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上学期生物单元测试(10)
——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结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C.种群之间的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4.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的进化也有利
5.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 ( )
6.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 )
A.12 % B.9 % C.6 % D.4.5 %
7.人类中有一种致死性疾病,隐性纯合的儿童(aa)10岁以前可导致全部死亡,而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正常。已知在一个隔离的群体一代中,该基因a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如果群体中随机婚配的没有突变发生的情况下,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体(Aa)的频率会是 ( )
A.0.0198 B.
8.如果在一个鸟类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占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
A.1/61 B.1/
9.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种群是 (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
![]() |
11.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
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下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
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
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
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子和病毒进
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 )
①隔离 ②自然选择 ③突变 ④定向进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B.隔离阻止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C.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D.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14.关于生物与环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种环境因素都直接作用于生物,所以一切环境因素都叫生态因素
B.要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封山育林
C.生物过度繁殖必然引起生存斗争,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但这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D.自然选择能使生物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生变异
|
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1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7.图为某种野生动物的足,下列推测肯定错误的是 ( )
A.属于一种草原猛禽 B.一定不是一种森林猛兽
C.属于一种林林肉食性飞禽 D.属于一种奔跑的走禽如鸵鸟
|
A.自生的圆褐固氮菌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与蕨类满江红共生的固氮蓝藻属于生产者
C.引起豆科植物根部长根瘤的细菌是分解者
D.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的固氮菌是消费者
19.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老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20.在对某动物跟踪研究中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 ( )
A.下降 B.升高 C.动态平衡 D.绝对不变
|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增加则在短期内,其它种
群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
A.甲下降,丙、丁增加 B.甲、丁下降,丙增加
C.甲、丁增加,丙下降 D.甲、丙、丁均增加
2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3.甲种草履虫与乙种草履虫都能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但主要的食物有所不同。将两种草履虫共同培养在含酵母菌和好氧型细菌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两者共存。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
A.两种草履虫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两种草履虫出现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
C.两种草履虫的密度都低于单独培养时 D.两种草履虫均匀地分布于培养液之中
|
A.光照强度与硅藻数量始终呈正相关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提高光照强度会增加水中各种养分的含量
D.光照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分解者的代谢,从
而使水中养分降低
25.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26.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多
27.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
A.生产者、消费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
28.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
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30.下图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31.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全球100种最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A.黑尺蛾大量迁入,灰尺蛾大量迁出所致
B.控制灰色的隐性基因突为显性基因所致
C.黑尺蛾与灰尺蛾的繁殖能力发生了变化
D.环境对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33.右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 中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
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
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3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年) | 鼠种群数量(只) | X种群数量(只) |
1 | 18900 | 100 |
2 | 19500. | 120 |
3 | 14500 | 200 |
4 | 10500 | 250 |
5 | 9500 | 180 |
6 | 9600 | 170 |
7 | 9500 | 180 |
8 | 9600 | 170 |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该调查时间内,物种X种群
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B.在第四年,X种群数量最多的
原因是种内斗争最弱
C.若在第九年大量捕杀物种X,
则第十年鼠种群数量会增加
D.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X种群
数量增加时,鼠种群数量会减少
3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早 B.进化过程中蓝藻比需氧细菌出现早
C.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得慢 D.具羊膜的动物必定生活在陆地上
|
