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选修)
范围:人教选修1 命题:张小春 校对:陈玫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果胶酶能分解果胶,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提高水果的出汁率。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将等量的果胶酶加入到等量的苹果泥中,在反应同样时间后,再将反应液过滤同样时间,用量筒测出滤出苹果汁的体积。下列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2、生产果醋用的乳酸菌等细菌都具有的特征是
A.都是异养生物 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生存温度都超过80℃
3、发酵过程中,不会直接引起pH变化的是
A.营养物质的消耗 B.微生物呼出的CO2
C.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 D.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
4、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一组生物是
A.噬菌体、细菌 B.变形虫、草履虫
C.蓝藻、酵母菌 D.放线菌、圆褐固氮菌
5、将乳酸菌接种到彻底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上,要使其正常生长必须给予的条件是
A.充足的氧气 B.隔绝氧气
C.供给分子氮 D.供给大分子蛋白质
6、微生物的代谢速度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快得多,下列哪项不是这一生命现象的原因
A.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很大 B.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迅速
C.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 D.微生物体内酶的种类比其他生物多
7、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加缓冲液 D.加新鲜培养基
8、细胞结构是原核、生长繁殖过程绝对不需氧、体内不含有氧呼吸酶的微生物是
A.乳酸菌 B.酵母菌 C.变形虫 D.固氮菌
9、以下四种微生物都参与的豆腐的发酵,从代谢类型上考虑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有明显区别A.青霉 B.酵母 C.曲霉 D.毛霉
10、葡萄糖在毛霉细胞质内分解至丙酮酸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无氧呼吸 B.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不产生CO2 D.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11、下面对发酵过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防止杂菌污染 B、消灭杂菌
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 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
12、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青霉素,可抑制哪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A、酵母菌、霉菌 B、病毒、酵母菌
C、细菌、放线菌 D、大肠杆菌、青霉菌
13、蘑菇、硝化细菌、超级细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依次是
①需氧自养型 ②需氧异养型 ③厌氧自氧型 ④厌氧异型
⑤兼性厌氧型 ⑥既可自养又可异养
A、①②③⑤ B、②①②④ C、②①④② D、①②④⑥
14、豆腐发酵过程中,毛霉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哪种物质的分解
A.脂肪 B.磷脂 C.葡萄糖 D.蛋白质
15、霉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所含酶的
A.种类有差异,数量相同 B.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
C.种类无差异,数量相同 D.种类无差异,数量不同
16、以下不属于发酵的是
A、利用需氧型青霉菌生产青霉素 B、缺氧时人的组织细胞产生乳酸
C、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获得酒精 D、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17、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8、夏天,煮沸过的肉汤很快就会腐烂变质,主要原因是
A、蛋白质被破坏 B、细菌大量繁殖
C、肉汤中水分过多 D、空气使肉氧化分解
19、有甲、乙两组等量的酵母菌,甲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组酵母菌进行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之和与它们消耗的O2之和比为
A.1:1 B.3:0 C.6:0 D.4:3
20、畜牧业上做青饲料是将鲜绿的玉米秆切成小节,然后挖坑密封贮存以备冬用,在贮存期间生命活动旺盛的生物是
A.玉米秸秆 B.乳酸菌
C.害虫玉米蝗 D.寄生在玉米叶表面的玉米斑病菌
21、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A B C D
22、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它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的生物关系依次是
A.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C.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23、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碱度和温度是通过影响酶来影响果汁产量的 B.酶的数量越多,果汁产量越多
C.酶的催化反应时间能够影响果汁的产量 D.苹果泥的数量也能够影响果汁的产量
25、下列不能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是
A.温度 B.酸碱度 C.表面活性剂 D.水的数量
26.普通洗衣粉中含有 元素,会使环境污染?
