意义】 这类题目给出的条件很抽象,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错,若选择具体
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主要有
具体代入法或代入特例反驳法、比如例题4就找出符合题意的具体物质代入进行验证
判断,得到正确的答案。例题5就是代入特例反驳法。
题型三 本质特征型
【例题6】 5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0.09mol的硫酸被还原 B.有0.045mol的硫酸被还原
C.充分反应后体系无硫酸剩余 D.消耗的铜的质量,一定少于2.88g
【解析】 解答此题容易陷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强氧化性是浓硫酸的特性。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稀,氧化性变弱消失,反应将终止,因此参与反应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定少于0.09mol,被还原的硫酸一定少于0.045mol,同样,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也一定少于2.88 g。因此正确答案为D。类似的问题还有MnO2与浓盐酸,Cu与浓硝酸或稀硝酸反应等。
【例题7】 由于工业的发展,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水的净化处理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某些含Al3+、Fe3+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如聚合硫酸铁,其化学式为[Fe2(OH)m(SO4)3 - ]n,式中m不可能为
A.6 B.4 C.3 D.2
【解析】 题给物质的化学式很复杂,我们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3-≠0,即m≠6,所以选A。抓住了题目所提供的本质特征,貌似很复杂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借鉴意义】 要善于抓住题目所提供的各种本质特征(如:反应本质特征,物质结构特征,数值特征,位置特征等),弱化或去掉干扰信息,实现问题的转换和突破,就好比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分析问题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例题7认识到硫酸根的个数不能为零,所以m≠6。
基础1题型训练
1.X、Y、Z 3种元素。已知:X+和Y-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Y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少9个,Y和Z两元素可以形成42个电子的负一价阴离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X+>Y-
B.原子序数X>Y>Z
C.X、Y、Z均属于短周期元素
D.X、Y、Z可以形成XYZ、XYZ3、XYZ4等化合物
2.把1 mL0.01 mol/L的盐酸用蒸馏水稀释到1 000L,所得溶液的pH是
A.8 B.7 C.6 D.6.9
3.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NH3
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氨气
D.增大压强,有利于SO2和O2反应生成SO3
4.防晒霜中含有能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例如:对氨基苯甲酸丁酯,它能吸收到达皮肤上99%的紫外线,具有十分理想的防晒效果。下列关于对氨基苯甲酸丁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有机物分类角度看,它属于氨基酸类、酯类、芳香烃类
B.它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不能与盐酸反应
C.甲酸丁酯基(-COOC4H9)有3种不同结构
D.它的分子式为C11H15NO2
5.实验表明,液态时,纯硫酸的导电性强于纯水。已知液态电解质都能像水那样自身电离而建立电离平衡(H2O+H2OH3O++OH-),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Kw。问在25℃时,纯硫酸的离子积常数Kw1和水的离子积常数Kw2的关系为
A.Kw1>Kw2 B.Kw1==Kw2 C.Kw1<Kw2 D.无法比较
6.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事实最能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
C.已经制得了I(NO3)3、I(ClO4)3·2H2O等含I3+的化合物
D.已经制得了I2O5等碘的氧化物
7.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在室温下,不跟水、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等作用,但易溶于氢氟酸,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A.氢氟酸的酸性比其他酸强 B.氢氟酸的氧化性比其他酸强
C.氢氟酸的还原性比其他酸强 D.钛离子易与氟离子形成可溶性难电离物质
8.近期《美国化学会志》报道,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碳源,金属钠为还原剂,在470℃,80MPa下合成金刚石,具有深远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C.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金刚石中含非极性共价键
基础1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BD;根据题意可推出X为K,Y为Cl,Z为O元素,再具体代入即可判断。
2.D;盐酸被稀释后,溶液只能接近于中性,不可能变碱性。因此无需汁算。
3.B;加催化剂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次氯酸分解,平衡向右移动,溶液的H+浓度增大,pH逐渐减小;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放出大量的热,促使一水合氨分解,可快速制氨气;增大压强,有利于SO2和O2反应向右移动生成SO3。
O
4.D;对氨基苯甲酸丁酯H2N— -C—OC4H9它不属于芳香烃类,所以A错;
其中含有氨基,能与盐酸反应,所以B错;甲酸丁酯基(-COOC4H9)有4种不同结构,所以C错。
5.A;纯硫酸的导电性强于纯水,所以纯硫酸的离子积常数Kw1大于水的离子积常数Kw2
6.C;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说明它可形成阳离子,选C。
7.D;钛与HF反应,不跟水、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等作用,说明不是酸性,氧化性,还原性的原因。因为酸性、还原性:HCl>HF;氧化性:HNO3>HF。
8.B;金刚石不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基础2 定量分析选择题
定量分析选择题又称计算选择题,在高考试题中约占15%-20%,是同学们比较"怕"的一种题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选择题的方法欠妥,惯用常规方法处理,结果是"小题大做"。对于定量型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往往会影响到解题的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所以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守恒法
【例题1】 已知某H2SO4、FeSO4、Fe2(SO4)3混合溶液100mL,其中阳离子浓度相等,SO42-浓度为6mol/L,此溶液中还可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A.11.2 g B.16.8 g C.33.6g D.5.6 g
【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2c(Fe2+)+3c(F3+)==2c(SO42-)。又由于c(H+)==c(Fe2+)==c(Fe3+),则6c(H+)==2×6mol/L,c(H+)==2mol/L。能溶解铁粉的质量为:(2mol/L×0.1 L×0.5+2mol/L×0.1 L×0.5)×56g/mol==11.2 g。应选A。
【例题2】 某温度下,将Cl2通入KOH溶液中,反应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和ClO3-个数比为1:2,则Cl与K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与被氧化的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5 B.4:1 C.3:l D.11:3
【解析】 设ClO-为x个,由题意知,ClO3-为2x个,生成它们要失去电子共11x个,由电子得失守恒知必有11x个Cl-生成。所以被还原的氯与被氧化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1x:(x+2x)==11:3。应选D。
【例题3】 有一含杂质4.2%的某稀土元素的氧化物样品,其中含该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8%;在26mL0.05mol/L的该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入0.1 mol/LBaCl2溶液26mL时,可使其中的SO42-完全沉淀,则该稀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40 B.114 C.70 D.105
【解析】 设该稀土元素的硫酸盐中正价总数为u,则根据总价数相等关系可得:
0.026×0.05×u=0.026×0.1×2,u=4,分子最简式为RO2;由最简式公式得:==1:2,M≈l40。应选A。
【例题4】 室温下,用惰性电极电解ymL某二价金属的硫酸盐溶液-段时间后,阴极有m mg金属析出,溶液的pH由6.5变为2.0(电解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不计),析出金属的原子量的数字表达式为
