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生物第四次月考试卷
生物试题
命题人: 刘爽 审题人: 刘厅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8页,共72分。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将答题卡和第II卷的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3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工,工程近期供水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水在生物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参与新陈代谢 ②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 ③良好的溶剂 ④储藏能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元素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B.哺乳动物血液中Ca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落叶中Ca含量比幼叶中高
C.生物群落中,碳、氮、硫分别以CO2、有机物、无机物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传递
D.人体血液中钠含量过高会引起高血压;血钾含量降低,心律不变
3.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是
A.增加细胞蛋白质的种类 B.赋予不同种类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能
C.使细胞代谢增强 D.使细胞的全能性更易表现
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经过第一次筛选,已经选出了杂交瘤细胞;还要进行第二次筛选,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选出
A.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B.能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C.抗体产量最大的杂交瘤细胞 D.只产生1种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对解离后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玻璃皿中漂洗,漂洗液是
A.清水 B.丙酮溶液 C.50%的酒精 D.无水酒精
|
A.该蛋白质一条肽链有124个肽键
B.图乙所示结构中含有的R基团是①②④⑥⑧
C.从图乙可推知该肽链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
D.合成该肽链时,直接决定其氨基酸种类和顺序的是m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7.下列关于细胞质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有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能流动,有的不流动,所以实验时要选好材料
②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标志
③细胞质流动的速度,在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有所不同
④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逆时针,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 |
8.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X和16X字样、物镜标有10X和40X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A.(1)×(4);左上方 B.(1)×(3);右下方
C.(2)×(3);右下方 D.(2)×(3);左上方
9.某41肽被水解成2个8肽, 2个6肽,1个4肽,3个3肽,则这些短肽的肽键总数是
A.31 B.
10.马歇尔和沃伦因对引起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问幽门螺杆菌与硝化细菌的共同特点是
A.异养型 B.基因编码区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
C.厌氧型 D.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区
11.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培养过程的顺序及诱导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①体细胞全能性 ②根、芽 ③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 ④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⑤愈伤组织 ⑥脱分化 ⑦再分化 ⑧植物体
⑨生长素和脱落酸
A.①、②⑦⑤⑥⑧③、④ B.①、③⑤⑥⑦②⑧、⑨
C.①、③⑥⑤②⑦⑧、⑨ D.①、③⑥⑤⑦②⑧、④
12. 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的变化是
A.细胞内有些酶活性降低 B.细胞内色素减少
C.细胞内水分减少 D..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13.在真核生物细胞中,下列过程一定在生物膜结构上进行的一组是
①氧气的生成 ②NADPH变为NADP+ ③ADP转变为ATP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 ⑤DNA复制和转录 ⑥抗体的合成 ⑦构成细胞板的物质的合成
⑧NADP+变为NADPH ⑨星射线或纺锤丝的形成
A.①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④⑦⑧⑨ D.②③⑤⑥⑨
14.某人在观察一正在发生有丝分裂的细胞。指出下列各项中足以证明此细胞是植物细胞而不是动物细胞的一项
A.没有纺锤丝 B.没有中心粒
C.染色体发生复制 D.核膜消失
![]() |
15.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应其分布的图是
16.免疫球蛋白在内质网内经糖基化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穿过膜的层数分别是
A.2层 B. 3层 C.4层 D.0层
17.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 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少,而膜的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于膜的上述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
B.细胞膜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C.膜面积变化受温度的影响
D.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8.葱根细胞在不同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19.在饥饿或在冬眠时,能源物质的消耗顺序依次是
A.脂肪→蛋白质→糖类 B.脂肪→糖类→蛋白质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糖类→脂肪
20.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21.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22.丙氨酸的R基为—CH3,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它们缩合后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的原子比例为
A.7:1 6:6 B.7:14:5
C.8:12:5 D.8:14:5
23.在叶绿体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如果没有丙酮和菠菜叶片,那么要保证分离后的色带清晰,可以用来代替的试剂、实验材料是
A.酒精和麦苗 B.酒精和大白菜
C.蒸馏水和大白菜 D.蒸馏水和麦苗
24.一株花斑紫茉莉的枝条上,常有白色枝条、绿色枝条和花斑枝条,这是由于
A.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地、随机地分配
B.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于卵细胞
C. 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随机地进行分配
D.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地完成受精作用
25.在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中,与解离相关的正确描述是
A.解离液是体积分数为15%HCl和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1:1配制而成
B.解离时间越长越好,细胞才能被充分分散开
C.解离以后,细胞已经死亡,从而起到固定分裂期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正常生理状态之下不被细胞吸收的龙胆紫进入细胞内部
D.解离以后,细胞并未死亡,因此可看到各时期的细胞分裂相
26.苋菜的细胞液中有一些红色物质,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若把苋菜放在沸水中一烫,水立即变成红色。这是因为
