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窥见( ) 踌躇( ) 面面相q擻plain( ) 蹒sh乶( )
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字:
触目伤怀(怀: ) 居高临下(临: )
变卖典质(质: ) 不能自已(已: )
3.对本单元课文有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背影》和《散步》两文都是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的,但感情基调不同,前者是悲凉、沉郁的,后者是欢愉、深沉的。
B.《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图,图画中贮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
C.本单元几篇课文向我们提出了家庭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羚羊木雕》中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木雕的做法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
D.《我儿子一家》中妈妈很会教育孩子,因为她懂得应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4.《背影》作者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 , ,民主战士。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或表现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
⑴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告诫我:“以后不许你这样说。如果有人问你妈妈在哪里工作,就说在厦门灯泡厂。”
⑵妈妈说她平生有三怕:一怕记者采访,二怕与人谈诗,三怕讲座和开会发言。
7.《羚羊木雕》一文中插叙万芳的事迹有什么好处?写万芳原谅“我”又说明什么?
8.“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数得清。”这句话写出当时 的天气特点。(填四个字)
9.在一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线语句的句式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 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 如 ,我们 , ;友谊 如 ,我们 , 。
10.下列句子有歧义,清说出它们有几种理解。
她有两本鲁迅先生的书。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⑵风来啦!
⑶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⑷雨来啦!
⑸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数得清。
⑹风来啦!
⑺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⑻雨来啦!
⑼它向小男孩跑来。小男孩一定很急,连鞋都不穿,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
⑽风来啦!雨来啦!
⑾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⑿雨,只赶上洗洗斗笠。
⒀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⒁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小光脚,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
⒂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咩咩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⒃——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⒄A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⒅——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⒆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⒇B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21)C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1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贯串全文?
12.第一自然段中的“推”字能否换成“吹”字?为什么?
13.第一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趣?这里描写男孩子的衣着对下文有何用意?
14.⑵-⑼段分为两层,概括两层的意思。
第一层:
第二层:
15.揣摩第五段中“挤”字丰富的含义。
16.⑽-(21)段分成两层,给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17.斗笠下遮着 ,这再现出姐弟俩 的感情。
18.第⒄、⒆段的语句子写的是谁?写出其什么特点?
19.体会第⒁中“揽”“得意”两词的表达效果。
揽:
得意:
20.指出文中ABC三处的修辞方法。
A: B: C:
(二)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⑴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又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滚下来了。我赶紧试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⑵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⑶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1.文中划线第一句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2.直接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动词有 。作者为什么详细描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动作呢?
23.看见父亲的背影,“我”为什么流泪了?
24.“我”“赶紧试干了泪”是因为 。
25.“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26.买橘回来,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轻松”的原因是 。
27.“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朴实而简洁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28.作者要表现伟大的父爱,为什么反复写“我”流泪呢?
29.概括这一段的中心意思。
(三)
送小龟回家
⑴一把花伞下,拥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⑵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⑶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⑷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⑸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城西的河边。
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⑺“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⑻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⑼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⑽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了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⑾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⑿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呵!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⒀而妻,真的流泪了。
30.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
流动: 庄严:
31.从文中找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四句话和两个形容词,将它们写在下面,要求书写干净工整,清楚大方。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形容词:
32.文中第四、五段之间的过渡词语是 ;第五、六段之间的过渡词语是 。使用过渡词语的原因是:第一处 ,第二处 。
33.文中有一段插叙的内容,它是第 段,插叙的内容是什么?
34.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简要回答这是为什么?
35.第六段中景物描写对全文有何作用?
(四)
苦难本是一条狗
苦难本是一条狗。生活中,它不经意就向我们扑来。如果人们畏惧、躲避,它就凶残地追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直起身子,挥后舞着拳头向它大声吆喝,它就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的逃走。
跌倒一万次的人也比她幸运。她从娘胎里出来,手脚的末端只是秃秃的肉球。8岁时,有了思想的她就想到了死。( )的是,她无法找到死的方法:用头撞墙,由于没有四肢支撑,在碰得几个血泡、摔得一脸模糊后还是( )活着;绝食,又遭到母亲( ):“八年,我千辛万苦拉扯你八年了……”看着母亲的眼泪,她( )反省:“我要像正常人一样活下去!”
于是她开始训练拿筷子。她从一根筷子开始,再到两跟筷子,日复一日,血痕复血痕,9岁那年,她终于吃到自己用筷子夹起的第一口饭。
学会拿筷子后,她开始学走路。她将腿直立于地面,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地面接触的部位从血痕到血泡,从血泡到厚茧,摔倒爬起,爬起摔倒,血水夹汗水,汗水夹血水。10岁,她学会了走路。也就在这年,她有了读书的念头。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她成了村上小学一名编外生。于是,她用胶皮缠在脚上,不管寒暑和风雨,总是早早到校;她用手臂的末段夹笔写字,付出比常 人多十倍的努力,从小学到初中,到自学财务大专。她的名字叫胡春香,她给手脚健全体魄健壮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
美国体育运动史上伟大的长跑选手——格连·康宁罕,在8岁那年曾意外遭遇一场爆炸事故,致使双腿严重受伤,而且腿上没有一块完整的肌肤。医生曾断言他此生再也无法行走。面对黯然神伤的父母,康宁罕没有哭泣,而是大声宣誓:“我一定要站起来!”
