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猜想试题
1.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有两种大量元素,淀粉中不含有,但核酸中含有。关于这两种元素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种元素是生物膜、染色体的主要组成元素
B其中一种元素与植物体糖类合成和运输有关
C健康的成年人,摄入和排出这两种元素的量基本相等
D.在只缺乏这两种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正常植株,首先表现缺素症的是老叶
答案:B(首先应辩识这两种大量元素是N和P。生物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蛋白质含有N元素,磷脂和DNA含有P元素;在植物体内,N、P元素是可再度利用的元素,所以,培养液中一旦缺乏这两种元素,老叶首先表现缺素症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等器官中,都需要K元素。)
2.下列相关生物实践与其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或规律,不符合实际的是
A无土栽培——溶液培养法原理
B基因诊断——基因的分离定律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渗透作用原理
D害虫防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答案:B(基因诊断是用放射线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3.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B.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C.甲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已使其体内产生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甲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知识。给A组健康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A组小鸡的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当H5N1型病毒再次进入A组小鸡体内,这些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最终会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H5N1型病毒)清除。淋巴细胞中产生某种抗体的基因始终是存在的,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下列对有关图形所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杂合子Aa连接自交若干代,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
B、乙图中,土壤中的某元素浓度分别为A、B、C时,在B浓度时施用含该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C、丙图中,某激素是指胰高血糖素
D、丁图中S型增长曲线受种群密度等因子的制约
答案:D(由于杂合子Aa连接自交n代,后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 / 2,所以,甲图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不会超过1/2;在乙图中,某元素浓度分别为A时,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植物生长速率最大;人在饭后随着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而胰岛素含量的增加又会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将会逐渐增加。)
5.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引进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被覆盖的植物就会因长期缺少阳光而枯萎。薇甘菊在我国已经造成了触目惊心的区域性危害。对此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的关系是竞争
C.应该杜绝外来物种的引进
D.薇甘菊泛滥的原因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B(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阳光,属于竞争;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应该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而不是杜绝引进外来物种;在自然状态下,对于一种生物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30.(20分)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
性别 | 有甲病、无乙病 | 无甲病、有乙病 | 有甲病、有乙病 | 无甲病、无乙病 |
男 性 | 279 | 250 | 6 | 4465 |
女 性 | 281 | 16 | 2 | 4701 |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什么方法?
(3)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Ⅲ10 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Ⅵ11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几率__________________,只患甲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Ⅵ11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患病原因。
答案:(20分)(1)常染色体上(2分) X染色体上(2分)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分) (2)扩大调查范围,多取样本;针对有患者的家庭调查;绘制家族系谱图来判定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2分) (3)①aaXBXB或aaXBXb (2分) ②1/8(3 分) 3/8(3分) ③最可能的原因是Ⅲ,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突变成为隐性基因b;当Ⅲ10的基因型为XBXb时,产生的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上述Xb的精子结合,就出现了女孩是乙病患者的情况(4分)。
31.(22分)右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
(1)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30分钟后,读取有色液滴向
(左/右)移动的距离。
(2)为了使测得的有色液滴移动数值更准确,必须进行校正。校正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 、 。
(3)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机械损伤能否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
①实验变量: 。
②实验假设: 。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装置图中所示进行操作,30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a。
第二步: 。
第三步: 。
④预期结果及结论:
答案: (22分)⑴左 (2分) ⑵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如加热后冷却)的樱桃(2分) 与实验组等量的20%NaOH(2分) ⑶①机械损伤(2分) ②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或机械损伤不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2分)③第二步:向容器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其它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b (3分) 第三步:比较a、b数值的大小(3分)
④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2分)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对樱桃呼吸速率没有影响;(2分)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降低。(2分)
1.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06年的主题是“湿地和减贫”。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B.湿地中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自然界N2向硝酸盐的转化
C.湿地具有调洪蓄水能力
D.湿地能通过物理沉降或生物分解等方法净化污水
答案:B(湿地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具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的作用。湿地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作用消除污染,对水体和土壤环境起到净化作用;河流、湖泊属于湿地;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如围湖造田、滥垦沼泽等,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导致湿地控制洪水、调节气候等功能大为削弱. 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自然界氨(NH3)向硝酸盐的转化。)
2.下表所示正常成年人在一般情况下每天(24h)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摄入途径 | 摄入量(mL) | 排出途径 | 排出量(mL) |
a | 1300 | d | 1500 |
b | 900 | e | 500 |
c | 300 | f | 400 |
g | 100 |
A .a和b分别表示饮水和食物,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
B.c途径的摄入量包含细胞呼吸所产生的水.
