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适应性训练题

2014-5-11 0:08:05下载本试卷

                             

        高考语文适应性训练题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70分)

甲  必考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读书的姿态

陈平原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人灶划定诸多清规戒律的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其实未必有效果,历韩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嘛,那可是很高雅的 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己。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 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光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光读新书,新书皆旧。

二是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 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属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是凝固不变的;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而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儿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上当受骗。

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检,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选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有删改)

ycy

 
1.下面说法与文中“读书的姿态”无关的一项是                          (  )

    A.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嘛,那可是很高雅的,可见读书人也有着人们共同的逆反心态。

    B.夏曾佑感慨的是自己“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而羡慕陈寅恪能读外国书”。

    C.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这也是作者认可的巧妙的读书方法之一。

    D.书在手头,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眼界自然开阔,它不仅是鲁迅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也是读书人公认的读书要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便翻翻”是阅读时会有不同的姿态、心态、志趣和方法等,自然阅读效果也不一

样。

    B.“随便翻翻”,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诸多相同之处。

    C.“随便翻翻”,是怕看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而是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

    D.“随便翻翻”,是主张你尽可洒脱地读书;不用心、不费力,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拿这玩意儿来作消遣。

3.对文中见解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林语堂先生主张读上流的,以极下流的书,适当读些中流的书。因为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B.要读极下流的书,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不过,这策略要辩证地运用。

    C.到了读那些需要“打死寨,打硬仗”的书时,你可千万马虎不得。写文章、作学问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D.善读书的人,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

    E.“经典”,是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判定的不言自明的读物,只指儒家的四书五经。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与君。”君许之。诸府掾功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冶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才,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呼!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北海太守行在所             诣:造诣

    B.吾有与君                    益:好处

    C.王先生怀钱沽酒               徒:同“徙”,步行

    D.对如是,是自誉自,不可也      伐:谴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王先生者,自请太守俱          恐不可与俱

    B.幸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有诏召拜王先生水衡丞

    C.各任以其能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D.君子相送言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武帝想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借口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却是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的是别人教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府掾功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

  (2)对曰:“选择贤才,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

  (3)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春夕旅怀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8.下面是这对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一个“送”字用得极为巧妙,读来别有滋味。

    B.第三联写家书久绝,说明社会动荡;自己白发满头只因忧国忧民所致。

    C.尾联回忆了家乡的美好烟景,表明他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语言精美,感情真切,意境深远,风格沉郁,特别是后四句直抒胸臆,凄婉动人。

9.“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历来被认为农写得极其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ycy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从下面七处空缺中选填五个,补写出原文,要求使原句完整。(5分,每空1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寄浮游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3)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长山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乙  选考题(30分)

三、请从以下(一)、(二)两道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跨大题交叉选做小题。(30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裁判所

(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大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的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ycy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了上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在。”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一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摘自《打工族》2005年第12期)

11.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①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②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③“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ycy

 
    ④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⑤“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于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12.上帝对人“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二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8分)

13.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8分)

14.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10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王玉新 赵伟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生活在常常的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宙空间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但在相对论刚刚创立的时候,他却为了他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们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1920年,更大规模的敌视行动开始了。柏林大学的学生在爱因斯坦讲课时蓄意捣乱,爱因斯坦愤然离校,后来,柏林出现了一个专门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魏兰德组织,他们描写文章,发表演讲,收买科学家,辱骂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充满了敌意,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纳也对爱因斯坦进行恶毒攻击,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迫离开了柏林。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4月1日,德国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最享有盛名的,堪称国之瑰宝的院士爱因斯坦,5月10日午夜,爱因斯坦相对率的书籍被投进柏林国家歌剧院广场中央的火堆里,后来,一位从柏林来的朋友给爱因斯坦带来一本棕色封面的画册,画册的第一页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幅照片,并附有罗列罪行的说明文字,文字下面的括弧里有4个小字:尚未绞决

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个孤独者。

ycy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另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他拒绝:“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 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爱因斯坦遭受了沉重打击,不时流露出孤独感伤来。特别是他看到自己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也的巨大灾难,他自责不己。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自然的语言,也是心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选自《青年文摘》2006年第4期,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①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他为了追求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②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物理学界、哲学界和政治势力,引起传统观念与势力的阻挠、排斥和反对,爱因斯坦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的人对他充满了敌意。

