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年级:高三 | |
版本:冲刺版 期数:2342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九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
【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
【重点知识联系系与剖析】
一、非生物因素
1.生态因素作用的主要特征
(一)综合作用
每个生态因素都不是单独地起作用的,而是在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共同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生物的存在、发展和繁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降雨会引起气温下降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2)主导作用
强调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不是把各种生态因素等量齐观,在通常情况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是指某种因素对整个环境有重要影响,它的变化能引起部分或全部生态因素的变化。或由于主导因素的存在与否和强度的变化,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光照强度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光照强度也能影响温度,通过温度不仅影响到光合作用,也影响到呼吸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对有机物的积累,通过温度还能影响到动物的活动和分布等,所以光照强度是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光是主导因素,但在荒漠等缺水的地区,主导因素就不是光而是水;又如小麦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苗阶段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所以对小麦而言,低温也是一个主导因素。
当我们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或主导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指导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如在研究影响鹿群的生态因素时,科学家在分析了温度、降水、食物、天敌等因素时,发现冬季食物供给是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因此人们在冬季的森林中为鹿群堆放了饲料,使鹿群在冬季的死亡率降低,从而提高了鹿群的数量。
在指导学生解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类题目时,就要引导学生既要分析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在众多的生态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渔场一般在大陆架周围,在大洋深处很难捕到成群的鱼,这是什么道理?在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分布的影响时,就要找出其主导因素是什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其生产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而是矿质元素。在大陆架附近,由于雨水的冲涮,有大量的矿质元素流入海洋,同时由于潮汐的作用使得海底的矿质元素得以升到海洋的表层。而在大洋深处,大陆上随雨水冲涮下来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么远的区域,洋底的矿质元素无法上升到海洋的表层,只有在不同洋流的交汇处,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带到表层。所以矿质元素是限制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2.关于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素
阳光对绿色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绿色植物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实际上阳光很少成为限制因子,在地球的表面除了两极外,几乎都可以受到阳光的辐射,而且光照强度一般都不会低于光补偿点。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有两个。一是水分,在中低纬度地区,水分较多的地区分布的是森林,较少的地区则是草原或荒漠,严重缺水的地区便是沙漠。同样是水分充沛的地区,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年平均温度比较高,是常绿阔叶林,雨水特别多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温度稍低一些的地区则是落叶阔叶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地区是阔叶针叶混交林,温度再低一些的北方是针叶林。到了北极圈地区尽管水资源很丰富,但已没有或很少有种子植物分布,称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植物主要以地衣为主。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不成为限制因子,但阳光、温度、盐度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含量成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生物种类上的区别主要是由盐度决定的。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海水的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小,所以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动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比较小的,所以海水的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位于大陆架周围的海域,海水中一般含有较多的矿质元素,这些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雨水把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冲涮下来通过江河湖泊的入海口流入大海;二是潮汐的作用把大陆架海域底部的矿质元素冲上来的。但在大洋深处,由于远离大陆架,陆地上的矿质元素到不了这一区域,洋底太深,沉积洋底的矿质元素不可能上升到表面,所以矿质元素的含量极少,生产力极低。只有在两股洋流交界的地方,才有可能将洋底的矿质元素上升到表层海水中,这些区域生产力也较高。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高低对海洋动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是一种限制因子。阳光主要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垂直分布。
3.各种非生物因素的作用
(1)光
光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即光的波长)、光照时间3个方面。
光对植物的影响概括为:
关于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详见专题五。
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在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长日照条件,在秋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短日照条件。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所具备的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是不同的。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般只分布有短日植物;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条件,秋天具备短日条件,所以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均有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长日条件和短日条件均具备,但在短日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宜植物的生长,所以只分布有长日植物。
光对动物的影响概括为:
光照时间能影响动物的繁殖。有很多胎生动物的分娩是在春天,这对环境是适应的,因为春天食物最为丰富,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但繁殖活动常在冬天进行,原因是胚胎发育需要的时间较长。这类动物繁殖就需要一个短日条件。很多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是在春天,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胚的发育的时间一般不到一个月,春天食物丰富,也是对环境适应的。这类动物的繁殖就需要一个长日条件。
(2)温度
关于温度对动物植物生理的影响,详见专题五和专题六。
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极端温度是(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如由于高温的限制,白桦、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在长江流域和福建,黄山松因高温的限制不能分布在海拔 1000~1200米以下的高度。苹果、梨、桃等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不能满足其开花所需要的低温条件。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素(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如通过影响昆虫的分布而间接影响食虫蝙幅和高纬度地区鸟类的分布等。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不是因为温度太低,而是因为食物不足和白昼取食时间缩短。
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也与温度有关,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增加 100米,温度下降0.5℃~1℃。所以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情况。
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的,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下降。在水分充沛的地区,这种温度的变化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沿海岸线从南往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3)水
关于水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详见专题一。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媒介,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化学过程,都必须呈溶解状态才能出入细胞。所以生命离不开水。
对陆生植物而言,在陆生环境中水分不足是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同一纬度线上,限制陆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分布的不均匀。在我国的北纬35℃~45℃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沙漠。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水不是限制因素。决定海洋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盐度、阳光和矿质元素。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
种内斗争:强调了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一些。
2.种间关系
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独立生活。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如果生态位完全重叠,又没有制约其种群发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如培养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虫,16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小草履虫仍能继续正常生长。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
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性状的长期积累。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许多生物在外形和行为上都有明显的适应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保护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动物栖息地环境的背景色彩相协调一致。其生态适应意义是:既有利于躲避敌害,也有利于捕食。
警戒色: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不一致,易于从环境色彩中分辨出来。其生态适应意义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生物像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而不是整个环境的色彩,与保护色的概念不同,它不一定与环境的背景色彩一致,而只像环境中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具有欺骗和迷惑的作用。其生态适应意义是:有利于躲避敌害和捕食,对植物来说还有利于招引某些昆虫帮助传粉等。
(2)适应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的适应。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可能由适应而变得不适应。所以适应又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其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保守性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形成的。
(3)生物依赖于环境,从环境中吸取物质和能量,所以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能影响环境。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1 请你对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后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你认为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限制生物分布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在森林生态系统限制生物分布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__。
(2)如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乔木全部砍掉,你认为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还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限制海洋生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其中影响海洋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___;导致海洋鱼类涸游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
(4)你认为在这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影响其稳定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___。