A. B. C. D.
【解析】 该二价金属的物质的量为,电路上流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此电解为混合电解,故产生的H+的物质的量即为电子的物质的量× 2,由此可得:×2==10-2×V,M==。应选A。
【借鉴意义】 运用守恒法解题,就是利用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如质量守恒,正负化合价守恒,元素守恒,电子得失守恒,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等)而进行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它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抓住题目内在的守恒关系,避开繁杂的计算,从而快、准、稳地得到答案。比如例题3就是利用电荷守恒,例题2就是利用电子得失守恒。
题型二 设一法
【例题5】 相同质量的N9、Mg、Al分别与盐酸反应,(1)若盐酸足量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
A.Na>Mg>Al B.Na>Mg=Al
C.Na=Mg=Al D.Na<Mg<Al
【解析】 (1)若盐酸足量:设Na、Mg、Al质量均为1 g,则根据关系式
2Na ~ H2↑ Mg ~ H2↑ 2Al ~ 3H2↑
2×23 2 24 2 2×27 3×2
1 1/23 1 1/12 1 1/9
则氢气的质量比是(1/23):(1/12):(1/9)==36:69:92Z,
(2)若盐酸不足,三种金属都足量时,足量的Mg、Al与不足量的等量的盐酸反应产
生的氢气质量相等,而足量的钠能继续与水反应,则产生的氢气最多。应选B。
【借鉴意义】 抽象问题具体化,是一种简单又实用的小技巧,由于"1"是最简单的数字,"质量相等"时常设其质量均为1g,故又称为"设一法"。设一法是赋值法的一种,是解决无数值或缺数值计算的常用方法。遇到下列情况,可用设一法:
1.c、w、ρ间的相互转化;
2.根据质量分数确定化学式;
3.确定样品中杂质的成分。
题型三 估算法
【例题6】 常温下,将10g下列固体与90g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里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CuSO4·5H2O B.Na2O C.CaO D.KNO3
【解析】 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Ca(OH)2属微溶物,其溶解度在0.01 g—1 g之间,而其他物质均易溶于水,选C。
【例题7】 要使400g10%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有关方法及数据中正确的是
A.蒸发掉180g水 B.蒸发掉200g水
C.加入50gNaCl D.加入40gNaCl
【解析】 估算。从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变与不变不难看出,要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蒸发掉原溶液质量一半的溶剂(蒸发过程中,溶质质量--分子不变,而分母变为-半时,比值扩大一倍);而采用加入溶质的方法时,所加溶质质量也应比原溶液中溶质质量略大一些。借此结论可直接判断出B正确,且粗略判断出在C、D中C正确。故选BC。
【借鉴意义】 加快解题速度,要改变见到数字题就动笔计算的习惯,有些题型"貌似计算,实则可测",解题的关键往往利用多动脑少动笔,通过推理、猜测从有关概念着手,充分利用边界条件、极限、始终态等,即可速算、巧算,甚至无须计算就可以迅速准确地估算答案、如例题6就是抓住Ca(OH)2本身的溶解性来进行估算的。估算法虽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大多数计算题是不能用估算法解决的。尝试用估算法解题是好的,但面对每一个题都想用估算法解决,有时也会贻误时间。
题型四 关系式法
【例题8】 在O2中燃烧0.22g硫和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化为SO2,
将这些SO2全部转化为SO3,生成的SO3完全被H2O吸收,所得H2SO4可用10.0 mL
0.50mol·L-l的NaOH溶液完全中和,则原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5% B.36% C.20% D.40%
【解析】 S~H2SO4~2NaOH n(S)==n(NaOH)==×0.010L×0.50mol·L-1==
0.0025mol,w(S)==×100%==36%.故选B。
【借鉴意义】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主要方法。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可以使多步计算化为一步而完成。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写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2.根据某原子守恒或电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
常用的关系式有S~H2SO4,FeS~2H2SO4,NH3~HNO3等。
题型五 差量法
【例题9】 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16.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4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8.5% B.50% C.52.8% D.82.5%
【解析】 NaCl+AgNO3===AgCl↓+NaNO3;NaBr+AgNO3===AgBr↓+NaNO3, 即:NaCl→AgCl,NaBr→AgBr,银元素替换了钠元素。因此沉淀比混合物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比钠元素增重的部分。设Na元素的质量为xg
Na → Ag △m
23 g 108 g 108 g-3 g==85 g
x 33.14 6-16.14 g==17 g
==,解得:x==4.6,所以Na%==(4.6g/16.14 g)×100%==28.5%。
【借鉴意义】 差量法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理论差量",再根据题意得出"实际差量",两者列成比例关系,然后求解。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等。比如例题9中用到的质量差,又如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差为1,质量差为56。
题型六 十字交叉法、归中原理
【例题10】 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和物10克,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则混和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 B.铁 C.铝 D.镁
【解析】 本题利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求解,据10克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升可得金属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0g/mol。四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Zn:32.5 g/mol、Fe:28 g/mol、Al:9g/mol、Mg:12g/mol,其中只有Al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10g/mol,故答案为C。
【例题11】 某乙烯和乙炔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所需O2的体积是原混合气体体积的2.7倍,则该混合气体若与足量H2完全加成,消耗H2的体积将是原混合气体体积的