A.氮 B.磷 C.铁 D.镁
27、将酵母菌的培养液由富氧状态变为缺氧状态,下面加快的一项是
A.CO2的释放 B.丙酮酸的氧化 C.葡萄糖的利用 D.ATP的形成
28、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A.脂肪酸 B.氨基酸 C.核苷酸 D.氨基酸和核苷酸
29、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给 B.防止胃液的消化
C.经唾液消化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使其中各种酶缓慢的起作用
30、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正确的是
A.普通洗衣粉中含磷较多,会污染环境
B.表面活性剂只存在于普通洗衣粉中,会产生泡沫,可以将油脂分子分散开
C.水软化剂只存在于普通洗衣粉中,可以分散污垢,
D.加酶洗衣粉是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
31、果子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A.酶具有专一性 B.酶的成分是蛋白质
C.酶的活性受环境影响 D.该沉淀的是氨基酸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32. 不同种植物种植在一起,有些植物分泌化学亲和物质,使其在一起相互促进;有些植物分泌植物毒素或防御素对邻近植物产生毒害。为了研究洋葱和甜菜之间能否混种,下列相关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应用洋葱、甜菜单独种植和混合种植进行对照
B.各组植物生长的温度、光照、土壤条件应相同
C.通过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洋葱与甜菜的株高差作为实验结果的观察指标
33、将核酸和某种酶置于适宜环境,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可能只检测到
A.DNA和氨基酸 B.核酸 C.核苷酸和酶 D.小段DNA和酶
34、细菌的生长与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每产生一代所需的时间(简称代时)见下表,根据下表内容作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温度(℃) | 代时(分) | 温度(℃) | 代时(分) |
10 | 860 | 35 | 22 |
15 | 120 | 40 | 17.5 |
20 | 90 | 45 | 20 |
25 | 40 | 47.5 | 77 |
30 | 29 |
A.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B. 温度影响细胞周期长短,可能是影响了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 大肠杆菌的代谢与酶的活性有关
D. 大肠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40℃
35、常见的酶的固定化方式有
A、吸附法 B、包埋法 C、化学连结法 D、将酶加工成固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6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6分。
36. (12分)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异化作用的特点是 。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
(3)酒精主要是啤酒酵母菌进行 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
(4)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 。
(5)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提示:麦芽糖是二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8分)以下是证明食物腐败是由细菌引起的实验,阅读这段材料和图示,请回答:
①把碎肉或大豆加水煮烂,用两层纱布滤取肉(豆)汤备用。
②在3只三角瓶里注入50ml肉(豆)汤,第3个瓶用装有S型弯玻璃管的药棉瓶塞塞住。(如图所示)
③把3只三角瓶放入盛水的锅里隔水加热,使锅里的水沸腾5min,取出3只三角瓶,冷却后放在温暖的阴暗处(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
④以后逐天观察肉汤的变化。结果一天后,不加塞三角瓶里的肉汤已混浊,液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细菌的群体。瓶内可能有臭味,说明肉汤已腐败。加药棉瓶塞三角瓶的肉汤几天后也开始腐败。加药棉瓶塞和S型玻璃管的三角瓶维持时间最长,但肉汤也最终腐败。
(1)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法? 。
(2)不加塞的瓶内肉汤为什么会腐败? 。
(3)加药棉塞三角瓶内肉汤几天后为什么也开始腐败?
。
(4)实验操作的第1个瓶起 作用。
38、(10分)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 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摄氏度室温条件下,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 | 1 | 2 | 3 | 4 | 5 |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 13 | 9 | 11 | 45 | 60 |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有何关系?
(2)由上表可知pH多大时酶的活性最强?
(3)如何根据蛋白块的性质制取实验所需的蛋白块?
(4)提供3种方法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5)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够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6)为确定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还应如何设计实验?
39、(6分)绘图题: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某一恒温动物红细胞内分解葡萄糖的酶的活性,有两组同学分别测量了细胞 ①离体 和 ②未离体 时酶的活性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并测到了相关数据,请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和绘图的“三要素”分别绘出相应的曲线图。
![]() | ![]() |
①离体 ②未离体
40、(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对照组是_________实验组合。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能等同于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土壤浸出液、蒸馏水、淀粉糊、恒温箱、烧杯若干、试管若干、碘液等
主要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单项择题:本题包括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B 2. B 3、C 4、D 5、B 6、D 7、B 8、A 9、B 10、C 11、B 12、C
13、B 14、C 15、B 16、B 17、B 18、B 19、D 20、B 21、A 22、B
23、B 24、B 25、D 26、B 27、C 28、D 29、B 30、A 31、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给分。
32、ABC 33、CD 34、ABC 35、AB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80分。
36. (1)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出芽生殖
(3)无氧呼吸 (4)自身的生长繁殖
酶 酶
(5)C12H22O11+H2O→2C6H12O6,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37、(1)对比实验法 (2)不加瓶塞的三角瓶直接接触空气,腐败细菌进入机会最多 (3)加有棉塞的三角瓶,尽管细菌进入机会减少但也很难防止细菌侵入,同时由于灭菌不彻底,留在瓶内的细菌芽孢可能繁殖 (4)对照
38、(1)酶活性越强,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2)2 (3)如将鸡蛋煮熟,其蛋白部分则因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而凝固
(4)适当提高温度以增加酶的催化活性;提高酶的浓度;将蛋白块切的更小些,以增加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接触面积 (5)胃 (6)另取若干试管注入不含酶的等量溶液,调节pH与原实验相同,每支试管中均加一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即给原来的每支试管都设计相应的对照实验。
39、略
40、(1)乙
(2)①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的;②温度和土壤湿度会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率; (3)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除了胞内的氧化分解,还包括胞外的分解(2分)
(4)实验步骤:(5分)
①取两只烧杯,编号A、B,放入等量淀粉糊;
②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20℃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③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10mL,放入二支试管中,编号甲、乙;
④在甲、乙二支试管中加人等量的碘液,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预期最可能的实验结果: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无颜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