解析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温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等,但水是主要的因子,草原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且分布又不均匀,所以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上述3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草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最差,自动调节能力也最小。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的种类分布与水分的关系不是很大,因为森林分布的地区并不缺水。但与阳光和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在地球表面的年平均光辐射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这种光辐射量的变化对植物来说并不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因为光辐射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幅度还没有达到植物生命活动所需光强度的最低限度。光辐射量的变化引起温度的变化却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原因是不同的植物所需温度变化的极限范围有很大的不同。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高大的乔木承受了林外所有非生物因子的剧烈变化的压力,如强烈的太阳光、剧烈变化的高温、暴风雨等,但在林内,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部小生境,为林下的阴生植物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环境条件。但当高大的乔木被砍伐掉以后,这些阴生的植物就直接暴露在外部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之下,如强烈的阳光、剧烈变化的温度、暴风雨等。特别是强烈的阳光,使阴生植物的蒸腾作用过于旺盛,体内失水而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阳生的草本植物。在山坡上,草本植物对水土的保持能力远不及木本植物和高大的乔木,所以森林的乱砍滥伐必然会导致水土的流失。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不成为限制因子,阳光、温度、盐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限制因子,但这三种因子的具体作用是不同的。阳光是海洋中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海洋中温度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海洋生物适应生存的温度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一些适于在高纬度地区冷海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不可能分布到低纬度的热带海洋中;适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热带海洋中的生物也同样不能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海水中。某些海洋动物的季节性洄游就是对海洋中温度变化的适应。盐度的高低影响海洋生物体内的水分代谢。尽管生物体对体内的水分代谢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盐度的变化超过了生物体调节的范围就会危及到生物体的生命。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海域,盐度是不完全相等的,而不同海洋生物耐盐能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有些耐盐能力强的适宜于生活在高盐度海域,有些耐盐能力差一些的生物只能生活在低盐度海域。
答案 (1)水分 温度 (2)不能正常生长 原因是乔木砍伐后,破坏了森林内部的稳定小生境,使得适宜于生活在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湿度和较为稳定的温度条件下的林下耐阴灌木和草本植物失去庇护,而林外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是这些植物的限制因子,所以乔木砍伐后必然会导致原有的林下植物的死亡。 (3)阳光、温度和盐度 阳光 温度 (4)草原生态系统 水分
例题2 提高家禽产卵量,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影响最大( )
A.食物 B.温度 C.光照强度 D.每日光照时间
解析 大多数鸟类属于长日照动物,即在春天进入繁殖期,原因是日照时间逐渐延长,通过神经系统的感受,影响到垂体的活动,垂体开始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刺激鸟类性腺的发育,从而进入繁殖期。家禽也有这个生理特性,所以在禽舍中一到黄昏就要补充人工光照数小时,原因是模拟长日照,使得家禽的垂体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维持其生殖腺旺盛的活动,对提高产卵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足量的食物供应和合理的营养组成对产卵量也有影响,但只是营养方面的影响。温度和光照强度一般无直接的关系。
答案 D
例题3 图9-1是给出了5种鱼的耐盐和耐温的范围,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9-1
(1)耐盐范围最广的鱼是_______。根据你的地理方面的知识,你认为这种鱼分布水域最可能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生活在热带湖泊中的鱼除了食物和水中的氧溶量以外,还必需的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___,你认为图中哪个标号的鱼适宜于生活在热带湖泊中?____________。
(3)你认为最适宜于生活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中的鱼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
(4)在黑龙江的入海口附近能够生存的鱼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曲线表示的5种鱼的耐盐范围分析:鱼1需要的高温低盐的生态环境,所以最可能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湖泊、河流及其他类型的淡水生态系统中;鱼2需要的是高盐度环境,但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推测最可能的分布范围是中低纬度地区的海洋;鱼3对盐度的需要范围较宽,但适应的温度范围很低,所以推测其最可能的分布区域是中高纬度地区的江河湖泊的入海口,如我国的黑龙江的入海口等;鱼4需要的是高盐度环境,而且需要的温度很低,适应范围也很窄,推测其最可能的分布地区是北极圈附近的海洋;鱼5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都很广,几乎在海水和淡水、在热带和寒带都有可能分布。
答案 (1)5 江河湖泊的入海口 (2)较高的温度 1 (3)2 (4)5、3
例题4 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最可能是在什么地区( )
A.低纬度地区 B.低海拔地区 C.低降水量地区 D.高纬度地区
解析 野生植物的种子一般都有休眠的特性,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度过不利的环境条件。假如秋天植物结的种子,只要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就能萌发的话,新的植物体在低温到来之前已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那么这种植物繁殖了一代后就可能绝灭了。如许多农作物的种子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下已失去了休眠的特性、如果没有人的因素的参与,就不可能一代代传递下去。植物的种子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萌发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其分布的区域在一年中一定要有一个低温的季节。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只有在中高纬度地区才具备这种条件。
答案 D
例题5 曲线1和曲线2如图9-2,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得过物种1?( )
图9-2
A.温度在t1—t2范围内 B.温度在t2—t3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下 D.温度在t3以上
解析 物种2只有在t2—t3的范围内,耐热性才强于物种1,也只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种2的数量才多于物种1。A、C、D都不对,因为在所有这些温度情况下,物种2的耐热性和物种数量都不如物种1。图中反映的是两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极端温度范围差不多,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这两种在单独生活的条件下都能独立生活,但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生活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是不同的。
答案 B
例题6 图9-3中的4幅图中,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4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9-3
(1)你认为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________。
