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五月份模拟考试试题
1.下列关于生物个体发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是细胞内不同基因有顺序表达的过程
B.荠菜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分别由胚柄、胚乳或子叶、自身光合作用提供
C.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保证受精卵发育初期有足够的营养供应
D.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DNA总量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2.下列左图表示的是pH对植物淀粉酶与人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右图表示的是温度对三种脱氢酶(A、B、C)活性的影响。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pH为5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②若细胞质由中性变成酸性,人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升高
③上图中,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④上图中,无法判断C酶的最适温度
|
3.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
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右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
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
以上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
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而得出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
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
A.隔离、自然选择 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 D.自然选择、突变
4.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酵工程的产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本身
B.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品种
C.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
5.鼷鼠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里,B淋巴细胞在骨髓里成熟、分化。B淋巴细胞遇到抗原就分裂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下面是为了开发痢疾疫苗而把灭活的痢疾杆菌接种在鼷鼠的身上,并调查了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与T淋巴细胞对它起的作用(见右图)。对上述有关资料的解释或推论正确的是
①乙实验中产生了很多抗体是由于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记忆细胞。
②丙、丁实验中,若没有胸腺则B淋巴细胞绝不会合成抗体。
|
胞的帮助。
④被痢疾杆菌感染后,预防痢疾的有效措施是接种
疫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0.(24分)下图是自然办中氮在生物体内以蛋白质形式转化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大气中的N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完成①过程的微生物被称为固氮微生物,可以分为两类,其中根瘤菌属于 ,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2)自然办中将NH3转化成HO的生物叫
,该种生物的同化方式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的生命活动的最初碳源为 。
(3)图中⑤为 过程,⑥为 过程,与⑦⑧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写出4个) 、 、 、 。
(4)人体若只通过⑥过程获得氨基酸,则由于会缺乏某些 而导致营养不良。
(5)在肥料一定的情况下,要想使非豆科植物含氮量较大幅度增加,可采取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两例:
①
②
|
(1)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
应而E无反应。这表明图中的A是 ,E是 。突触
的结构由 构成。
(2)用有关字母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
。
(3)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
试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结果及结论。
a. 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
结果和结论: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方法步骤:
结果和结论:
(4)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的,决定这一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生物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B
30.(每空2分)(1)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 异养需氧型 (2)硝化细菌 化能合成作用CO2 (3)脱氨基 氨基转换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人体必需氨基酸 (5)①土壤中施用自生固氮菌剂 ②通过基因工程使非豆科植物接上固氮基因
31.(每空2分)(1)效应器 感受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E→D→C→B→A (3)(8分)a. 方法步骤: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有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方法步骤:先电刺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和结论: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如第二次观测的①)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4)单向 冲动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