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考语文试题 - 正文*

高考语文常备题(三)

2014-5-11 0:08:15下载本试卷

高考常备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精  憔 石 鞠躬尽 不及防

B.除  风 挡 易近人  片甲不留

C.学  联 联 胜千里 味同

D.惊  虫 行 出奇胜 手可热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愤激 奋发图强 气概  慨然应允

B.闪烁 众口铄金 哀叹  哀声叹气

C.禁闭 噤若寒蝉 挑衅  湖畔公园

D.谛听 啼饥号寒 酣畅  憨态可掬

3.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景慕(十分敬重仰慕)

惨淡经营(生意萧条)

放诞(放纵不受规范)

祸起萧墙(比喻祸患从内部发生)

B.国粹(国家文化的精华)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弥留(指病重或将死)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C.臆造(凭主观想法编造)

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缄默(闭口不说话)

不虞之誉(没有料到的赞扬)

D.累赘(事物多余、麻烦)

宁缺毋滥(宁可缺少一些也不要随便凑数求多)

杜撰(没根据地编造;虚构)

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到单位,你就又吵又闹,并扬言要绝食示威,是谁____________你这么干的?

②他的功绩仿佛早被时间所_______了,他不向别人说起,人们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③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不是因为写长篇就_______________笔墨。

A.指使 淹没 乱用      B.指使 湮没  滥用

C.支使 淹没 乱用      D.支使 湮没  滥用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B.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动让人感慨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赖帐为耻,反而振振有辞的政客们则只能叫人贻笑大方

C.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D.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回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届“挑战杯”竞赛从参赛的高校数到参赛作品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B.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的趋势,对大运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C.春节期间,由市慈善会选定的20名孤儿,和他们日夜思念的“父母”团聚,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幸福年。

D.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且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固有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极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莫将言语坏天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观其意”的要求。

②中国文学的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还是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能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那么,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语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③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复杂多样,需要请有关文学史专家们立一个专题来研究。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想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历史的“百慕大三角”时期神密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不得而知。时之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心有定数,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在此不论。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直觉体会,以意逆志,追求顿悟,却也十分启人心智,接近于文学本体。西方式的文学批评惯于从作品中提出问题,然后抛开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与原来的作品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紧扣本文,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为作品作阐释,作褒贬,作升华,批评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与作品紧密相联。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可以吸引文学以外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各种内涵进行批评,可能丰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点而不及文学;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则非文学中人不可,因为它十分具体,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径前必然茫茫然手足失措。这么说丝毫没有扬此抑彼的意思。人类认识解释世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非墨即杨实在是画地为牢,自我窒息。如果确系西学的影响固然很好,西式批评方法完全可以请进中国,而中国的传统评点方法也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二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7.选出不属于中国文学具有的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在创作上,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就是重在写意。

B.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

C.在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上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

D.在认知过程中,旨在表达客观事物的各种表象的反常态的排列。

8.作者推测“传统评点方法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因为国人对西方式的抽象思想方法感到新奇而追求它。

B.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

C.是因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D.是因为传统评点方法仍处在中国历史上神话传说的时期。

9.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的优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者思维基础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性,接近科学;后者偏重于感性,接近文学本体。

B.两者的全局观念和深刻程度不同。前者可能深刻完整,后者缺乏全局观念且不够完整。

C.两者与原作品的相关程度不同,前者未必与原作紧密相关,后者与原作关系密切。

D.两者参与“批评”的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同,前者未必是文学中的人,而后者非文学中人不可,因此,前者的研究有可能丰富深致,也可能远离文学,后者能曲径通幽。

10.对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和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的目的是( )

A.强调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B.主要目的是说明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好,它是科学的,是不会消失的。

C.二者互不相容,完全可以各行其是。

D.倡导中国传统评点方法,说明其可以沿用并使之完善。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傅 琰

傅琰字季圭,北地灵州人也。祖邵,员外郎。父僧祜,安东录事参军。

琰美姿仪,解褐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诸暨武康令、广威将军,除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除吴兴郡丞。

泰始六年,迁山阴令。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僧祜在县有称,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元微初,迁尚书右丞。

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全。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服阕,除邵陵王右军咨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琰不辨覆,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食鸡,一人曰粟,一人曰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神明,无敢复为偷盗。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右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升明二年,太祖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成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迁建成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明年,徙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五年,卒。琰丧西还,有诏出临。

《南齐史·卷四十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  如故:仍任原职

B.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  难为:使他为难

C.琰股髀之间  股髀:大腿

D.已被烟焰。  烟焰:(火)烧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爵新亭侯

②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缚团丝于柱鞭

②虽有易生之物,一日暴,十日寒之

C.①邻人竞来赴救,得俱全

罚卖糖者

D.①山阴狱讼烦积

②子孙相传,不示人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傅琰任)本州主簿,宁蛮功曹

B.山阴,东土大县,(傅琰)难为长官

C.邻人竞来赴救(傅琰)

D.县内称神明(保佑)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傅琰处事艺术的一项是(  )

①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

②琰各问何以食鸡

③琰抱柩不动

④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

⑤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⑥琰丧西还,有诏出临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傅琰年轻时容貌美丽风度翩翩,初出仕时曾任宁蛮参军,功曹及本州的主簿等职。后来,又做过建成将军、骁骑将军、宁朔将军。

B.傅琰父子都曾在山阴县任过官职,并在县里有好的名声,傅琰尤其能明察政事,又以精干著称,后来,傅琰被封为新亭侯。

C.傅琰母亲亡故后,他家曾失火,火势蔓延时,他却抱着母亲的灵柩安坐不动,邻居们争相来解救才得以脱险,这时他的大腿已被烧伤了。

D.永明五年,傅琰去世。当他的灵柩西还时,皇上还亲自下诏,举行出临之礼,来接他的灵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食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右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古人说此诗是作者“借神仙荒怪之论,以发其悲愤不平之慨”,是陶渊明恬淡闲适背后的“猛士风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分析。(100字左右)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默写语句。(4分)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③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9.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六、(12分)

