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会考班秋学期周练三
薛新建
一、 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2. 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A.消化道内 B.肾脏内 C.细胞内 D.内环境
3.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4.分别刺激下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5.高等动物接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是
A. 神经系统 B. 感受器 → 神经中枢 C. 神经中枢 → 效应器 D. 反射弧
6.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损伤的区域是
A .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大脑皮层言语区C. 大脑内侧某一区域 D. 间脑
7.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作用效果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8.“孔雀开屏”的正确解释是
A. 雌孔雀在雌性激素作用下的反射活动 B. 雄孔雀在雄性激素作用下的反射活动
C. 雌孔雀的生活习惯 D. 雄孔雀在炫耀美丽
9.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时会引起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及电子传递但无ATP生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A. 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B.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C. 食量小,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10.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
11.激素、二氧化碳、组织胺都可对动物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过程中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都是化学物质 B. 都是细胞产生的
C. 都通过体液的传送 D. 都能促进机体的生理活动
12.如下图示,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受,但能运动
13.治疗糖尿病患者常用的激素是( )
A、肾上腺素 B、性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14.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6.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17.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内液
1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20.根据下图,下列说法中不够准确的是
A.图中的Ⅹ、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的a是促甲状腺激素,它随血液运输
C.各种激素对作用器官具有选择性 D.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起着反馈调节作用
2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22.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血红蛋白、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23.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尿素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增多
C.人组织细胞受损后,通过再生产生新的细胞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24.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
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 ( )
A.只有a、c B.只有c、d
C.a、c、d D.只有c
25.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B.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26.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A.①白细胞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27.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C.③→②→①→②D.③→②→①
28.下列各组织或器官中属于内分泌腺的是A.泪腺B.肝 C.肾上腺 D.胰腺
29.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
C.激素种类多但只能为机体提供少量能量 D.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0.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 B.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 D.泌尿系统
31.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3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33.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34.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3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36.(9分)下图为一段神经纤维的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 |
(1)如果在电极a左侧给一适宜刺激,刺激点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变化是___________。(2)图中未表示出的,与下一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_,在该结构处决定了神经冲动传递的___________特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b处电位表表现为___________这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刺激后膜外由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传递,与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______
37(11分)下图甲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 |
甲 乙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个。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或_________的膜。
(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只在某些化学物质参与下完成,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_ 融合,使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___________。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器)。(6)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7)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
38(5分)下图为人体内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⑴红细胞、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⑵血管中液体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和______的含量有关。
⑶血管内液体的渗透压______(大于、小于、约等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⑷肝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的催化,而酶催化的前提条件是内环境的___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
39.(5分)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列举两种) 。
(2)图中的激素1是 激素,激素Ⅱ是 激素,激素Ⅲ是 激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激素Ⅲ含量多少的调节,该调节叫做 调节。
1C2C3D4D5D6B7B8B9D10B11C12c13c14D15D16C17B18D19C20B21c22A23D24C25A26D27A28C29C30C31B32A33D34B35B36 (2)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突触,单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外正内负,静息电位(5)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相反. 37.(11分) (1)效应器 (2) c 2 (3)细胞体 树突 (4) 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5)ATP 线粒体 (6)单向传导 (7)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8.(5分)⑴血浆、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 ⑵无机盐 蛋白质 ⑶约等于 ⑷温度 PH
39.(5分)(1)寒冷、精神紧张 (2)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3)(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