A.1.2倍 B.1.4倍 C.1.6倍 D.1.8倍
【解析】 由燃烧方程式知,1 mol乙烯、乙炔分别耗氧为3 mol和2.5mol,平均耗氧2.7mol,可用十宁交叉法得出二者之比为2:3。再由加成反应可得出:2×l+3×2==8,8/5==1.6。故选C。
【例题12】 将1 molCO(g)和1 molH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时,有的CO转化为CO2。在条件相同时,若将1molCO和2molH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可能为
A.22.2% B.28.2% C.33.3% D.37.8%
【解析】 对于后一气态反应来说,无论反应如何进行,物质的量总是3mol,生成的CO2最多不能达到1mol,最少不低于mol,故CO)的体积分数在33.3%与22.2%之间。选D。
【借鉴意义】 十字交叉法是有关混合物的计算中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它能将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转化成简单的算术运算,如果你对十字交叉法没有把握,这时候完全可以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代替十字交又法,这样的把握性会比较大。十字交叉法只能作为一种计算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化学方法, 在例题12中,采用了"归中原理"判断法。"归中原理"基本思路有两条:其一,"取两端、选中间",先将问题假设成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求出两端极值,据此确定可能的取值范围,凡确定范围的习题均可用此法;其二是"定中间,选两头",如例题10,先确定平均值,再根据"有一大必有一小"的平均原理使问题轻易得解。所谓平均值法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M1和M2(M1>M2)的算术平均值M一定介于二者之间,即M1>M>M2。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M,就可知道M1和M2的取值范围,结合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答案。
题型七 极端分析法
【例题13】 将某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的混合物4g投入足量水中,待反应后蒸干得5g碱,则这种碱金属为
A.Li B.Na C.K D.Rb
【解析】 假设4g为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生成5g碱,则:
2M + 2H2O === 2MOH + H2↑
2M 2(M+17)
4g xg
x==4(M+17)/M。由题可知:4(M+17)/M > 5即:M<68.
假设4R为碱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5g碱,则:
M2O + H2O === 2MOH
2M+16 2(M十17)
4 g y g
y==4(M+17)/(M+8)。 由题可子:4(M+17)/(M+8)<5即:M>28.
而相对于原子质量介于28与68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故选C。
【例题14】 含ngHNO3的稀溶液与m g铁粉充分反应,铁全部溶解,生成NO气体。已知有n/4 gHNO3被还原,则n :m可能是
A.1:1 B.2:1 C.3:1 D.4:1
【解析】 由题意可知,未被还原的硝酸的质量为n-n/4==3n/4(g)。因此本题可以采用极限法进行分析:
①假设铁的氧化产物只有Fe(NO3)2时,则n(Fe2+):n(NO3-)==1:2
即:(m/56):(3n/4÷63)==1:2求得n:m==3:1
②假设铁的氧化产物只有Fe(NO3)3时,则n(Fe3+):n(NO3-)==1:3
即:(m/56):(3n/4÷63)==1:3求得n :m==9:2
③当铁的氧化产物为Fe(NO)2、Fe(NO3)3的混合物时,则3:1<n:m<9:2则由题
意可知,凡是符合3:l≤n:m≤9:2,均可选。故本题选CD。
【借鉴意义】 极端分析法就是从某种极限的状态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先根据边界条件确定答案的可能取值范围,然后结合题给条件得到正确答案。
基础2题型训练
1.将40mL1.5mol.L-1的CuSO4溶液与30mL3mol·L-1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篮色沉淀,假如溶液中Cu2+或OH-浓度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
A.Cu(OH)2 B.CuSO4·Cu(OH)2
C.CuSO4·2Cu(OH)2 D.CuSO4·3Cu(OH)2
2.氢氧燃料电池用于航天飞船,电极反应产生的水经过冷凝后可以作为航天员的
饮用水,其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2H2+40H--4e-===4H2O 正极:2H2O+O2+4e-===4OH-
当得到1.8g饮用水时,电池内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A.1.8 mol B.3.6 mol C.0.10 mol D.0.20 mol
3.所有氮的氧化物都能与灼热的铁进行反应生成Fe3O4和N2,化学方程式如下:
4NxOy+3yFe===yFe3O4+2xN2。当一定量的NxOy通过灼热的铁粉后,粉末质量增加
了64g,而气体体积(相同温度和压强)没有变化,则NxOy可能为
A.N2O B.NO C.N2O3 D.NO2
4.镁铝合金5.1 g溶于300mL2mol/L的盐酸,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为
5.6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产生沉淀的质量为
A.5.1 g B.10.2 g C.13.6 g D.15.3g
5.用H2还原x g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质量
为Yg,共用去w gH2。被还原的CuO的质量为
A.40wg B.g C.5(x-y)g D.x g
6.某碱式盐的化学式为Mg(1+x)(CO3)x(OH)2,取1.55g该固体恰好与10mL4mol·L-1硝酸反应完全,生成Mg(NO3)2溶液,则x值为
A.1 B.2 C.3 D.5
7.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A.16:9 B,23:9 C.32:9 D.46:9
8.铁有几种氧化物,现将14.4g乙二酸亚铁(FeC2O4)与空气隔绝加热完全分解后
得到7.2g铁的某种氧化物。则该氧化物是
A.FeO B.Fe3O4 C.Fe2O3 D.FeO、Fe2O3
9.某温度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4L·mol-1,该温度下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均为气体。将集满二氧化氮气体的烧瓶(容积为1 L)倒置于水槽中,烧瓶内液面上升到某一位置后不再变化。假设烧瓶内溶质不扩散,则所得HNO3浓度c(mol·L-1)及剩余气体体积V(L)的关系正确的是
A.c==1/24 V=1/3 B.c<1/24V/<1/3
C.c>1/24V>1/3 D.c<1/24 V>1/3
基础2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D;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0.045 mol 0.09 mol 0.045 mol
CuSO4剩余0.015mol,CuSO4:Cu(OH)2==1:3,选D。
2.D;n(H2O)==0.1 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2mol。
3.AC;气体体积没有变化,4==2x,x=2。
4.C;n(H2)==0.25mol,说明镁铝合金失去的电数为0.5mol,产生沉淀的质量为5.1 g+17g/mol×0.5mol==13.6g.