(2)你认为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其中a表示_______,b表示_________。
(3)你认为哪个图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______________。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_____。
(4)图④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图中a代表_______,b代表_______。
解析 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而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数量变动关系,其中b曲线的数量变动是随a曲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如狼和羊的关系等;图②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生态位完全重叠会出现竞争排斥现象,图②曲线反映的是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竞争结果,如培养在同一种培养液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的结果即是如此;图③曲线表示的共生关系,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图④曲线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宿主种群数量增加时,寄生物感染的机会也增加,所以一开始往往是宿主种群在发展,但寄生物的种群也随之发展,寄生物会对宿主造成伤害,使宿主的死亡率提高,导致宿主种群数量的下降。但在宿主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那些对寄生物抵抗力差一些的生物被淘汰了,抵抗力强一些的生物能继续生存下去,在寄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存斗争中,寄生物也在尽可能地减少对宿主的伤害,因为宿主全部死亡对寄生物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寄生生物与宿主之间有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答案 (1)③ (2)捕食 被捕者 捕食者 (3)② b (4)寄生物 宿主
例题7 日本的金龟甲虫,在美国比在日本危害更为严重,其原因是( )
A.雨量充沛 B.天敌较少 C.植物较多 D.环境无污染
解析 陆生昆虫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在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水分不是其种群发展的限制因素。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而生,在日本和美国的生态条件都比较优越,植被生长繁茂,也不构成金龟甲虫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在美国原来没有金龟甲虫,日本的金龟甲虫侵入美国后,由于缺少天敌,或食物特别丰富或气候特别适宜等原因,种群发展很快,种群密度较大,所以对植被的危害较重。当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因某种原因(如国与国之间的农林业产品的贸易等)进入另一个生态系统,在另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而使该种群迅速发展并危害到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入侵。在国际上,每个国家的海关中都有动植物检疫站之类的政府机构,对国家之间进行的农林业产品的贸易进行检查,防止因生态入侵而造成对本国的生态系统不利的影响,避免给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答案 B
例题8 [2001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天津、山西卷)]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外部环境因子(如阳光、温度)和内部因子(如激素)的影响,研究内外因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图9-4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CO2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图9-4
(1)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曲线,b点的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解析 根据第(1)小题提供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这一现象称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现象,曲线中的b点称为光饱和点。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如曲线中的a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即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换句话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补偿植物的呼吸消耗。植物光补偿点的高低与呼吸作用的强度有关,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高,光补偿点也高,反之亦然。凡是影响到呼吸作用的因素,也能影响到光补偿点。
第(1)小题:当光照强度为b,光合作用强度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这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暗反应,主要是暗反应过程中的酶的活性和CO2的供应状况。如果此时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CO2的供应量,光饱和点也会相应有所提高。
第(2)小题:当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用于呼吸作用,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如果白天光照强度长时间为a时,植物就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原因是白天没有有机物积累,晚上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晚上植物的生命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如果从全天看,植物的消耗大于积累,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要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光照强度必须要高出光补偿点好几倍。
第(3)小题:人参是阴生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比阳生植物(如松树)要低,能够充分利用林下的散射光,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阴生植物的光饱和点比阳生植物要低。即曲线中的b点左移。实际上,阴生植物不仅光饱点比阳生植物低,光补偿点也比阳生植物低。
答案 (1)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仅答最高给满分) (2)不能。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但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左移,与松树比较,人参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高点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松树低
例题9 100年前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如下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
(1)土蜂(个体较大)能采食红花三叶草的花蜜同时为之传粉,这两种生物的关系叫做_____,而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________。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业发展_____。
(2)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来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________,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_________。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土蜂的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它可能是由________产生的一种________行为。