③希特勒执政后的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他,烧毁了相对论的书籍;附有他的“罪行”的画册注明他是“尚示绞决”者;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

④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使他的名字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永远能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受到这种关注,与众不同。

⑤在画家坦率地说“我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时爱因斯坦可以坐下让他事,这表明他性格中同情他人,善解人意的一面。

12.请你紧扣下面人物言行,逐条对爱因斯坦作出评价。(8分)

  (1)“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2)“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3)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不,我没有时间。”

  (4)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13.爱因斯坦在近百年前创立的相对论至今无人企及,作者在本传中为何不重点写他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要着意写他的孤独,请你就其原因作出分析。(8分)

14.在爱因斯坦弥留之际,最让他感到“温暖”和“痛苦”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作出具体分析。(10分)

第Ⅱ卷 表达(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面四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出血大甩卖,跳楼价!本店所有商品一律八五折,莫错良机了”,他扯着嗓子喊着。

ycy

 
    B.这些参考资料是我在新华书店的“学生推荐读物”专柜买的。

    C.我在这儿生活了快五十年,跑出租车都二十年了,这里的一切对于我太熟悉啦。

    D.发令枪一响,刘翔像支离弦的箭,“嗖”地飞向终点。他给咱中国人争了光!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描写出几个隐士,愈显出诸葛亮的清风道骨、卓尔不群,真有烘云托月之妙。

    B.他投身革命一辈子,戎马生涯半生,后又在干休所发挥余热,几十年工作上兢兢业业,取得的成绩是擢发难数的。

    C.老张看到这一幕幕情景,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县委不惜重金组织乡村干部千里取经是远见卓识之举,于是心领神会地说:“俺们县委真是想到百姓心坎里了。”

    D.此趟旅游让辛苦了一年的员工们神情欢悦,乐不思蜀,但大家也颇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之感。

17.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为了营造更好的心理疏导氛围,让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获得一种情绪和释放和心理的慰藉,准备在咨询室最醒目处挂个牌子。请你为这个牌子写一段话,要求能体现心理老师的意图,语言温馨有文采。30字以内。(6分)

18.下面图表是某校“西方节日在中国”课题小组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的数据统计。请你分别就以下两个图表的主要倾向给出结论(不得用数据表示,每条15字以内);并从“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就其利与弊谈谈你的认识,共40字以内。(8分)

  材料:

  你作为中国人是否愿意过西方的节日


  你是否知道西方这些节日的具体来历


五、作文(60分)

ycy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旅美女作家曾记录过自己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因多日忙于写作,无暇收拾房间她听说社区里有提供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于是一个电话打过去。不一会儿,门铃响了。打开门,一位风度翩翩的50多岁的男人站在面前。几个小时过去,男人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女作家事后跑到社区去感谢,却被告知:上门替他打扫房间的——是本市的市长!

    2007年2月26日,第五届“感动中国”2006年十大人物评选结果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颁奖晚会上揭晓。

    2007年3月6日《银川晚报》头版刊出短讯:“宁夏志愿者协会昨日成立”目前我区已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累计达12万余人。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参加公益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当这种“时尚”带给人们震撼和温暖时,我们自己在哪里?公益离我们又有多远?请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作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1.(3分)B项错。不属于“读书的姿态”的话题范围之内,而涉及的是读书的内容的范畴。

2.(3分)D项错。原文说“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消遣”。

3.(4分)。AE为错误项。

  A错在曲解了原文,原文是“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E项也是错在曲解。原文是“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走马灯。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4.(3分) B  A(到……去)  C(只是)  D(夸耀)

5.(3分)B,替、给(介词);任、做(动做)。 A 和,连词;C 他,代词;D 用,介词

6.(3分)D的推断理由不成立。

7.(9分)(1)其他的官吏对太守说:“王先生喜欢喝酒,爱说空话,不做实事,恐怕不能与他一起去。”

  (2)(太守)回答说:“选拔贤能的人,根据他们析能力分别任用,奖励政绩优异的人,惩罚不称职的人。”