5.C;H2+CuO Cu+H2O △m
80 64 16
m(CuO) (x-y)g
得出m(CuO)==5(x-y)g,注意不能用氢气的质量来算,因为氢气反应前和反应后都要消耗。
6.C;n(HNO3)==0.04mol,n[Mg(NO3)2]==0.02mol,n(Mg2+)==0.02mol,
1.55 g/(24x+60x+58)g·mol-1==0.02mol/(x+1),x==3。
7.A;n(R):n(M)==1:2,故m(R):m(M)==22:(2×9)==22:18,当生成4.4gR时生成M的质量为×4.4g==3.6g,由质量守恒得:m(x)+m(Y)==m(R)+m(M),m(Y)==3.6g+4.4g-1.6g==6.4g,m(Y):m(M)==6.4g:3.6g==16:9。
8.A;14.4g乙二酸亚铁为0.1 mol,含0.1molFe即5.6 gFe,根据Fe守恒,铁的某种氧化物中也含有5.6 g Fe,故含氧7.2 g-5.6 g==1.6 g,铁与氧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 mol:0.1 mol==1:1,为FeO,应选A。
9.C;用极端假设法解答:假设气体全部为NO2,根据3NO2+H2O===2HNO3+NO, c(HNO3)====(mol·L-1),V剩余=L;假设气体全部为N2O4,根据3N2O4+2H2O===4HNO3+2NO,c(HNO3)====(mol·L-1),V剩余=L。综合可知C正确。
基础3 图表图象选择题
这类题目的特征是以图表图象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给出,把习题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 图表类
【例题1】 干燥剂的干燥性能可用干燥效率(1 m3空气中实际余留水蒸气的质量)来衡量。某些干燥剂的干燥效率数据如下:
物质 | 干燥效率 | 物质 | 干燥效率 |
MgO | 0.008 | ZnCl2 | 0.8 |
CaO | 0.2 | ZnBr2 | 1.1 |
分析以上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MgO的干燥性能比CaO好
B.干燥效率可能与干燥剂的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有关
C.MgCl2可能是比CaCl2更好的干燥剂
D.上述干燥剂中阳离子对干燥性能的影响比阴离子小
【解析】 D;干燥效率是以1 m3空气中实际余留水蒸气的质量来衡量的。因此,表中干燥效率值越大,干燥性能越差。从图表可以得出:MgO的干燥性能比CaO好,ZnCl2的干燥性能比ZnBr2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以发现:干燥效率可能与干燥剂的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有关,主要是与阳离子的半径有关,所以D是错误的。
【例题2】 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起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
序号 | 锌的质量(g) | 锌的形状 | 温度(℃) | 完全溶解于 酸的时间(s) |
A | 2 | 薄片 | 5 | 400 |
B | 2 | 薄片 | 15 | 200 |
C | 2 | 薄片 | 25 | 100 |
D | 2 | 薄片 | 30 | t1 |
E | 2 | 薄片 | 35 | 50 |
F | 2 | 颗粒 | 15 | t2 |
G | 2 | 粉末 | 15 | t3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t1==75 s ②t2>200>t3 ③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锌的质量mC>mF>mB
A.① B.①② C.只有② D.全部正确
【解析】 C;由表知温度每升高10℃反应时间缩短一半,故t1无法判断。而F实验虽然是15℃,但由于锌为颗粒状,反应需要时间大于200s,C实验为粉末,接触面大,反应快,小于200s.