C. f途径表示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D. d表示通过肾脏排出的水分,机体通过对此途径的调节可使水平衡
答案:C(图中摄入途径a来自饮水、b来自食物、c来自物质代谢;排出途径d由肾排出、e由皮肤排出、f由肺排出、g由大肠排出;其中代谢水的来源包括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水,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3.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欲从细菌中分离出霉菌,可以在培养基加入青霉素将其分离出来
B、观察黑藻叶片装片,细胞质随叶绿体按一定方向流动
C、欲获得“白菜甘蓝”杂种细胞,可直接用诱导剂诱导两种植物体细胞融合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在该种群集中的区域内选择样方
答案: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步就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性的原生质体,然后在用诱导剂诱导两种原生质体细胞融合; 观察黑藻叶片装片,叶绿体随细胞质按一定方向流动;欲从细菌中分离出霉菌,可以在培养基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出霉菌;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4.虽然人类设计建筑与马路时均偏好笔直的线条,但大自然的选择对此并不赞同,生命偏爱螺旋结构。下列与生命中的螺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螺旋结构DNA的基本骨架是由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组成
B.螺旋藻是蓝藻的一种,其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生活在人体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方式供能
D.染色质形成染色体也需要螺旋化
答案:D(DNA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组成,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其中无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和相关酶,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根据幽门螺杆菌生活的环境可推知,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方式供能,因为人体的胃部是一个缺氧环境;有丝分裂前期,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5.一对夫妇基因型是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图(1)为其一种细胞分裂方式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夫妇产生一对双胞胎后代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与a、基因B与b的分离,A与B(或b)、a与b(或B)随机组合发生在图(1)中的D时期
B.甲胎儿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1/4
C.若该女士在A时期某一DNA分子复制出现差错,则胎儿甲和乙均出现突变性状
D.该女士在此次生殖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这一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的后期,即图(1)中的D时期。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对夫妇所生基因型为AaBb孩子的概率为4/16;若该女士在A时期的某一DNA分子复制出现差错,则胎儿甲和乙不一定出现突变性状,因为其产生的卵细胞不一定含有那条突变的DNA分子;由于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图(2)中是两个卵细胞参与受精作用,所以,该女士在此次生殖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30.(20分)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的种子榨出的油稍加提炼就可成为柴油。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科学家在“神州六号飞船”上搭载了四株珍贵的试管苗。
(1)为了获得高产柴油品系,以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 。
(2)试管苗返回地面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幼苗数量,应该运用 技术,其中大部分植物的产油量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 |
(3)科学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柴油。已知产油的代谢途径如下:
①从来源看,“油”可以来源于微生物,也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如:细菌的 上,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种子细胞的 上都含有控制抗生素合成的基因;在基因结构上,后者区别于前者的主要表现为 。
②若通过生物工程,利用枯草杆菌大量获得这种“柴油”,请简述其操作方法 。注意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菌种的 。
(4)现有AaBb的个体,为尽快获得高产稳产植物,选用的育种方法是 。
答案:(20分)(1)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2分) (2)植物组织培养(2分) 基本不变(2分)(3)①质粒(2分)染色体(或核DNA) (2分)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 (2分) ②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2分)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 (2分) 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2分)(4)单倍体育种(2分)
31(22分)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分别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 胎儿 | 中年人 | 老年人 |
增殖代数 | 50 | 20 | 2~4 |
实验Ⅱ:分别将老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见下图:
实验Ⅲ:将老年男性体细胞和年轻女性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分裂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完整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实验Ⅲ的设计是否严密?应怎样改进?
答案:(22分)(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3分)。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子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生物种子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3分)。实验Ⅲ:细胞的衰老速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3分)。实验Ⅳ: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3分)。(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4分)。
(3)实验设计不严密(1分),应增加2个对照组(1分),具体如下:第一组:同年龄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一起混合培养,然后观察实验结果,以探究性别对细胞分裂能力有什么影响(2分)。第二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细胞分不同年龄一起混合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年龄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