(3)当地农民如果一改往常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种,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__________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
解析 (1)土蜂以红花三叶草的花蜜为食,初看起来是一种捕食关系,但红花三叶草需土蜂帮助其传粉,所以这两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但分开后彼此都能独立生活,所以应视共栖关系。野鼠与土蜂、野鼠与家猫之间的关系属于单纯的捕食关系。
(2)短口器的本地小蜂采不到红花三叶草的蜜,但土蜂中的一种变种不利用它的长长的口器从正常的途径采蜜,而是在花的基部花萼处咬一洞来采蜜,无意间帮助了本地小蜂,土蜂的变种与本地小蜂之间应该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很薄弱的,因为这两种生物的生态需求和采蜜行为存在着很大区别,所以它们之间更多地体现一种种间互助的关系。变种土蜂的这种嚼洞取蜜的行为是由变异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
(3)当地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白花、蜜腺浅的三叶草后,本地小蜂不再需要变种土蜂的帮助就能直接从白花三叶草上采蜜,所以环境条件改变后,变种土蜂与本地小蜂之间的种间互助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都以白花三叶草的花蜜为食,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由于白花三叶草的茎比较柔软,不能支持个体较大的土蜂,土蜂的采蜜难度增加,在与本地小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适应而变得不太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这种现象是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一个具体实例。
答案 (1)共栖 捕食 有利 (2)捕食 种间互助 变异 本能 (3)竞争 适应的相对性 环境条件的改变
例题10 (2000年广东高考题)下图为4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合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
图9-5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 不同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强度是不一样的,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植物Ⅳ在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所需的光照强度最低,即光饱和点最低,所以在图示的4种植物体最适于生活在荫蔽条件下。
答菜 D
本周强化练习: | |
【能力训练】
一
(学生课外完成,教师课内重点讲解)
一、选择题
1.下列环境因素中,哪一项不属于生态因素( )
A.大气的成分和pH值 B.海拔高度
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雨水的季节分布
2.鳕鱼在春季向北方游,深秋向南方游,这种季节性洄游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
A.阳光 B.温度 C.季节 D.饵料
3.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4.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的小麦都不能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哪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中的氮肥过少
5.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小,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阳光 D.大气
6.下表列出了两种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生物因子和它们合成并释放的次级代谢产物。如果把这两种微生物工作岗位培养在一个培养基中,它们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
微生物名称 | 生长因子 | 次级代谢产物 |
红酵母 | 嘧啶 | 噻唑 |
毛霉 | 噻唑 | 嘧啶 |
A.竞争 B.寄生 C.共生 D.腐生
7.下列属于光周期效应的实例是( )
A.搭棚栽培的人参、三七等植物长势旺盛
B.覆盖浅蓝色地膜的稻苗生长健壮
C.温带鸟类的生殖腺在夏季成熟排卵
D.夜间活动的蛾类昆虫有趋光性
8.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若下列地区温度相同且天空晴朗,同种植物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地区是( )
A.吉林 B.河北 C.湖南 D.海南
9.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温度 B.湿度 C.空气 D.光照
10.影响同一地区陆生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温度 B.高度、纬度
C.阳光、纬度 D.阳光、地形
11.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对温度适应的是( )
①候鸟的迁徙 ②蛾类夜间活动 ③植物的垂直分布 ④鱼的徊游 ⑤仙人掌叶变成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甘蔗在夏天时,体内的糖主要以淀粉等多糖的形式贮藏,当秋季来临时,很多淀粉等多糖转化为蔗糖,从而使茎内的汁液变甜,引起蔗糖浓度改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日照长短 B.温度变化 C.土壤含水量 D.日照量变化
13.对于贫养湖泊中的生物,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 )
A.可利用的阳光量 B.氧气的浓度
C.二氧化碳的浓度 D.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E.可利用的有机物的量
14.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和雨量 B.风力和热量
C.热量和雨量 D.光照和热量
15.雄羚羊为争夺雌羚羊而向别的雄羚羊发动攻击的行为属于(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16.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
A.虎和野猪 B.草鱼和鲤鱼
C.长颈鹿和驼鸟 D.水稻和稗草
17.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吟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共栖 C.寄生 D.共生
18.在林区放赤眼蜂,结果松毛虫被消灭了,原因是赤眼蜂的卵产在松毛虫的卵里,使松毛虫卵的空壳率达97%以上,赤眼蜂的生活方式及两者的关系实质是( )
A.捕食和种间互助 B.共栖和种间互助
C.共生和种间互助 D.寄生和种间斗争
19.当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群占有同一生境时,最有可能发生( )
A.竞争 B.突变 C.地理隔离 D.共生
20.在野外,北极熊不吃企鹅,这是因为( )
A.在野外,它们彼此不相遇 B.企鹅有毒
C.企鹅游泳比北极熊快 D.企鹅过群居的生活不易受攻击
21.有一种草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阻止取食这种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保幼激素,其结果是使这些昆虫迅速变态成为成虫,从而减少对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自然选择 B.种间斗争 C.生态平衡 D.适应的相对性
22.图9-6表明的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 )
图9-6
A.寄生 B.共生 C.竞争 D.捕食
23.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什么关系或条件带来的( )
A.种间关系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温度条件
24.虎纹蛙背部黄绿色间有黑色斑纹,它以昆虫、蜘蛛、小型蛙类为食,虎纹蛙的这种适应现象属于(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模仿
25.南美天蛾幼虫静止时体态像生长着的地衣的枝状部分,受到惊扰时,胸部形状和色斑似蛇的头部,身体弯曲,左右摆动。这种现象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防御