【借鉴意义】 认真阅读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点,再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相应的化学原理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如例题2就是对七种数据依据锌的形状、温度不同来分析时间差别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题型二 定性判断图象类
【例题3】 反应A2+B22AB;△H==QkJ/mol,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改变的条件下,产物AB的AB%生成情况如右图:a为500℃时的情况;b为300℃时的情况;c为反应在300℃时从时间t3开始向容器中加压的情况.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2、B2及AB均为气体,Q<0
B.AB为气体,A2、B2中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Q<0
C.AB为气体,A2、B2中有一种为非气体,Q>0
D.AB为固体,A2、B2中有-种为非气体,Q<0
【解析】 B;a为500℃时的情况;b为300℃时的情况,a→b,降温,AB%增多,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Q<0。向容器中加压时,AB%减少,说明逆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即AB为气体,A2、B2中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所以选B。
【借鉴意义】 这类问题常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考查相联系。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横纵坐标的含义,理解图示曲线的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原理作出正确判断,解化学平衡图象题一般要抓住"先拐先平,定一议二"的方法来分析。如例题3中的a曲线先拐,先达到平衡。
题型三 定量计算图象类
【例题4】 在体积都为1 L,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投入0.65g锌粒,则下图所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解析】 C;体积都为1 L,pH==2的盐酸与醋酸,可以知道n(HCl)=0.01 mol,n(Zn)==0.01mol,盐酸与锌反应是锌过量,而醋酸与锌反应是醋酸过量!可以看出醋酸与锌反应放出的氢气比盐酸多。反应开始时两者的速率一样,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会不断地电离出氢离子,反应的过程中醋酸与锌反应的速率要快!根据以上分析,答案A,B,D都是错误的。
【借鉴意义】 这类问题要求解题者根据文字叙述及图象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求某些量的数值或某些量的相互关系,解这类题的突破口在于必须抓住图象中的关键“点”,如转折点、最大值点、最小值点等,以关键点为突破口,找出等量关系或列出比例式进,而求解。
基础3题型训练
1.所谓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些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根据下列四种金属的熔沸点:
Na | Cu | Al | Fe | |
熔点 | 97.5℃ | l 083℃ | 660℃ | l 535℃ |
沸点 | 883℃ | 2 595 ℃ | 2 200 ℃ | 3000℃ |
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A.Cu与Na B.Fe与Cu C.Cu与Al D.Al与Na
2.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代号 | L | M | Q | R | T |
原子半径/nm | 0.160 | 0.143 | 0.102 | 0.089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6、—2 | +2 | —2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R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L>R
B.M与T形成的化合物有两性
C.Q、T两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D.L、Q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
3.根据表中给出的几种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NaCl | MgCl2 | AlCl3 | SiCl4 | 单质B | |
熔点 | 810 ℃ | 710℃ | 190℃ | —68℃ | 2 300℃ |
沸点 | 1465℃ | 1 418℃ | 182℃ | 57℃ | 2 500℃ |
A.SiCl4是分子晶体 B.单质B可能是原子晶体
C.AlCl3加热能升华 D.NaCl中键的强度比MgCl2的小
4.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B(g)3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下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图Ⅰ研究的是从反应物出发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从反应物出发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从反应物出发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从产物出发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5.将KNO3不饱和溶液wg,恒温蒸发直到有晶体析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可用下图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随蒸发时间(t)而变化的是
6.将0.03molCl2缓缓通入含0.02molH2SO3和0.02molHBr的混合溶液中,在此过程中,溶液的c(H+)与Cl2用量的关系示意图是(溶液的体积视为不变)
7.往含0.2mol NaOH和0.1 molCa(OH)2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下)时立即停止,则这-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数目和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正确的图象是(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8.某稀溶液中含有Fe(NO3)3、Cu(NO3)2、HNO3,若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Fe2+浓度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稀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1 B.1:3:1 C.3:3:8 D.1:1:4
9.常温下,向0.1 mol·L-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实验时不同阶段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a<b<c<d
B.溶液的导电能力:a>b>d>c
C.a、b溶液呈酸性
D.c、d溶液呈碱性
10.一定质量的钠、钾投入-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体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投入的Na、K的质量一定相等
②投入的Na的质量小于K的质量
③曲线A为Na,B为K
④与Na、K反应的HCl的量一定相等
⑤投入的Na、K的质量比为23/39
⑥投入的Na、K的质量比为39/23
A.②⑤ B.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⑥
基础3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A;Cu的熔点比Na的沸点高,不能形成合金。
2.AB;由于L、R的主要化合价只有正价,所以L、R元素为金属元素.且为同一主族(ⅡA),又L的原子半径大于R,所以金属性L(Mg)>R(Be),因此L、R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L>R,所以A正确;M为第ⅢA,由于原子半径L>M>R,因此M为第3周期元素Al,T为第ⅥA族元素。
3.D;NaCl的熔沸点都比MgCl2的高,所以NaCl中键的强度比MgCl2的大。
4.A;如果图Ⅰ研究的是从反应物出发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那么化学平衡是不移动的,甲、乙所表示的C的浓度要相同,所以A是错的,其他的都是正确的。
5.C;KNO3不饱和溶液在恒温蒸发过程中,浓度一直变大,到有晶体析出后为饱和
6.A;根据Cl2+H2SO3+H2O===2HCl+H2SO4,Cl2+2HBr===2HCl+Br2,可以发现溶液的酸性增强,H+浓度变大。0.02molH2SO3需要0.02molCl2,所以横坐标0.02molCl2后H+浓度不变。
7.C;Ca2+ + 2OH- + CO 2 === CaCO3↓+ H2O
0.1 mol 0.2 mol 0.1mol 0.1 mol
可以看出离子数目减少了0.3mol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0.2 mol 0.1 mol 0.1 mol
