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物 理 试 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卷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叠放着A、B两物体,B物体受力个数为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描写四个都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3.关于一辆汽车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其惯性也越来越大
B.汽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大小改变时,其惯性大小也改变
D.汽车载货时,其惯性增大
4.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质点,在相同时间内位移最大的质点是
A.加速度最大的质点 B.平均速度最大的质点
C.末速度最大的质点 D.初速度最大的质点
5.我国航天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发射的最初阶段,可以认为火箭的推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大
B.卫星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C.卫星的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大,速度变化越来越慢
D.卫星的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小,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6.用刻度尺和直角三角板测量一圆柱体的直径,方法如图所示,此圆柱体的直径为
A.1.0cm B.1.00cm.
C.2.0cm D.2.00cm
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水平面方向成θ角的外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直运动运动,假设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则mg、F、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 B.F< C.mg=F D.mg=
8.如图所示,橡皮筋上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个小球,小球从O点正下方距EO点的距离小于橡皮筋的自然长度的某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小球从开始运动到达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
A.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9.马拉着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做加速运动的过程中
A.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的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 马拉车的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大小为F的外力作用下沿质量为M且上表面水平的长木板加速滑行,长木板与水平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 μ2mg B. μ1(m+M)g C. μ2mg+F D. μ1(m+M)g+F
11.有一些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战斗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8m/s2,起飞的速度最小为50m/s,战斗机只能在跑道上滑行100m,则
A.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最小速度为40m/s
B.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最小速度为20m/s
C.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最长时间为2.5s
D.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最长时间为5s
12.上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倾角为θ=53°,斜面长为L=1Om,一质量为m=6kg的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g=lOm/s2;sin53°=0。8,cos53°=0.6。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的过程中
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0N
B.物体受到的合力是48N
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5m/s2
D.物体运动到底端时的速度为5m/s
二、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绐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选项符合要求,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错或不选得0分.
13. 如图所示,重物的质量为m,轻细线AO和BO的夹角为θ,则AO的拉力F1和BO的拉力F2的大小是
A.
B.
C.
D.
14.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必须相等
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两弹簧秤的示数相差不要太大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两细绳必须等长
1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在第1 s内、第2s内的位移之比为sl :s2,通过lm时和2m时的速度之比为1:2,则
A.l:2=l:3 B.1:2=1: C.1:2=1:2 D.l:2=l:
16.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受的重力变大
B.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受的重力不变
C.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D.对地静止的悬浮在空中的热气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17.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在t=0时刻物体的位移为零。根据图线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t=0到t=4s的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变
B.在t=0到t=4s的时间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
C.在t=2s时,物体位移为零
D.在t=4s时,物体位移为零
1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B,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运动,FAB表示A、B间的作用力,则
A若地面光滑,则
B.若地面光滑,则
C.若地面不光滑,则
D.若地面不光滑,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三、本大题4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9.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阶段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s后,然后匀速行驶,起动阶段加速运动通过的距离是 m,匀速行驶的速度是 m/s。
20.如图所示的游标卡尺,游标尺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 mm,图示游标卡尺读数是 cm.
21.用水平向右、大小为0.4N的拉力可拉着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当用2.0N的水平向左拉力拉着这个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2s内物体位移是1.6m,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物体质量为 kg。
22.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知纸带上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纸带被撕断了,如图所示,甲图所示的纸带是计数点的初始段,则乙图中A,B、C所示的三段纸带中是从甲图所示的纸带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 (填字母);打这条纸带时,纸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m/s2。
四、本大题3小题,共30分.要求在答卷上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的计算步骤和明确的答案.
23.(9分)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的物体,当绳与水平方向成60°角时,物体静止。若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24.(10分)质量为1kg的物体,当t=0时,初速度为零,并处在坐标原点位置,从t=0开始受到一个沿x轴正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不再考虑其他力的作用),力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求:
(1)2s末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在3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
25.(11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P位于距水平地面高度H处,在水平地面的上方存在一定厚度的“减速区域”,如图中的虚线部分。当小球进入 “减速区域”后将受到竖直向上的恒定作用力F,F=5mg,F对小球的作用刚好使从静止释放的小球不与水平地面接触。H=25m,g=10m/s2。不考虑空气阻力。求:
(1)“减速区域”的厚度h=?
(2)小球从静止释放后能否再回到P点?若能,求经过的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
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C | B | D | B | A | D | A | C | B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A | C | C | BC | C | AD | B | AD | BD |
三、本大题4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19.25 10
20.0.1 2.28
21.0.8 2
22.B
四、本大题3小题,共30分.要求在答卷上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的计算步骤和明确的答案.
23.解:对A有绳的拉力为:F=mg=200N …………………………………①
对人有: …………………………………②
…………………………………③
由①②③解得:
24.解:由牛顿第二定律有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物体在第一秒内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运动,第二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三秒内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运动
(1) 在第一秒内有:末速度为:
位移为:
在第二秒内有: 位移为:
末速度为:
(2)在第三秒内有: 位移为:
在3s内的位移为:
25.(1)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速度为0,设“减速区域”的厚度为h
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有: …………………………………①
…………………………………②
在“减速区域”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速度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③
由运动公式有: …………………………………④
解得: …………………………………⑤
(2)小球从静止释放后能再回到P点,小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有: …………………………………⑥
…………………………………⑦
在减速运动过程中,有: …………………………………⑧
…………………………………⑨
经过的时间为: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