26.(2000年上海高考题)在北半球植物繁茂的中纬度地区,一年中大气中CO2浓度相对较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7.(1999年广东高考题)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图9-7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9-7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图9-7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8.(1999年上海高考题)植物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B.空气逐渐稀薄
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逐渐变小 D.云雾量增加
29.(1999年上海高考试题)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
30.(1998年上海高考题)图9-8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9-8
A.甲是恒温动物 B.乙是恒温动物
C.甲是变温动物 D.乙是变温动物
二、非选择题
1.在春夏之交一场暴雨后,土壤中的蚯蚓有许多爬到地面上来,雨过天晴后又有许多蚯蚓没有来得及钻到土壤中而暴毙。试问:
(1)抬起蚯蚓爬到地面上来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
(2)蚯蚓暴毙的直接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间接因素是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2月(白昼开始延长)进行交配的。在第一年的12月初把银灰狐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它们在到第二年8月才开始交配。
材料二:体重为50kg~100kg的猪,在18℃~20℃的温度条件下增重最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猪的生长和发育速度。
材料三: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它们又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利用。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猪的生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体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9-9所列为Ⅰ和Ⅱ两株植物的日照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9-9
(1)需要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是_____________。
(2)需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是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哪一种植物不可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哪一种植物不可能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有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蜂巢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春天来临,工蜂会尽心的照顾蜂王和雄蜂,但到花少的秋季,繁殖期已过,又有大部分雄蜂被赶出蜂巢,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乌鱼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鱼,常潜伏在池塘、湖泊的水底和水草茂密的地方,当小鱼游到它附近时,它便出来攻击,甚至连自己的乌鱼籽也吃。其中的生态关系是_____________。
(3)成群的蚂蚁,可向一个较大型的昆虫进攻并将其搬进蚁巢中,这一现象从蚁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蚁群与被捕食的昆虫之间的关系来看则属于________________。
(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图9-10表示不同种群的寄生关系,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9-10
(1)对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X为寄生虫,Y为牛群 B.Y为寄生物,X为宿主
C.X为植物,Y为蚜虫 D.Y为天麻,X为蜜环菌
(2)你认为图中a、b之间的曲线表示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b、c之间的曲线表示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寄生者与宿主之间长期的发展进化趋势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9-1是在英国伦敦的郊区桦木林中的一种尺蠖在工业化前后的数量比例。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表9-1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后 | |
灰色尺蠖 | 99% | 1% |
褐色尺蠖 | 1% | 99% |
(1)在工业化之前在桦木的树皮上生长着一些地衣植物,其颜色是灰色的,尺蠖的色彩是一种_____________。
(2)在工业化之后,由于大量的使用煤炭,产生了一种______气体,使_______几乎全部死亡,从而显现出桦木树皮的褐色,导致灰色尺蠖的大量减少,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
(3)工业化后,尺蠖的色彩是一种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结果。
7.(2000年全国保送试题)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不同的作物品种。表9-2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表9-2
品种名称 | 金大532 | 大地大豆 | 满仓金 |
原地产地 | 南京 | 北京 | 佳木斯 |
在原产地的播种日期 | 5月30日 | 4月30日 | 5月17日 |
在原产地的开花日期 | 8月23日 | 7月中旬 | 7月5日 |
在北京的播种日期 | 4月30日 | 4月30日 | 4月30日 |
在北京的开花日期 | 9月1日 | 7月19日 | 6月5日 |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 85天 | 80天 | 49天 |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 124天 | 80天 | 36天 |
请据资料填空回答: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____________(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禹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________(提前、延迟),产量__________(增加、减少)。
(3)除湿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
二
(学生课外自测)
一、选择题
1.限制苹果在热带地区栽培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土壤和水分 C.温度 D.光照
2.在非生物因素中,决定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3.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阳光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4.人工栽培人参、三七等中草药植物成功的关键在于( )
A.控制适当的温度 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 D.提供肥沃的土壤
5.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是( )
A.增加光照时间 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
6.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黑暗,白天很可能是在什么地方休息( )
A.干燥的地方 B.潮湿的地方
C.黑暗的地方 D.明亮的地方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 )
A.非洲大耳狐耳廓比北极狐大 B.冬眠的蛇互相缠绕在一起
C.石莼分布在近海水的表层 D.厄尔尼诺现象使某地松鼠冬季发情