可以看出离于数目减少了0.1 mol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0.1 mol 0.1 mol 0.2 mol
可以看出离子数目增加了0.1 mol,所以选C。
8.D;三者氧化性强弱是HNO3>Fe(NO3)3>Cu(NO3)2
Fe + 4HNO3 === Fe(NO3)3 + NO↑ + 2H2O
l mol 4 mol lmol
2Fe(NO3)3 + Fe === 3Fe(NO3)2 Cu(NO3)2 + Fe === Cu + Fe(NO3)2
2 mol 1 mol 2 mol 1 mol 1 mol 1 mol
可见HNO3为4mol,Fe(NO3)3为1 mol,Cu(NO3)2为1 mol
9.D;c点表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10.A;曲线所示A反应快,故曲线A为K,B为Na,两者产生氢气一样,所以投入的Na、K的质量比为23/39。
基础4 正误判断选择题
正误判断选择题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元素周期律,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等。同学们在审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其次是进行选项分析,最后综合考虑得到答案。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类
【例题1】 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常温常压下,1 mol碳烯(:CH2)所含电子总数为8NA
C.常温常压下,46克NO2和N2O4平衡气体中含有3NA个原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E.在标准状况下,VL水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为NA
F.1molOH-在电解过程中被氧化,提供的电子数为NA个
【解析】 选ADE。A.53 g碳酸钠为0.5 mol,其中含0.5NA个CO32-,A不正确。B.常温常压下,1个碳烯含有8个电子,所以1 mol碳烯(:CH2)所含电子总数为8NA。C.常温常压下,假设46克全为NO2或46克全为N2O4,它们都含有3NA个原子,所以平衡气体中含有3NA个原子。O.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为0.5mol,其中含1.5 NA个氧原子,所以D不正确。E.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计算错误,E不正确。F.1 molOH-在电解过程中被氧化,4OH--4e-===2H2O+O2↑,提供电子的数目为NA个。所以此题选ADE。
【例题2】 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反应:C2H2(g)+5/2O2(g)===2CO2(g)
+H2O(l);△H==-1 300kJ/mol热化学方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 300kJ的热量
B.有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l 300kJ的热量
C.有4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kJ的热量
D.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kJ的热量
【解析】 选AD。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即有1 molC2H2参加反应,应当放出1 300kJ的热量,A正确。B.有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应当放出而不是吸收1 300LJ的热量。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表示有2 mol CO2生成,应当放出1 300kJ的热量,C错,D正确。所以选AD。
【借鉴意义】 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己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的,Cl2、N2、O2、H2等为双原子分子,晶体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的结构。
题型二 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类
【例题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B.三氯化铁溶液跟过量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
C.碳酸氢钙溶液跟稀硝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D.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Cl2+2OH-===3Cl-+ClO-+H2O
E.漂白粉溶液中通入SO2气体:Ca2++2ClO-+SO2+H2O===CaSO3↓+2HClO
F.NaHS水解:HS-+H2OS2-+H3O+
G.过量的NH4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
2H++SO42-+Ba2++2OH-===BaSO4↓+2H2O
H.碳酸钙与醋酸:CaCO3+2H+===CA2++H2O+CO2↑
I.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J.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Fe2++2H2O2+4H+=Fe3++4H2O
K.铜片加入到稀硝酸溶液中:3Cu+2NO3-+8H+===3Cu2++2NO↑+4H2O
【解析】 选BGK。A.没配平,C.Ca(HCO3)2应拆成离子形式,D.没配平,E.HClO
有强氧化性,应得到CaSO4,F.所给是HS-的电离方程式,H.醋酸是弱酸应写成化学式,I.Al(OH)3不溶于氨水,J.没配平,所以选BGK。
【借鉴意义】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该"拆"或不该"拆"要分清。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题型三 基本概念类
【例题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E.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F.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
C.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H.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I.分子晶体中,共价键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J.某晶体溶于水中后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该晶体一定为离子晶体
【解析】 选B。A.分子稳定,是由于分子内的化学键的作用力强。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断裂,是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E.发生化学反应时越容易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F.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不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比如Fe3+→Fe2+。G.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比如SiO2与HF反应。H.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比如H2CO3。I.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J.某晶体溶于水中后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该晶体不一定为离子晶体,比如AlCl3。所以选B。
【例题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2和pH==1的硝酸中c(H+)之比为1:10
B.Na2CO3溶液中c(Na+)与c(CO32-)之比为2:1
C.0.2mol·L-1,醋酸与0.1 mol·L-1醋酸中c(H+)之比为2:1
D.NO2溶于水时,被氧化的n(NO2)与被还原的n(NO2)之比为3:1
E.常温下醋酸分子不可能存在于pH=7的碱性溶液中
F.常温下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使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中c(NH4+)==c(Cl-)
G.0.1mol·L-1的氯化铵溶液与0.0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c(Cl-)>c(NH4+)>c(Na+)>c(OH-)
H.0.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c(Na+)+c(H+)==c(CO32-)+c(HCO3-)+c(OH-)
【解析】 选AFG。B.CO32-会水解,c(Na+)与c(CO32-)之比大于2:1。C.醋酸是弱酸,其酸的浓度与H+浓度之间不是正比关系。D.NO2溶于水时,被氧化的n(NO2)与被还原的n(NO2)之比为2:1。E.常温下醋酸分子可能存在于pH>7的碱性溶液中,比如醋酸钠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水解产生少量的醋酸分子。H.0.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c(Na+)+c(H+)==2c(CO32-)+c(HCO3-)+c(OH-)。
基础4题型训练