36.(15分)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请简述理由。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37.(14分)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将此代(第一代)中未处理的另一半果蝇家系,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的,果蝇的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________。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有:(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8分)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效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 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 。
(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39.(18分)某些植物根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称为他感作用。大麦、玉米、向日葵、苜蓿等植物,是杂草的天然抑制者,又叫“闷盖庄稼”。
(1)为了验证大麦对邻近杂草生长具有他感作用。请根据所给材料器具,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预期实验现象。
材料器具:大麦种子、狗尾草、长与宽各为
方法步骤:
第一步:选取A、B、C三个栽种盒,在栽种土壤表面画5×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 __。
第二步:洒上少许细泥土覆盖种子,喷水壶浇水,把三个实验栽培盒放在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
第三步:每天观察记录,统计盒内植株的 等数量特征。比较三个实验栽培盒的植物特征差异。
预期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证实大麦分泌物具有抑制狗尾草的生长作用,请你设计实验方案。
40.(12分)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大量使用药物,许多细菌、害虫、植物等出现了抗药性,抗药性在群体中迅速蔓延。
(1)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细胞质中的 发生了 。
(2)有些杂草对除草剂也能产生抗药性,这是由于除草剂不能再与由叶绿体中某个发生突变的基因所独立编码的一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因而不能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该种抗药性的遗传特点是 。
(3)生产上运用化学杀虫剂杀虫,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原因除害虫抗药性增强外,生态学原因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4)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有人认为通过基因工程能培育出理想的抗虫植物,不仅能减轻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有人认为抗虫植物一旦培育成功,其抗虫特性将会连续保持下去,真可谓一劳水逸。对后一种观点,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41.(13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南方某水乡,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家畜饲料问题从南美引进了一种速生水生植物水葫芦,近几年却发现它已经泛滥成灾,由于其干物质含量仅5%左右,有机物含量很少,利用价值极小,已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据考察,原产地无此现象。
材料二:有“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美称的云南,由于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正在引发生态危机。紫茎泽兰原产美洲,十多年前经东南亚侵入云南。紫茎泽兰的毒素会使牛羊中毒,其种子又多又小,散落范围大,生存能力强,能到处传播,所到之处草木都无法生长,紫茎泽兰生长特别快,正以每年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失控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它们的生长呈现出 型的生长曲线。
(2)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场生态灾难,其严重后果有 。它们在原产地却没有出现此严重后果,原因是 。
(3)水葫芦失控对水体的危害是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溶解氧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变臭等。这种危害类似于水体的 。
(4)为达到既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又防止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的目的,有人设想引入水葫芦的天敌,你对此设想有何建议? 。
(5)再读材料二,请你提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D | B | C | C | A | C | A | B | D | B | A | C | C | C | D | B | D | B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
B | B | A | C | D | B | D | A | B | B | C | C | B | D | A | C | B |
|
36.(15分)⑴(6分)基因库 64% 32%(提示:2×0.2×0.8) ⑵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3分) ⑶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3分)⑷没有产生新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3分)
37.(14分)(1)(6分)不定向//前(2)(8分)① 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② 实验(二)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38.(8分)(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任答对两种关系得1分,共2分) (2)化学。 (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见下图(写对图中所有的箭头给3分,正确写出具体生物给1分,共4分)。
39.(18分)(1)A:大麦种子和杂草种子间行种植(2分)B:只种大麦种子(2分)C:只种杂草种子(2分)(顺序可变)第二步:相同(2) 光照(2)第三步:平均株高,平均叶长,平均干重等(只对一个即可) (2)预期的实验现象:A盒中的杂草生长情况明显比C盒中的差(注意与播种方式相对应)(2)(2)方案一:用水培养大麦,然后把这些水收集起来浇灌狗尾草方案二:把大麦的根、茎切碎制成均浆,用大麦的提取液去培养狗尾草。(4分,答出一种即可)
40.(12分)(1) 质粒 (2分) 基因突变 (2分) (2)母系遗传(1分)后代不出现——定的性状分离比(1分) (3)害虫天敌(或捕食者)大量死亡(2分) (4) B(2分)(5)不赞成,因害虫会经突变和自然选择而产生对抗虫植物的适应性;不赞成,因抗虫植物也会发生变异,而使其后代失去抗虫特性;赞成,因为抗虫植物的抗虫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能够遗传的。(2分,开放性答案,答出其中一种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得分)
41.(13分)(1)J (2分) (2)破坏当地的生态资源,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2分);在原产地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它们已与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彼此能保持适度规模的种群,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2分)。(3)富营养化(2分)(4)能否引入天敌不能轻易下结论,原因是必须考虑引入天敌会不会与引入水葫芦一样导致失控而危害其他生物,因此必须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做出决定(2分)。(5)如何消除这场生态灾难?从这一事件中人类应吸取什么教训?如何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如何利用紫茎泽兰造福人类?如何研究开发紫茎泽兰有价值的一面?(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