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生物下学期训练卷(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D.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2.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4.豚草是原产北美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单位:株/m3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豚草 | 0.3 | 0.6 | 1.1 | 1.5 | 2.3 |
狗尾草 | 10.0 | 9.2 | 8 | 6.8 | 5.5 |
龙葵 | 3.0 | 2.0 | 0.4 | 0 | 0 |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6.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7.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9.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顺序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11.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 ![]() | ![]() ![]() | ![]() ![]() ![]() |
1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1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1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15.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16.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17.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2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狐吃了一只兔,狐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影响神农架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云南山苍子的柠檬酸含量高于浙江的山苍子,这是昼夜温差对其柠檬酸含量的影响
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将看到的现象是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
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
A.100 kg B.44.5kg
C.25 kg D.15 kg
22.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
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
23.右图表示在某 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24.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因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6.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27.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28.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 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2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30.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 有单向性
3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A.A→B→C→E、捕食和竞争 B.A→B→E、竞争和捕食
C.A→D、竞争 D.A→E→C、捕食和竞争
32.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A.阳光很难照到全部水稻叶子上 B.过度密植作物之间种内斗争激烈
C.种植过密阻碍空气流通 D.过度密植会使害虫大量繁殖
33.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 “回声定位” B.荧光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雄鸟的 “求偶炫耀”
3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35.下列几组图中,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36. 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快速增长期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400
3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3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两种群在时间t1内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少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与本身密度无关
39.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40. 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的是: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4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B.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
C.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不同环境导致生物产生不同变异的结果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2.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B.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生态平衡更稳定
C.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 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43.下列关于生物圈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B.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SO2与土壤中的SO42-
C.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糖类等有机物形式传递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产生的SO2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44.某滩涂是丹顶鹤的栖息地之一,在该滩涂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 B.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
C.将丹顶鹤迁入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 D.防止滩涂生态环境的污染
45.若甲代表大气中的SO2;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硫循环中的关系是
4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47.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会多于6个,起原因是
A.环境资源有限 B.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损失
C.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D.以上三项都是
48.下图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F和D是竞争关系
B.在该食物网中,G属于三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C.H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是“A→C→D→H”
D.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9.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生态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直接使用价值
50.北京的故宫是世界著名的古建筑群,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和殿后,有一块巨大的“云龙陛石”,上面雕有精美的蟠龙图案。但是近些年来浮雕已开始受损,一些细小的花纹已变得模糊不清。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面目全非。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是
A.参观人数增多,遭践踏而损坏严重 B.近年来由于风吹、日晒、雨淋严重
C.现代工业发展迅速,酸雨日趋增多 D.温室效应
二、非选择题
51.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1、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
生物群落 | 种1 | 种2 | 种3 | 种4 | 种5 | 种6 | 种7 | 种8 | 种9 | 种10 |
A | 0 | 900 | 40 | 0 | 0 | 30 | 20 | 0 | 0 | 0 |
B | 0 | 220 | 240 | 200 | 210 | 100 | 10 | 20 | 0 | 0 |
C | 700 | 200 | 50 | 50 | 0 | 0 | 0 | 0 | 0 | 0 |
D | 560 | 400 | 40 | 0 | 0 | 0 | 0 | 0 | 0 | 0 |
E | 5 | 5 | 1 | 2 | 3 | 4 | 30 | 50 | 800 | 100 |
请对上述数据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5个生物群落中,当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你认为受影响最小的是 。
(2)结合上面的信息,在建立人工生态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选择 的植物种类;②适当增加种植树种,其目的是
。
③考虑不同植物生长占据的不同空间,以增加群落 结构的复杂程度。
(3)在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增长通常呈 曲线。
(4)群落是指 ,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 为基础
(5)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_。
(6)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52.下图为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 _______间循环往复。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4)如果该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有人为了提高牛、羊的产量,采取如下措施,请对其中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填写在后面的空格中。
a.彻底捕杀次级消费者_________ _____。
b.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___________ ______。
c.大量繁殖牛、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大量减少分解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3.根据右面碳循环示意图回答: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 ___中进行。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_ ___形式贮存,所以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______。
(3)由图可知,碳循环是具有______ ______的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 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 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 ____________。
(5)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_____ ____________。
54.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
。此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2)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已有成分外,还需要有 。
(3)图中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它们能为树木提供 。
(4)如果一只鸟生存需要100 m2的取食范围,那么一条蛇生存,至少需要 m2的取食范围。
55.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
(2)此食物网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称为 。 。
(3)这一地域内所有的猫头鹰构成一个 。
在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 个营养级,分别
是 。
(4)对猫头鹰而言,能量消耗最少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
。
(5)在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既是 ,又是 。
2008年高二年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C 7A 8B 9A 10D 11B 12C 13B 14D 15B 16C 17D 18C 19A 20C21C 22B 23C 24D 25C 26C 27C 28D 29A 30A31B 32B 33D 34C 35D 36B 37C 38A 39B 40D 41C 42D 43C 44A 45B46C47B48C49D50C
51.(1)B (2)适于本地区生长 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分) 空间 (3)S (4)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 (5)水平结构 (6)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2.(11)(1)A D (2)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3)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
(4)a.彻底捕杀──适当捕杀 b正确 c.大量繁殖──适当繁殖 d.减少分解者──增加分解者
53..(1)线粒体(2)无机盐(碳酸盐);HCO3-(3)全球性(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与动物之间的营养(或: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5)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54..(1)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分解者;CO2、H2O和无机盐(4)500
55.. ⑴4条;⑵生态系统;⑶种群;2个;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⑷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⑸捕食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