8.生活在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地区的企鹅,个体越小,越有利于身体散热。这一事实可作什么具体实例( )
①适应性 ②应激性 ③遗传性和变异性 ④竞争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④
9.对陆生动物季节迁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 B.日照长度的变化
C.食物来源的减少 D.食物压力的增加
10.噬菌体与其受侵染的细菌之间的关系可称为( )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11.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例如某些害虫。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12.蛾类结茧有利于保护自身,然而金小蜂借助于茧顺利地把卵产到棉红铃虫体内,使之死亡,真是“作茧自缚”。上面事实不能提示下列哪种生物学现象( )
A.适应 B.寄生 C.共生 D.适应的相对性
13.下列哪种情形之一时,不同种的两个群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两群体亲缘关系密切
C.两个群体的生态位极为相似,彼此交叠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14.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 )
A.共生 B.共栖 C.竞争 D.寄生
15.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入北美,由于这种百灵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很相似,致使几年后草地百灵在当地灭绝,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斗争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16.蜜蜂螫敌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促使其他蜜蜂一起向敌害进攻。这种现象属于( )
A.激素调节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内斗争
17.下列关于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对它的生活环境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B.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结合的现象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18.非洲有一种花鸟,展翅时像花瓣,头部似花蕊,这样既能躲避敌害,又可轻取飞来的昆虫,这种现象属于( )
A.保护色 B.拟态 C.变态 D.警戒色
19.有一种斑蝶体硬而味臭,鸟类不食;另一种蛱蝶体软而无臭,后者酷似前者。但不论哪种蝶都有少数被鸟类捕食,这说明了( )
A.警戒色 B.适应的相对性 C.保护色 D.繁殖
20.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A.东北虎 B.斑马 C.长颈鹿 D.银环蛇
21.拟态的含意是( )
A.昆虫身体表面的微型感觉毛
B.某些种类的昆虫通过模拟其他种类的昆虫而得到特殊的保护
C.在预示着危险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某些昆虫所处的状态
D.一种引起昆虫的行为,此行为意在吸引异性昆虫
2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出现导致( )
A.非生命物质的化学进化 B.多细胞生物的进化
C.大气中CO2的积累 D.大气中氧气的积累
23.种子放在潮湿的纱布上和放在水中,其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不同的,造成这种结果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O2 D.温度
24.下列哪两组非生物因子的组合,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 )
A.无氧和10℃ B.有氧和30℃ C.无氧和30℃ D.低氧和30℃
25.下列哪一种情况,最不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
A.幼苗时的低温 B.长日照 C.连续晴天 D.连续阴天
26.(1998年上海高考题)在夏至这天,假设下列地区温度相同且睛天,则同种植物有机物积累最多的地区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海口
27.(1997年上海高考题)(多选题)限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上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矿质养料 B.光 C.温度 D.氧气
28.(1997年上海高考题)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9.(1996年上海高考题)避役随着环境改变的体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蜂兰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的形态,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保护色、保护色、警戒色 B.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30.(19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我国青藏高原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二、非选择题
1.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摄取___________,因而是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生物必须__________;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够不断地___________。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称为_________。目前世界范围内,在生态学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果,如图9-11所示。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图9-11
(1)甲、乙两种群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其中甲是_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_。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
3.图9-12表示从南极(90°)经过赤道(0°)到北极(9O°)纬度梯度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图9-12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是___________。这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
(2)试推断随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会_________________。
(3)试推断污染环境对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是_______________。
4.图9-13所示为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同一容器里培养的结果。请根据图回答:
图9-13
(1)这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由于争夺__________而发生斗争,这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2)从这种草履虫斗争的结果证实,适者是_________,不适者是__________。
(3)适者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生物关系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
(4)在一个自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大小草履虫种群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9-14所示为温度对硅藻、绿藻和蓝藻繁殖的影响。在这些藻类中,硅藻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饲料。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14
(1)水温对这三类藻类繁殖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某发电厂每天都将大量冷却水直接排入湖中,仅从食物的角度看,这会对鱼类的生存产生怎样的影响?