23.下面画线的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加以修改,分别明确地表达出来。(4分)

曾朝闻总工程师,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再次勘察,查找资料,反复验证,在今天的决策会上没有听从领导的意见对跨海大桥方案加以修改,改变桥墩的位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是对美国三幢摩天大厦倒塌的报道,请将关于纽约世贸大楼倒塌经过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4分)

8时45分,一架从波士顿飞往纽约的波音767飞机遭挟持,撞到了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大楼,飞机“撕开”了大楼并发生爆炸,楼层上部冒出滚滚浓烟。9时03分,又一架小型飞机快速冲向世贸中心北侧大楼,飞机从大楼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9时35分左右,位于首都华盛顿中心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遭飞机撞击,并发生大火,五角大楼已部分坍塌。几乎与此同时,国会也发生爆炸。

10时30分左右,世贸中心姊妹楼再次爆炸,然后相继发生大规模坍塌,楼顶坠地时,地面掀起巨大的烟尘气浪,现场一片混乱。

压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造两个句子。(4分)

对生命没有充满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止步就看不到极顶风光;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海明威,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使他成了富翁……总之,他是一个令世人非常羡慕的人。可是,在他获奖后不久,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他的一个朋友——《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斯特,靠出海打鱼为生,却悠然地颐养天年,活了104岁。请问,为什么一个拥有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

请以“满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C依次为chuò zhuì mèi jué jiáo,A读音依次为cuì cuì suì cuìcù,B依次为bìngpíng bìng ping piàn,D依次为zhé zhì zhízhì zhì)

2.B(“哀”应为“唉”)

3.又(惨淡经营:苦费心力去规划经营)

4.B(“支使”是中性词;“指使”是贬义词。“淹没”指实,“湮没”指虚。“乱用”任意、随便、没有条理的使用;“滥用”胡乱地、过度地使用)

5.C(C轻诺寡信:轻易许诺,不守信约。A.豆蔻年华:专指十二三岁的女孩;B.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D.上行下效,贬义)

6.C(A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提高”和“参赛高校数”的搭配比较勉强,可改为“增加”,而只有“参赛作品”的“水平”才能与“提高”搭配。B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掉“围绕”即可。D句的语病是“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说成“应征者大多是青年师生”,也可以写为“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意义都可自足,也文通字顺。)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依据“感知”、“按照表达需要重组”和“因而”一句判断。

8.D(“神话传说时期”错)

9.B(“不同”前应加“可能”,“缺乏”,“不够”也与“未必”不相合。)

10.D(文题是《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文章重心在此,依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固然很好”,“而……”)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难为:不容易做(长官),或在此任长官不容易)】

12.B(B代词,它;A代词,那/代词,自己;C副词,才/副词,于是就;D连词,因为/介词,把)

13.A(B山阴县;C傅琰和他母亲的灵柩;D县内称傅琰神明)

14.B(③表现他尽孝;⑤人们对他的猜测;⑥皇上对他的器重)

15.C(是邻居家失火,蔓延至傅琰家屋子)

 

四、(15分)

16.(1)两个乡下人争一只鸡,傅琰问他们各自给鸡喂的什么食物。

(2)傅琰父子(治县)都有很大的业绩,江右罕有,世人传说“傅家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把它拿出来给别人看”。

17.同意。全诗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的神话故事起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感慨。从前四句描述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赞美之情;后四句说自己要坚持着像精卫、刑天那样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悔,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良好的志愿只能化成幻影。

作者借刑天之事,表明他对晋宋统治者的极端愤慨之心。此时与他田园诗的风格不同,颇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

18;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二月春风似剪刀

 

五、(18分)

【考点透视】19题和2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1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层级为B级。2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标准答案】19.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20.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21.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22.BE(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思维发散】这篇文章作者阐述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艺见解,即很多成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都是很完美的,相反,却具有个人的“缺陷”。正是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使人物真实可信,并且因为形象独特而具有特殊韵致。后文作者又补充说明,他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语言不是很深奥,稍微推敲一下,不难拟出答案。

【误区警示】下定义时要抓住主要特征;举例时尽量举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如王熙凤、刘姥姥、林冲、鲁智深等,就很有代表性。分析时主要突出其“缺陷的魅力”。

 

六、(12分) 

23.(1)没有听从领导关于修改跨海大桥方案,改变桥墩位置的意见。

(2)没有听从领导的意见,坚持对跨海大桥方案进行修改,改变了桥墩的位置。

24.两架飞机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姊妹楼,并引起爆炸和燃烧,致使大楼坍塌。

25.参考答案: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将播种而放弃,就享受不到丰收的甜美(遇急流而退缩,就感受不到奋斗的豪迈)。

 

七、(60分)

【考点透视】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用以测量写作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依据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作文继续采用限制性少自主性多、鼓励发挥写作个性和写作特色的话题作文;评分继续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符合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评分标准参看《2003年考试说明》。

【思维发散】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满足来自于对目标的追求。因为一个人一旦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达到了顶峰,就会有一种空前的寂寞感,这种寂寞感所带来的迷茫和绝望会把他送进天堂。”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

有人说:“知足常乐”;也有人说:“不知足才能常乐。”

写作主题的设计,要发散思维,创新、求异、不拘一格。如阐释“什么是真正的满足”,“人生与满足”等等皆可。

【误区警示】不能只就提供的材料,把海明威和他的朋友相比,一味地批判海明威“不知足”,这只是个人的追求不同。他选择生或死,都无可厚非,主要就“满足”本身去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