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 mol烷烃(CnH2n+2)含(2n+1)NA个共价键
B.1 mol石墨中含有NA/2个六碳环
C.常温常压下,31 g白磷与红磷混合物,含有NA个磷原子
D.将1 molNO2气体进行压缩,压缩后气体的分子数将少于NA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 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5NA
B.标准状况下,1 L庚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7/22.4 NA
C.在1L0.1mol/L的HCOOH溶液中,所含HCOO-与HCOOH粒子数之和为0.1 NA
D.SO2晶体中,1mol硅原子与2NA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二氧化氮溶于水:3NO2+H2O===2H++2NO3-+NO↑
B.标准状况下,112mL氯气通入10mLl mol·L-1的溴化亚铁溶液中:
2Fe2++4Br-+3Cl2=2Fe3++6Cl-+2Br2
C.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硝酸:3Fe2++4H++NO3-=3Fe3++NO↑+2H2O
D.碳酸钠溶于水:CO32-+2H2O=H2CO3+2OH-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气通入亚硫酸钠溶液中:2Cl2+SO32-+H2O===2Cl-+SO2↑+2HClO
B.铝铵矾[(NH4)Al(SO4)2]溶液中加入过量热的氢氧化钡溶液:
NH4++OH-===NH3↑+H2O
C.亚硫酸氢钠溶液显弱酸性:HSO3-+H2O===SO32-+H3O+
D.100mL沸水中加入1 mL饱和氯化铁溶液:
Fe3++3H2OFe(OH)3(胶体)+3H+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2Br-+Cl2===Br2+2Cl-
B.AgNO3溶液中通入过量氨气:Ag++2NH3=Ag(NH3)2+
C.含有等物质的量的NH4HSO3与NaOH溶液反应:
NH4++HSO3-+2OH-===SO32-+NH3↑+2H2O
D.硫化亚铁置于过量的稀硫酸中:S2-+2H+===H2S↑
6.据最新科技报导,用10B合成的10B20有非常好的抗癌、治瘤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0B和10B20互为同位素 B.10B20是-种高熔点硬度大的物质
C.10B和10B20互为同分异构体 D.10B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
7.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冰、水和水蒸汽中都存在氢键
C.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B.现已发现的0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
C.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醋酸分子不可能存在于PH=7的碱性溶液中
B.常温下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少量氨水使溶液的pH==7,则混合液中 c(NH4+)==c(Cl-)
C.0.1 mol.L-1的氯化铵溶液与0.05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c(Cl-)>c(NH4+)>c(Na+)>c(OH-)
D.0.1 mol·L-1硫化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c(Na+)==c(S2-)+c(HS-)+c(H2S)
基础4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A; 1 mol烷烃(CnH2n+2)含(3n+1)NA个共价键,所以A错。
2.CD;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6NA,所以A错,标准状况下庚烷是液态,所以B是错的。
3.AC;标准状况下,112 mL氯气通入10mL1 mol·L-1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所以B错。碳酸钠溶于水,CO32-水解是分步进行的:CO32-+H2OHCCO3-+OH-,HCO3-+H2OH2CO3+OH-,所以D是错的。
4.CD;A错了,SO32-被氧化成SO42-;B错了,铝离子也要参加反应。
5.D;A错了,应为2Fe2++Cl2===2Fe3++2Cl-;C错了,等物质的量的NH4HSO3与NaOH溶液反应,NaOH溶液不足;D错了,硫化亚铁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6.D;10B是一种原子,10B20是一种分子,所以A、B、C均不正确。
7.C;氢键存在于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水蒸气之间不存在氢键。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H-O键的缘故。
8.B;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失去电子。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一定相等,比如Cl-。
9.BC;在醋酸钠溶液中,由于醋酸根离子水解生成了醋酸分子,其溶液显碱性,所以A错误。B.溶液显中性,所以c(NH4+)==c(OH-)。C正确。D.应为c(Na+)==2c(S2-)+2c(HS-)+2c(H2S)。
基础5 信息应用选择题
信息给予题又称为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经过短时间的临场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中要较多地运用到比较思维、整体思维、归纳演绎思维、迁移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某一问题。
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1)题干所给信息往往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新知识或是新情境。
(2)题中信息具有启发性,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解答问题时,要运用从新信息中抽象出来的新知识和新规律并将之与已有知识相联系。根据这类题的特点,可以将其解题步骤概括为:阅读(接受信息)→分析、筛选信息→搭桥(和旧知识联系)→类比、仿造、推理→问题解决。
典型题型与例题
题型一 信息传递型
【例题1】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我国又在启动“嫦娥工程”,在3~4年内中国人将登上月球。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其土壤中存在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核聚变的原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由质量数为3的氦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B.3 2He与4 2He的性质均相同
C.3 2He、4 2He形成的分子中存在共价键
D.3 2He中的质子数与4 2He的中子数相等
【解析】 D;由质量数为3的氦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原子分子,形成的分子中只存在范德华力,3 2He与4 2He的物理性质不相同。
【例题2】 加氟牙膏含有微量氟化物的添加剂,可防止龋齿,长期使用加氟牙膏在牙齿表面生成了一层质地坚硬、溶解度小的氟磷酸钙,其化学式为CaxFy(PO4)z,已知x、y、z都是奇数,其中x等于5。1 molCaxFy(PO4)z中含有氟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A.4 mol B.3 mol C.5 mol D.1 mol
【解析】 D;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出:2×5=y+3z,y、z都是奇数,则y=1,z=3。
【借鉴意义】 信息传递型题目,信息中无解答本题所需要的新知识,我们只需要检索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就能作答。比如例题1中的信息只是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与解题联系不是很大,我们只要利用学过的化学原理对3 2He进行分析即可答题。
题型二 简单模仿信息类
【例题3】 第二周期中从Li到F的七种元素,在它们各自对应主族中的表现仍有
明显的“反常”’现象,而由此建立的“对角线法则”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差异性的存在。如图,即锂与镁的相似性超过了它和钠的相似性,如:LiOH为中强碱,Li2CO3难溶于水等等。又如:Be、Al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均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同理,B和Si也存在这种对角线关系,如晶体硼与晶体硅一样,属于坚硬难熔的原子晶体。则下列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Li在N2中燃烧生成Li3N
B.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2
C.Be(OH)2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溶液
D.硼酸溶液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解析】 D;根据题给信息可知Li与Mg元素性质相似,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不是过氧化物,所以Li在空气中燃烧生成Li2O,不是Li2O2。