6.图9-15坐标系中有两条曲线,标明温度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根据图回答:
(1)AB所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C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B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标系中两个曲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有人连续几年在4月至7月间,对此湖泊生态系统中几种生态因子进行调查,几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对调查问整理如图9-16(曲线仅示变化趋势)。请通过分析图中所示各生态因子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回答:
图9-16
(1)在4月至7月间,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发生较大变动,影响这种变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在4月至5月上旬,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和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量均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5月中旬开始,两者又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出现迅速增长,但这段时间内,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量并未增加,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能力训练一
一、 选择题
1.B 2.B 3.A 4.C 5.A 6.C 7.C 8.A 9.D 10.A 11.C 12.B 13.D 14.C 15.B 16.D 17.D 18.D 19.A 20.A 21.B 22.D 23.A 24.A 25.C 26.D 27.A 28.A 29.D 31.AD
二、 非选择题
1.(1)水 (2)缺氧窒息死亡 体表失水干燥引起(蚯蚓是用体表呼吸的,必须保持体表的湿润) 2.(1)银灰狐的繁殖需要在长日照条件下进行 (2)在生物能够进行生长和发育的温度范围内,温度的高低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有影响 (3)互利共生 3.(1)Π
(2)I (3)I Π 4.(1)同一种群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但无论如何对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2)捕食和种内斗争 (3)种内互助捕食 (4)种内斗争 5.(1)A (2)寄生物种群迅速增长,宿主种群迅速减少 (3)寄生物种群与宿主种群维持相对平衡状态 (4)寄生生物逐渐减小对宿主的伤害,宿主对寄生物伤害的抵抗力也在逐渐增强,在进化过程中寄生生物只有逐渐减小对宿主的伤害才能实现长期共存 6.(1)保护色 (2)SO2
地衣 适应的相对性 (3)保护色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1)提前 (2)延迟 减少 (3)日照长度
能力训练二
一、 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C 7.A 8.C 9.B 10.C 11.D 12.C 13.C 14.C 15.B 16.B 17.D 18.B 19.B 20.D 21.D 22.D 23.C 24.C 25.D 26.A 27.BD 28.C 29.B 30.A
二、 非选择题
1.物质和能量 适应环境 改变环境 生态学 自然源的合理利用 控制环境污染 挖掘人口增长 粮食问题 2.(1)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2)①乙种群数量的增长 ②
种群甲的繁殖周期 (3)1年 3.(1)群落中物种逐渐增多(多样性指数增高)温度等生态因子 (2)物种逐渐少(多样性指数降低) (3)污染程度越大,物种越少,多样性指数越低 4.(1)同种生活资源 竞争 (2)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3)由少到多趋于平衡 竟争 种内斗争 (4)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两种草履虫都生存,原因是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制约草履虫种群发展的捕食者(如栉毛虫等),使得任何一种草履虫的种群密度也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两种草履虫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5.(1)硅藻:随水温的升高,硅藻数量逐渐减少;蓝藻:随温度的升高,蓝藻数量逐渐增多;绿藻:当温度>34℃时,绿藻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2)将大量的冷却水直接排入湖中,温度升高,硅藻、绿藻的数量锐减,而硅藻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饲料,所以鱼类将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 6.(1)该种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和上限 (2)不同生物生命活动强度达到最高点时的适宜温度 (3)不同生物的生命活动随温度的增高而逐渐加强 (4)当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后,不同生物体随温度的增高而活动强度逐渐减弱 (5)不同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温度不同,它们对温度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7.(1)无机养分(的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净生产量随无机养分量的变化而变化 (2)水温上升,光照逐渐增强,无机养分供应充足,浮游植物大量增加,浮游动物量少 无机养分逐渐减少,浮游植物被浮动物消耗 (3)被浮游游动物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