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必修3第四、五、六章)2008、3、21
第I卷(50分)
一、选择题:(第1-15题每题2分,第16-35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是( )
A.元谋人、山顶洞人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2.在下列四项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
A.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B.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 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平衡
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数量
3.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4.下图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I号杀虫剂和Ⅱ号杀虫剂可用于控制这些昆虫。Ⅱ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毒性相同,I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的毒性更强。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下列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I号、Ⅱ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
A.即将增长的水平
B.1/4K的水平 C.1/2K的水平 D.K的水平
6.图(一)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甲 B.②-甲 C.③-丙D.④-乙
7.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种群一是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8.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9.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有毒物质的富集
10.春暖花开,蜜蜂在找到蜜源后,通过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的的信息,这种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11. 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13.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
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 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
1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1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17. 观察右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18. 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龄前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19. 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山鹰
C.植物→鹿→羚羊 D.植物→鼠→蛇→山鹰
20. 狼体内有a种蛋白质,兔体内有b种蛋白质,狼捕食兔后,狼体内的一个细胞中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最可能是
A.少于a B.a+b C.a D.多于a
21.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子,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20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多少克?
A、80克 B、900 克 C、800克 D、5600克
22. 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生物信息 D. 行为信息
23.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24. 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25. 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医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26. 生态人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2007年5月22日是第十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日。近日,在某些城市的花鸟鱼虫市场发现,每日均有数千只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的巴西龟被市民买回家当宠物饲养,当市民玩腻了就放生到野外。环保部门提醒市民不要将巴西龟放生到野外。如果巴西龟造成生态入侵,将会使这些地区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27. 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应该是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l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28. 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9.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蜂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种现象不能说明( )
A. 动物能感受昼夜节律信息 B. 光照时间长短对生物活动会造成一定影响
C. 信息传递可以影响动物的行为 D. 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30. 不适当引人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例如澳洲大陆最初大量引人牛、羊曾经造成粪便过多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事件,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 )
A. 缺乏天敌 B. 食物丰富 C. 气候适宜 D. 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31. 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如草场和森林)有一过渡区,这一过渡区与相邻两个生态系统相比( )
A. 动物种类少 B. 动物种类多 C. 植物种类少 D. 寄生动物多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B.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
33. 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
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35. 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酵母菌 ② 乳酸菌 ③ 硝化细菌 ④ 蓝藻 ⑤ 烟草花叶病毒
A .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 ① ② ③是分解者, ④ 是生产者
B .从同化作用类型看, ② 是厌氧型, ③ ④ 是需氧型
C .从异化作用类型看, ① ② 异养型, ③ ④ 是自养型
D .从结构和成分看, ① 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⑤ 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每格1分,共50分)
1. (9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含能量最多的是 ,A生物与E生物的关系是 。
(2)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l09 kj,A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C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kj。在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B生物种群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分配外,其余能量的去向还有
(3)若A种群生物量减少,E和D种群将如何变化?
(4)右图是食物链“树→昆虫→食虫鸟”的两个金字塔。其中左边为 金宇塔,右边为 金字塔。两个金字塔不同的原因是:
2.(8分)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 ______。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___________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___________千克。
3. (9分)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 所发生的反应。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在选择物种时应尽量 。
(5)请在坐标图乙(图一)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6)如图二的甲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二乙图中绘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图一 图二
4. (8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30 B.32 C.64 D.96
⑵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⑶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左上图。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⑷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
A.a×8n-1 B.a×8n+1 C. a×8n D.a×8n-2
⑸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上图中的 曲线。
5. (7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数量不到0.01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二 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是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的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成为信息素,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用于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外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染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一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答: 。
(3)微量的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6. (6分)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大气中CO2进人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进行①过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7.(6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东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雷州半岛和深圳湾的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也被列为广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八大工程之一。
材料2:2004年12月,印度洋强震引起的海啸导致死亡十多万人,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因为有茂密的红树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个渔村里的172户人家在这次海啸中幸免于难。
(1) 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的多样性 、 、 等多个层次。
(2) 红树林不仅可以吸收CO2放出O2 ,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功能,这体现生物多样性具有的 价值。
(3) 海啸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任何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
(4) 在海啸中被海水浸泡过的农田为什么不宜直接种植农作物?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试卷
(必修3第四、五、六章)2008、3、21
答题卡
第I卷
一、选择题:(第1-15题每题2分,第16-35题每题1分,共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
|
|
|
|
|
|
|
|
|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
|
|
|
|
|
|
31 | 32 | 33 | 34 | 35 |
|
|
|
|
|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每格1分,共50分)
1.(1)
(2)
(3)
(4)
(5)
(6)
(7)
2. (8分)(1)
(2)
(3)
(4) (5)
3.(1)
(2) (3)
(4) (5)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见右图)
(6)
4.(1) (2) (3)
(4) (5)
5.(1) ; (2)
(3) ; (4) ;
6.(1) (2) (3)
(4)
7.(6分)(1)
(2) (3)
(4)
生物试卷
(必修3第四、五、六章)2008、3、21
答案:
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c | b | a | d | c | a | d | b | d | c | B | A | C | C | B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D | A | D | A | B | a | A | D | B | A | B | C | d | d |
31 | 32 | 33 | 34 | 35 |
b | C | C | B | D |
二、1.(1)C;B;竞争 (2)4.6×107;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呼吸被消耗掉,-部分能量随着遗体、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饮恢复动态平衡
(4)数量;能量;数量金字塔是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来表示的,能量金字塔是把植物、动物的干物质都换算成能量单位来表示的
2. (8分)(1)食物网 3 (2)兔、蚯蚓、蚱蜢 三 (3)竞争
(4)先增加后减少 (5)5 125
3.(1)取样调查法(或样方法);随机取样;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 (2)共同的资源和空间(答案不全不得分)(3)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4)选择本地物种(5)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见右图)
(6)
4.(1)D (2)B、C (3)乙 稳定型 甲 增长型 (4)C (5)C
5.(1)化学;物理(2)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出生
6.(1)④光合作用 (2)CO2 (3)分解者 (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或为5) CO2 温室效应
7.(6分)(1)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间接 (3)自动调节能力
(4)被海水浸泡过的土壤,无机盐浓度过高,使农作物无法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