康宁罕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之后,他便尝试着下床了。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伤心,康宁罕总是背着父母,拄着父亲为他做的那两根小拐杖在房间里挪动。钻心的疼痛把他一次次击倒。几个月后,康宁罕的两条双腿可以慢慢屈伸了。
于是,康宁罕又想起了离家两英里的一个湖泊。康宁罕心向湖泊,更加顽强地锻炼着自己。两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走到了湖边。从此,康宁罕又开始练习跑步,他把农场上的牛马作为追 逐对象,数年如一日,寒暑不放弃。后来,他的双腿就这样“奇迹”般地强壮起来。再后来,康宁罕经过不断的挑战,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长跑运动员。康宁罕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 。
是的,只要你拥有对生命的热爱,苦难就永远而且只能是一条落水的狗。
36.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不经意: 断言:
37.第二段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依然、怒骂、幡然(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B.可悲、依然、漫骂、幡然
C.可怜、安然、漫骂、毅然
D.可悲、安然、怒骂、毅然
38.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来看,以“苦难本是一条狗”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9.本文文质兼美,其中心句是 。
40.第四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回环,其作用是 。
41.根据上文内容,分别在第四段和第七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上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42.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苦难(或苦难与成功的关系)”的名言警句。
⑴
⑵
43.文中,作者把苦难比作一条狗,想一想,还可以把苦难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请简要回答。
第三部分:写作
你的生活中经历了苦难没有?但你一定经历过困难,请以“我终于战胜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0字以上。
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朴实中饱含感情。
B.《金黄的大斗笠》表现出了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和姐弟俩的情义。
C.《背影》和《散步》都表现了家人间的真挚感情,文章中都洋溢着温馨欢快的气氛。
D.《散步》一文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只写了几个细节,其中心意思是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2.“他再三嘱咐茶房”“我再三劝他不必去”句中两个“再三”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句子写的景依次是 、 、 ,写的都是 (地点时间)的景。
4.《我儿子一家》中这样写: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我说妈妈错了,是守株待兔。妈妈错了吗?
5.《金盒子》一文中“金盒子”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在表情达意上起的作用是 。
6.“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几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根据意思概括成语:
⑴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
⑵形容刻画十分逼真,像活的一样。( )
⑶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从不分开。( )
8.请你根据下面画线句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
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相到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到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啊,相互就是相呼。
9.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人协助下,创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当时,军校门口有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军校性质改变,成为升官发财的捷径。于是有人将上下联中的各一个字互换位置,这样对联的意思与原来完全相反,成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莫大讽刺。想一想:互换的是哪两个字?
10.“第一”有很多雅称,选出下面句子用词不够得体的一项( )
A.《红高粱》这部影片由著名演员巩俐领衔主演。
B.他学习很勤奋,期末考试摘取了桂冠。
C.在技术能手的比赛中,他独占鳌头。
D.我们班各项工作都很出色,期末评比中名列榜首。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二)
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⑶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⑷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⑸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⑹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⑺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1.写出本文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2.第二段中“信服”一词写出母亲 的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对母亲 。
13.第三段中“总算来了”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熬”字为什么不能去掉?
14.第四段写景的意义是 。
15.第五段中儿子的话表现了儿子什么特点?
16.第六段中“我”的“责任”具体指什么责任?
17.第七段第一句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了母亲 的特点。
18.按要求改写: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⑴把原因写在前面,这句话应该变成:
⑵从我和母亲关系的角度说,这句话应该写成:
19.第八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六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花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近几年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0.从选文第一段中看出,“我”认为父亲“迂”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作者认为自己“聪明”的原因是什么?
22.“聪明”一词在文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23.引用父亲信中的话与作者写《背影》有什么联系?
24.“如此颓唐”在文中具体指 。
25.末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那日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再现吗?为什么?
