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下期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测试
单元测试四 《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
第一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所组成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而发生竞争
2.生活在日本的一种金龟甲虫,进入美国后,在美国比在日本危害更为严重,其原因是
A.雨量充沛 B.天敌较少 C.植物较多 D.环境无污染
3.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荆竹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4.CCTV“人与自然”节目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麋鹿和七只雌麋鹿放生保护区,回归大自然,经过一年来的追踪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B.这些麋鹿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显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5.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7.在一个实验中,某研究者想测算一下一只菜青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观察发现一只虫子平均一天吃2平方厘米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以下一些测量:
W:该菜叶每平方厘米平均干物质量
X:每天每只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Y:每天虫子粪便的干量
Z:每天每只虫子水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根据这些数据,可估算出每天一只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
A.B=2W-Y B.B=W-Y-Z C.B=2W-X D.B=2W-X-Y
8.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线粒体与染色体 B.叶绿体与线粒体 C.叶绿体与核糖体 D.线粒体与内质网
9.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A.药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潜在使用价值
10.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只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11.生态农业最大的优点是
A.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循环再生 C.废物资源化 D.生物相互依存
1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大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均匀传递,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A.等于10-1N
B.等于10-2N
C.少于10-1N
D.多于10-1N
1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
A.0千焦 B.106千焦 C.2×106千焦 D.106~2×106千焦
14.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因素无关
A.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15.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l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l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
16.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
①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②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③流入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④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澳大利亚曾引种仙人掌作篱笆,导致仙人掌在该国泛滥该国控制仙人掌种群最合适的方法应为 ( )
A人工铲除 B施用除草剂 C引入仙人掌的天敌 D让种群自我调节
选 项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a | b | c | d |
B | b | C | d | a |
C | c | d | a | b |
D | c | b | d | a |
18.图中,甲、乙、丙、丁四曲线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食物、水、氧,去除有害废物;b—随着时间推移,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着时间推移,食物逐渐减少,无害物质积累;d—随着时间推移,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可以作为原细菌的食物。下列生长条件与生长曲线相符合的是
19.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20.对于一个隔离的且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 )
A丧失了遗传多样性 B基因流动减少
C基因频率不稳定 D不能自由交配
第二卷
姓名: 班别: 总分:
一、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
|
|
|
|
|
|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右图是某水域中三种单细胞藻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别用Ⅰ、Ⅱ、Ⅲ)。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表示三种藻类合计数量最多的月份是 。
⑵图中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与 因素有关。
2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这是 元素的循环,该元素在[B]_______和[A] 之间流动形式是 。
(2)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
[ ] 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归大气中主要依靠 。
(3)由图可知,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 。
23.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的种间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 来实现的。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本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_______个营养级。
(4)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物受到破坏。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
24.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和图B所示。
(1)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
(2)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 、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下图中表示出来。
25.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 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D | B | C | B | B | A | D | B | C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A | C | A | D | C | C | C | C | A | A |
二、非选择题
21. 4月份 温度
22.(1)碳 生产者 消费者 有机物 (2) ② 光合 呼吸作用 (3)带有全球性和返复循环流动
23.竞争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2 兔 和鹿 自动调节
24.(1)竞争 (2)如图
25.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