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高中08~09学年高三生物周练—3
一. 选择题[30分]
1. 下表是甲、乙、丙三人血清中的氨与尿素、尿液中的尿素的检测结果,三人的健康情况最可能的是:
项目 | 正常值 | 甲 | 乙 | 丙 |
血氨(mmol/L) | 18-72 | 25 | 90(↑) | 65 |
血清尿素(mmol/L) | 2.90-7.85 | 8(↑) | 3.1 | 12(↑) |
尿素排泄量(mmoL/L24h) | 720-1080 | 1150(↑) | 610(↓) | 520(↓) |
A.甲和乙的肾脏可能病变,丙的肝脏可能病变
B.甲可能是一次摄入蛋白质过多,乙可能是肝脏病变,丙可能是肾脏病变
C.甲正常,乙和丙的肾脏可能病变
D.甲和丙肾脏可能病变,乙肝脏可能病变
2.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只有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组织细胞才能正常完成其功能。下图是维持血糖浓度稳定的相关结构,其中胰高血糖素能“打开”的生理开关有
A.L和M B.K和M
C.L和N D.L、M和N
3.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泌运输到相应部位
4.下列叙述中与右图表示的含义不相符的是
A.在油菜种子的成熟过程中,脂肪(甲)和糖类(乙)的含量变化,若在萌发过程中甲、乙表示的物质则刚好相反
B.甲、乙分别表示因CO2浓度骤然降低,某绿色植物体内C3和C5的含量变化
C.某运动员长跑时体内CO2(甲)与O2(乙)的含量变化
D.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ATP(甲)与ADP(乙)的含量变化
5.下列细胞内的反应发生在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各种膜)上的是
A.DNA复制 B.暗反应
C.叶绿素a被激发失去电子 D.氨基酸脱水缩合
6.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典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7.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
B.光照相同时间,在
C.温度高于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8.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核生物的基因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相同、结构不同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③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不同世代间基因的传递规律
④植物杂交所收获的种子,种皮性状由母本基因决定,属细胞质遗传
⑤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⑥在获取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时,一般采用“鸟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9..下列有关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B.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C. 质粒只能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
10.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有核膜,而固氮菌没有 B.酵母菌有细胞膜,而固氮菌没有
C.黑藻细胞有线粒体,而蓝藻细胞没有 D.黑藻细胞有内质网,而蓝藻细胞没有
1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13.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超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14.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
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
B.生物膜上的糖蛋白起识别作用
C.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且具有流动性
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15.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完成分化以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
B.膜的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C.特异性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分子识别“自己”和“非已”
D.分泌蛋白质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博雅高中08~09学年高三生物周练—3
考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二. 非选择题[42分]
16.(6分)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通过 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温度感受器位于 上。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 和 。
(4)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 ,引起 激素分泌增加, 中枢兴奋。
16.答案:(6分)(1)体液(激素)和神经(1分)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分) (3)下丘脑 皮肤和黏膜 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2分) (4)水肿(吸水) 升高 抗利尿 渴觉(2分)
17.(4分)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
17.答案:(1)C (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 (4)氨基酸序列
18.(6分)在保证温度等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对某植物的部分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其中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请据图回答问题:
(1)(3分)为确保图中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顺利进行,应适时向培养夜中
。若将完全培养液换成镁元素不足的培养液,则该植株的新叶将从
处获得所需镁元素。下表中数据是将该种植物分别放在不同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植物生长过程受 元素影响最大。
最初干重(g) | 2个月后的干重(g) | ||||
只含水 | 含N、P不含K | 含N、K不含P | 含P、K不含N | 含N、P、K | |
0.083 | 0.12 | 0.81 | 0.13 | 0.14 | 0.83 |
(2)(1分)若将装置中的1%NaHCO3溶液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三碳化合物)与C5(五碳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分别是:C3含量 ,C5含量 。
(3)(2分)显微镜下观察图中植物的横切片,发现其维束鞘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若用同位素
①O2 ②CO2 ③水蒸气 ④葡萄糖 ⑤氨基酸 ⑥脂肪
18.(6分)(1)(3分)通入空气 培养液,老叶(缺一不可) NP
(2)(1分)下降 上升
(3)(2分)四碳化合物 (或“C
19.(4分)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用以进行杂交试验可得下列四组试验结果
A.♀甲X♂乙→F1呈甲性状 B. ♀甲X♂乙→F1呈乙性状
C.♀乙X♂甲→F1呈甲性状 D. ♀乙X♂甲→F1呈乙性状
据试验结果分析回答:
(1) 可用来说明甲性状为显性的试验是 组;
(2) 若甲性状为显性,用来说明试验中的甲性状个体基因型为杂合体的试验是。
。
(3) 若为细胞质遗传,试验应符合 组结果。
(4) 当亲代的甲性状为显性纯合体,且产生的F1为雌性时,符合伴性遗传的试验应是 组。
19. (4分)(1)A和C (2)B和D
(3)A和D (4)A和C
20.(6分)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__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_________种DNA片断。
20.答案:(1)耐高温 2)引物对B (3)否 (4)农杆菌 (5)①2 ②1
21.(12分)人类的血友病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这种病患者的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所以 在造成轻微创伤时,会流血不止,这种病是由于x染色体上控制凝血因子合成的基因发 生突变导致的。
(1)请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治疗血友病的方案。(写出要点即可)
第一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控制凝血因子合成的目的基因。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一种凝血因子含有186000个碱基对,有26个外显子,25个内含子,能编码2552个氨基酸,这个基因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碱基对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利用凝血因子的氨基酸序列来人工合成的血友病基因与人体内原有的血友病基因之 间有哪些区别?为什么
21.(12分) (1)第二步:将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1分)
第三步:将重组质粒导入到人的受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中(1分)
第四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人成功若表达(或检测自的基因是否导人并合成凝血因子),并选择目的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扩增后输入患者的血液中(2分)
(2)4%(2分)
(3) ①人工合成的血友病基因没有内含子,因为不能由mRNA序列确定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2分)
②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也不同,因为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无法确定氨基酸原有的密码子;(2分)
③没有上下游的非编码区,因为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mRNA是由编码区转录的
(其他合理解释酌。情给分) (2分)
22.(4分)下图为哺乳动物胚胎分割和性别鉴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胚胎分割时,一般采用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 。对胚胎进行分割时,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的胚胎恢复和进一步发育。来自同一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 的方法之一。
(2)①过程分割出的少量胚体细胞用来做性别鉴定,该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是 。
(3)通常胚胎干细胞可以从早期胚胎、原始性腺中分离得到。早期胚胎中胚胎干细胞,不仅可以用于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还可被应用 等领域。
22.(1)桑椹胚或囊胚 无性繁殖(或克隆) (2)用基因探针进行DNA杂交
(3)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或E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