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效应B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④⑤⑥
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6.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7.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8.如果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会导致( )
(1)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2)体温发生变化
(3)血糖浓度发生变化 (4)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A.(1)(2(3)B.(2)(3)(4) C.(1)(3)(4) D.(1)(2)(3)(4)
9.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10.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11.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1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13.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14.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15. 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应该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原因是破伤风抗毒素能够
A.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B.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C.使体内产生抗原 D.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
16..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17.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8.人汗腺的功能是
A.散热为主.兼行排泄 B.排泄为主.兼行散热
C.排泄为主。兼行气味散发 D.化学通讯为主,兼行散热
19.将人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分钟后离心,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则上清液中K+含量最高的离心管内盛有
A.10%氯化钠溶液 B.0.9%氯化钠溶液 C.20%蔗糖溶液
D.蒸馏水
20.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
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21.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2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3.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24.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25.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简答题
26.(10分)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当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右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
27.(8分)如下图示某种淋巴细胞,膜外颗粒状物为抗体,请回答:
(1)这是 细胞,它是由
分化而来,这种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来源有①
②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它能消灭 。 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顺序是(用标号) 。
(3)在分泌抗体时要消耗由[ ] 提供的能量。
28.(12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下图是该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1)图中标号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V在非寄生时,不能进______________活动,
而感染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__细胞。
(3)HIV的感染和繁殖过程大致可分为吸附、侵入,
复制、_______和释放。在侵入的过程中进入寄主细胞的
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能正确表示病毒在寄主内的繁殖曲线的是
(5)HIV经反复感染寄主细胞,最终将导致_______功能减弱以至丧失。此时患者如被细菌感染,易出现并发症,从结构上说,HIV属于_______生物,细菌属于_______生物,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杀灭HIV无效。
(6)试举两例说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6分)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 细胞分泌 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 病。
30.(14分)回答下列问题:
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B 6.C 7.B 8.D 9.D 10.A 11.A 12.B13.A 14.D 15. D16.A
17.A 18.A 19.D 20.B 21.D 22.D 23.C 24.A 25.A
二.简答题
26. (10分)(1)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 效应B (2)排异(排斥) T淋巴
(3)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27. (8分) ⑴ 效应B细胞 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抗原刺激记忆B细胞
⑵ 球蛋白 抗原 ④⑤③②①
⑶ 6 线粒体
28. (12分)(1)衣壳蛋白(1分) (2)独立的代谢 T淋巴 (每格1分)
(3)组装 RNA (每格1分) (4)B (1分)
(5)免疫 非细胞结构 原核 抗生素 (每格1分)
(6)血液传播如不洁输血等:体液传播如随意性行为等(1分
29.(6分)自身抗原 效应T(淋巴) 淋巴因子 效应B(淋巴)细胞
记忆(B淋巴)细胞 自身(特异性)免疫
30.(14分)(1)A和C(2分) C(1分) 淀粉酶在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2分)
(3)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