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生态部分训练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消遣。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大量地减少这些藻类 ( )
A.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鲸鱼) B.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有选择地捕捞)D.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有选择地捕捞)
2.“万物生长靠太阳”,从生态学角度解释阳光对植物的影响,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阳光能影响植物的形态 B.光照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C.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作用 D.太阳光能是植物生长活动的直接能源
3.假设一个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是54000kJ,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可能是 ( )
A.540kJ B.8100kJ C.35000kJ D.4000kJ
4.猕猴群中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种间斗争 B.种内斗争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6.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7.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8.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
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甲 B.②—甲 C.③—丙 D.④—乙
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之一是 ( )
A.长江口热带风暴 B.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破坏
C.水库泄洪过快 D.北方风沙使河床变浅
10. 如果草原被开垦成麦地,最可能引起昆虫种类和数量的改变是 ( )
A.种类减少,数量增加 B.种类增加,数量减少
C.种类和数量都有减少 D.种类和数量都增加
11. 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阳光很难照到全部水稻叶子上 B.过度密植作物之间种内斗争激烈
C.种植过密阻碍空气流通 D.过度密植会使害虫大量繁殖
12. 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减后增
13.生态系统成分的区分依据是 ( )
A.它们的营养功能 B.它们的生理功能 C.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D.以上A.B.C都对
14.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
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15.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④→①→②→③→⑤ B.②→⑤→③→①→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
16.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 )
A.次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初级消费者
17.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
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18.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19.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20.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C最为经济
B.生物G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占有四种不同的营养级
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的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
更为稳定
D.如果环境中有汞污染,则通过富集作用可导致生物H
体内汞的浓度最高
2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22.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23.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24.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C.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天敌种群,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
25.大气中CO2的来源有 ( )
A.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呼吸作用 D.动物的同化作用
26.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能加快土壤分解作用的是 ( )
A.纬度降低 B.低温和干燥 C.海拔降低 D.用水浸泡土壤
27.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2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
A.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C.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三、非选择题
29.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30.在光照条件下培养藻类;在培养液中加入足量的离子和足量的氮和磷,实验过程中,光照适宜,每天测定四项数据;藻类数量的变化、水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细菌的数量变化、溶氧量的变化。根据实测数据绘制出相关的四条曲线,如下图表示。据此回答:
(1)从图A曲线可以看出,藻类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____天,从第6天起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B可以看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3)图C反映的是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藻类的大量增加与细菌数量变化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水中藻类的增加,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氧气,理应会使水中溶氧量迅速增加,但为什么出现图D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生态部分训练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CDBBC 6-10:BDABA 11-15:BBADB 16-20:CCBCD 21-23:CBC
24-28:ABCD BC AC BC AB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9.(1)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或营养结构上的生物种类少)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30.
(1) 3 受环境因素的限制达到了培养液所能容纳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
(2)藻类光合作用
(3)正相关;前者为后者提供有机营养物质
(4)细菌分解有机物时氧气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