【例题4】 “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即节约原子)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指原料分子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所要得到的产物,不产生副反应,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可能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取代反应;②化合反应;③消去反应;④加成反应;⑤水解反应;⑥加聚反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 B;由于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所要得到的产物,不产生副反应,实现零排放,所以符合要求的有②化合反应,④加成反应,⑥加聚反应。
【借鉴意义】 简单模仿信息类题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利用题给信息进行简单模仿就可以,比如例题3中只要通过阅读就可以发现镁与锂成对角线关系,两者性质相似,我们就利用对镁的性质掌握情况来回答问题。
题型三 信息迁移型
【例题5】 在测定液态BrF3导电性时发现,20℃时导电性很强,其他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KBrF4,(BrF2)2SnF6等,由此推测液态BrF3电
离时的阳、阴离子是
A.Br3+,F- B.BrF2+,F-
C.Br2+,BrF4- D.BrF2+,BrF32-
【解析】 C;题给信息中说KBrF4是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所以由KBrF4中有BrF4-,推知BrF3电离时的阳、阴离子是BrF2+,BrF4-。
【例题6】 最近有人用-种称为"超酸"的化合物H(CB11H6C16)和C60反应,使C60获得一个质子,得到一种新型离子化合物[HC60]+[CB11H6C16]n。这个反应看起来很陌生,但反应类型却可以跟下列一个化学反应相似,你认为该反应是
A.Mg+2HCl==MgCl2+H2↑
B.NaOH+HCl==NaCl+H2O
C.NH3+HCl==NH4Cl
D.H2O+CH3COOHH3O++CH3COO-
【解析】 C;由题意可知,是发生化合反应,C60获得了一个质子,可见与NH3+HCl
=NH4Cl类似,是化合反应,且NH3得到一个质子,NH3+H+==NH4+。
【借鉴意义】 给出的信息中会有解答本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学生必须对新知识理
解消化后,再根据问题应变、创新才能作答,这类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做到:①能迅速将题中信息(情境)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②能将存储在脑中的知识块迅速检索出;③能将基础知识分解、转换、迁移、重组;④能比较、确立、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法;⑤能从信息变化趋势,预测变化规律,简而言之要具备寻求突破关键、致力信息加工的能力。
基础5题型训练
1.已知反应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能完全进行,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BeCl2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可能为BeO
B.Na2BeO2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可能为BeO
C.Be(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烧碱溶液
D.BeCl2水溶液的导电性强,因此BeCl2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2.科学界拟合成一种"双重结构"的球形分子,即把足球烯C60分子容纳在Si60分子中,外面的硅原子与里面的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C.该物质具有极高的熔沸点 D.该物质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3.水中的有机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被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将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所需的氧气的质量称为生化需氧量(BOD),若要测定某一条河流的生化需氧量(BOD)还需知道的信息有
①水的流量 ②水中所含有机物的化学式 ③水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 ④每摩尔
有机物的耗氧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照这个理沦,下列微粒属于两性物质的是:①HS- ②CO32-
③H2PO4- ④NH3 ⑤H2S ⑥CH3COOH ⑦OH- ⑧H2O ⑨NO3-
A.①④⑤ B.③⑥⑦ C.①②⑨ D.①③⑧
5.希尔实验是将分离出的叶绿素加到草酸铁溶液中,经光照后发生反应:
4Fe3++2H2O 4Fe2++4H++O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溶液的pH降低
B.每生成1 mol筽转移4mol电子
C.叶绿素发生氧化反应
D.该实验可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源于水
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海水的pH近似看作7。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的分析或说明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质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
B.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C.c(H+)和c(OH-)的乘积增大
D.最后溶液可能形成胶体分散系
7.已知BrCl能发生如下发应:与金属:nBrCl+2M===MCln+MBrn,与水:BrCl+
H2O===HBrO+HCl,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BrCl是共价化合物
B.与水反应时,BrCl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BrCl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D.BrCl具有强的氧化性,其氧化性比Br2强
8.头孢氨苄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素,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化合物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加成反应
B.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C.在一定条件下,该化合物可与NaOH发生反应
D.该化合物含有一个羧基,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不能与盐酸反应
9.用pH大小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相对强弱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荷兰科学家Henk Van Lubeck引入了酸度(AG)的概念,即把电解质溶液中的酸度定义为c(H+)与c(OH-)比值的对数,用公式表示为AG==lg。常温下,在AG==10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Mg2+、K+、Cl-、SO42- B.NH4+、Fe2+、Cl-、NO3-
C.Na+、K+、ClO-、S2- D.Na+、S2O32-、AlO2-、K+
10.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共价键的键能是两种原子间形成1 mol共价键(或其逆过程)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Cl-Cl键的键能为243 kJ/mol,H-Cl键的键能为431kJ/mol,则H2(g)+Cl2(g)===2HCl(g)的反应热(△H)等于
A.-183 kJ·mol-1 B.183 kJ·mol-1
C.-862 kJ·mol-1 D.862 kJ·mol-1
基础5题型训练参考答案
1.AC;根据方程式发现这个反应类似AlCl3与NaAlO2反应。即Be元素与Al元素性质类似,其化合物的性质分别与AlCl3、NaAlO2、Al(OH)3相似。
2.D;这是一种"双重结构"的球形分子,所以它应是分子晶体。
3.C;生化需氧量的计算,与水的流量无关。
4.D;①HS- ③H2PO4- ⑧H2O它们既能给出H+又能结合H+。
5.C;Fe3+发生氧化反应。
6.B;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7.D;与水反应时,BrCl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8.D;该化合物含有-个羧基,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含有一个氨基,也能与盐酸反应。
9.A;根据题意AG==10的溶液就是pH==2的酸性溶液,B中Fe2+、H+、NO3-三者不能共存,C中ClO-、S2-不能大量存在,D中S2O32-、AlO2-不能大量存在。
10.A;此反应是放热反应,△H为负值,数值为2 × 431KJ/mol-243 kJ/mol-436 kJ/mol==183 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