  (3)美好的言辞可以(使人)获得好处,高尚的品行(也)能给别人带来利益。君子用美言送人,小人用钱财送人。

(二)诗歌阅读(7分)

8.(3分)B

9.(4分)。(提示:视具体情况给分,或深刻,或全面。)示例: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春夕羁旅感怀的抒情诗,充分表达了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切入正题,写“春夕”,借“蝴蝶梦”“子规啼”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运用了映衬、用典等手法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使思乡之情逐层推进,为下面直抒心曲作出铺垫。

  语言:对仗工整,用语新奇,韵律和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1)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2)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气吞万里如虎

  (5)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选考题(30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1.(4分)③④错误。③错在“麻风病人”的理解并非实指,应指“身心贫困潦倒之极的穷苦人”;④应为“前次证实他的逐恶弃善;后次验明他的以恶报善。”

12.(8分)。这是个总分式的评价,上帝先断定“人”一生的品行性质“都在做坏事”,接着指出“人”的罪恶是客观上无法抵赖的,有日月为证;主观上也是蓄意为之的,因为他是有意“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的。

13.(8分)。因为他一生都是在作恶,与“善”“仁慈”针锋相对,早已失去对“天堂”

的向往;因为他一直蓄意以恶报善、作侵害报答仁慈,所以他历来拒绝对“天堂”的思索;因为他对那些带来“爱”的人,从来都是以恨报答,所以他在品行上也不可能有丝毫的人性感悟与追求。

14.(10分)

  (1)小说取名为“裁判所”意在说明天地之间应有一个界定“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的场所,应该对“人”这样的魔鬼作出正义的判决。

  (2)在最后上帝对“人”的一生罪恶作出命运判决时,面对“人”的寡廉鲜耻、无理取闹,裁决在“天堂”与“地狱”中的飘忽不定,以及“裁判所中”的“寂静无声”、甚而“裁判所中寂静无声了”,则在表明所谓的“上帝”“裁判所”是虚弱无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所以也不可能代表正义和善良去严惩邪恶与丑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1.(4分)③④错误。③项错在魏兰德的疯狂言行发生在希特勒执政前。④项错在“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十分深奥”应指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4分)

12.(8分)

  (1)因为爱因斯坦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研究,为了事业的成功,他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分散精力去注意、从事人际的交往。

  (2)真实表现出爱因斯坦谦虚、坦率的性格及美德,并且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幸运的成功者。

  (3)表现爱因斯坦珍惜每寸光阴、淡泊功名的思想,正是这点成就了他的事业与辉煌。

  (4)因为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成功的幸运儿,不值得人们如此推崇、爱戴;所以他从来都是无法理解人们如此关注、突出他的做法。

13.(8分)要点:(1)从精神层面来突出爱因斯坦的精神品质。

  (2)高度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3)表明创造科学奇迹需要付出艰辛,历史不会忘记他。

  (4)说明虽然爱因斯坦遭遇了孤独,但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14.(10分)提示:

  温暖:(1)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2)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3)爱国的民族情结。

  痛苦:(1)被自己的祖国抛弃。(2)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3)科学成果却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4)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D项正确(A项“大甩卖,跳楼价与八五折”自相矛盾。B项应为“向学生推荐的读物”。C项应为“我对于这里的一切太熟悉啦。”)(3分)

16.A项正确。BD两项错误在误用贬义成语,C项的“心领神会”与“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语意重复。(3分)

17.(6分)要点:

  ①针对受众(即对象)学生。②涉及情绪释放的内容。③体现设身处地关心、抚慰来者的色彩。④用词考究,恰当运用不同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语言生动。⑤语意简明连贯。⑥字数符合要求。(满足三个以上要点得6分;满足两个要点得4分;满足一个要点酌情给1—3分)。

18.(6分)(1)有半数国人愿意过西方节日,(2分)(15字以内)。

  (2)近六成国人知道西方节日的来历。(2分)(15字以内)

  (3)利: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有着深沉的情愫。(或:说明中西文化的交融日趋频繁、广泛和深入)(2分)(20字以内)

  弊: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淡漠意识亟需扭转。(20字以内)

五、写作(60分)(参考“20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