A.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 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C.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D.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27.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都不存在的一组结构是
A.中心体、纺垂体 B.核膜、叶绿体、赤道板
C.赤道板、线粒体、核仁 D.染色体、细胞壁、纺垂体
28. 下列关于高倍物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物镜观察
C.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29.将数量相等的两组小鼠肝细胞,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洗去培养液,分别取出两组的全部细胞,测量每组的总放射强度,结果A组明显大于B组。A组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是
A.促进细胞分化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细胞衰老 D.促进细胞癌变
30.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鉴定某些物质的存在。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物质,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的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医学上,可用这两种试剂检验尿液以进行疾病诊断。分析这两种试剂能够诊断的疾病应该是
A.糖尿病、肝炎 B.胃炎、肾炎
C.糖尿病、肾炎 D.胃炎、肠炎
31.下列不具有细胞壁的生物有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蓝藻 ③支原体 ④衣原体 ⑤乳酸菌 ⑥人口腔上皮细胞
⑦噬菌体
A.①②④⑤ B.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③⑥⑦
32.一般情况下,下列细胞中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
①卵细胞 ②受精卵 ③胚胎干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 D.①④③②
33.用特异性的酶处理某一生物细胞的最外面部分,发现降解的产物主要是葡萄糖。进一步分离该细胞的某种细胞器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尿嘧啶。据此推测,这种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生化反应是(反应都在相关酶的催化下进行)
A.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B.丙氨酸+甘氨酸→丙甘二肽
C.丙酮酸+水→CO2+[H]+能量 D.6CO2+12H2O→C6H12O6+6H2O+6O2
34.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氨基酸培养胰腺细胞,最后测出细胞分泌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如果用仪器测试放射性物质在细胞中出现的顺序,这个顺序应该是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中心体 ④染色体 ⑤高尔基体
⑥细胞膜上的载体 ⑦细胞膜 ⑧细胞核
A.①③④⑧⑦ B.②③⑧④⑤ C.⑦⑥②⑤⑦ D.⑦②⑧④⑤
35.某多肽经测定其分子式是C21HxOyN4S2,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原料合成的
苯丙氨酸(C9H11NO2),天门冬氨酸(C4H7NO4)丙氨酸(C3H6NO2),亮氨酸(C6H13NO2)半胱氨酸(C3H7NO2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多肽水解后能产生2种必需氨基酸
B .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 的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C.该多肽在人的消化道中被完全消化只需要1种消化酶的参与
D.控制该多肽合成的mRNA上至少有2种不同的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
36.某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的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培养蚕豆,观察其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已知蚕豆细胞一个有丝分裂周期是20小时。根据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情况绘制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大量利用“T”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B.大量利用“U”的时期,细胞正在进行大量蛋白质的合成
C.大量利用“T”的时期,细胞正在大量合成转运RNA
D.大量利用“T”和“U”的时期,细胞正处于分裂间期
第Ⅱ卷(共4小题,36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试题的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中,答在答题卷外无效。
2.答卷前将座号和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答题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卷一并收回。
二、非选择题
37.(12分)如图表示保持生活状态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在[ ]中选择序号,并在 上填上适当文字内容。
(1)若图示细胞为动物细胞,则不应具有的结构有[ ] 、
[ ] 、[ ] 。若图示为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 与其增殖相关的细胞器有[ ]。
⑵ 由图可见 和核膜相连,使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物质联系更为紧密。
⑶ ②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和环境之间进行 , 和 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⑷ ⑤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 的主要场所,是细胞 的控制中心。
⑸ 与细菌相比,图示细胞结构不具有 ,在基因工程中,若使用该结构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
38.(6分)淋巴因子中的干扰素是治疗病毒感染的特效药。通常只能从人体获得,且获得的数量非常少。为了在体外获得大量的干扰素,有人把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几代后,细胞分裂就会停止。请你用细胞工程的方法,提出一个既能使T淋巴细胞在体外不断繁殖,又能够获得大量干扰素的实验设计思路。(用图解的方式回答)
39.(10分)下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①过程发生在叶绿体_________上,其中光能向电能的转换由_______________分子完成。光照下该分子转变成____________,夺取水分子中的______________。
⑵在②过程中,NADP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⑶③过程表示____________呼吸,它发生在____________中。
⑷④过程中的能量由ATP中的_____________水解释放。
⑸如果是C3植物,它的叶肉细胞中能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用①②③④表示);如果是C4植物,它的叶肉细胞中能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①②③④表示)。
40.(8分)苏丹红一号(Sudan I,分子式:C16H12N2O)是一种用于彩色蜡、油脂、汽油、溶剂和鞋油等的增色添加剂,不能食用。为了解“苏丹红”的危害,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苏丹红”是否可能诱导动物致癌,请你为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㈠实验题目:探究“苏丹红”是否可能诱导大鼠致癌。
㈡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三种不同剂量的苏丹红溶液A、B、C(分别为低、中、高浓度);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㈢步骤设计:(请简要写出)
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当的大鼠若干,____分成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
第三步: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饲养一年;
第四步:一年后,_____________
㈣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至少写出三种情况)
⑴ 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