26.结尾再提“背影”在感情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感情上:
结构上:
27.结尾两个感叹句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是 。
28.第二段采用的抒情方式是( )(A.直接抒情 B.在记叙中抒情 C.没有抒情)
29.两段选文最后各有一声叹——“唉”,前段用逗号,后段用感叹号,体会这两声叹的内涵。
(三)
⑴经常有比我更年轻的朋友问我,什么是爱?一直思考到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解。
⑵我考上大学那一年,带走了家里所有积蓄——五十块钱,带走了最好的被褥。离去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都不愿意去睡。大哥无言地看着我,大姐还在赶织着红毛裤——那鲜红的毛线,一直是她的心爱之物,要等到出嫁时才织了穿。现在,这红毛裤已经归属于我,大姐希望我一生平安。临睡前,母亲把角角分分都收集起来,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路上零用。”父亲很忙,但坚持亲自送我到西安火车站。分手的时候,他对我嘱咐再三:“在家靠父母,出外靠组织,切记,切记。”那时候,我对这一切并没太在意,感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多年以手,我才越来越不安。那点点滴滴,不正是爱吗?爱像空气一样,我们赖以生存,却忘记了它的存在。
⑶我读过一篇报道,忍不住流下泪来。一位正值花季的少女摔下悬崖,造成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这飞来的横祸使她感受到了什么是父母亲情的爱:为了给她治病,父母、姐姐变卖了家产;全家人早晚茶水泡馍,从牙缝里抠出钱来,给她买鸡、买鱼补养身子;母亲形影不离,与她为伴,一天到晚不知为她翻多少次身、洗多少次床单、裤子。这无私的爱,岂是亲情两个字能完全替代的?一度她曾想用死来减轻全家人的负担,可是后来,她明白了只有好好地活着,才是对爱的回报。我但愿天下人都走运,然而只有不幸的人才能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爱。
⑷1996年,英国有对深深相爱的老人相继离开人间。他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爱的。当时,一个在前线服役,一个在后方写书。由于战争的残酷,使年轻的战士患恐惧症。若不是一本名叫《在炮火中如何保护心灵平衡》的书挽救了他,他很可能变成可耻的逃兵。他从书中获取了力量,并深深地爱上这本书的女作者。他去了一封信,而且很快得到了回音。直到战争胜利的前夜,他们已不知通过多少封信,信成了他们相爱的天使。就要见面了,已晋升为中校的男青年来到预先约定的伦敦地铁一号出口处,期待着胸佩英国国花——红玫瑰的美人出现。那一刻太激动人心了。他已被告知,如果失望,可以不上前去相认。一个美人和他擦肩而过,但胸前没有佩带那朵爱情的象征物,他虽然怦然心动,但仍在寻找红色的玫瑰。目标出现了!她确实失望——佩带红玫瑰的她竟然是位残疾姑娘。法西斯的炸弹摧毁了她花朵一样的容颜。但经过战争洗礼的他没有犹豫,而是勇敢地向“红玫瑰”走去……后来真相大白,佩带红玫瑰的姑娘只是个替身,真正的红颜知己就是和他擦肩而过的那一位,她的确美得像天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毕生矢志不渝。无论爱情有多少种,发自内心的爱才是最珍贵的。
⑸我有位朋友的孩子去田野玩耍,发现了一只绿色的病鸟,他用小手将病鸟捧回家,要求父母救活它。精心的饲养和耐心的护理使小鸟恢复了活力。和孩子一样爱鸟的父母特意买回了漂亮的鸟笼,不想年幼的孩子却说:“爸爸妈妈,我想放了它。”父母当然奇怪,笑问为什么,孩子平静地回答:“不为什么,我想放了它。”父母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吧,放了它。”鸟儿飞向了天空,孩子也像鸟儿一样去玩了。这个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但有谁能说这不是爱呢?
⑹忽然想起了那一年夏天,我和朋友去游太白山。在烟雾笼罩的太白山上,长满了娇艳无比的凤仙花。一位采药老人栖息在洞穴里,洞口凤仙花簇拥,美不胜收。我们看见老人进出的时候用长满老茧的手分开花枝,拣空儿放下脚去,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拥有这种心肠的人,拥有着怎样的爱呢?用不着猜。
⑺我相信爱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用爱心去耕耘,我们就会有爱的收获;只有撒下爱的种子,爱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30.给本文划分层次。 ⑴⑵⑶⑷⑸⑹⑺
31.第一段说“思考到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我自己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呢?
32.请画出⑵-⑹段议论抒情的语句,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
33.⑵-⑹段的事例改换顺序行吗?为什么?
34.第二段中,“我”越来越不安的原因是 。
35.“她明白了,只有好好地活着,才是对爱的回报。”你同意吗?为什么?
36.为什么姑娘要让一个替身先出现呢?
37.⑸⑹段为什么选择孩子、老人这两个事例?
38.“什么是爱?”对这一问题,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来回答。
(四)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甲)自己心算能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乙)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的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
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断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等等。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39.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
甲处( ) A.炫耀 B.夸赞 C.标榜
乙处(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40.第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 。
41.第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 。
42.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什么?父亲良苦用心的目的是什么?
43.文章是通过 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本文所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
44.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一篇也是写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的文章,它是 (作者名)写的《 》一文。
45.从文末父亲的话中,请你谈谈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第三部分:写作
题目: 的爱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倜傥( ) 祈d僶( ) 和僫( ) 惩罚( )
2.鲁迅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都德是 著名的作家。
3.下列各项中,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渊博:学识广,而且深。渊,广。博,深。 鉴赏:鉴别,欣赏。
B.撷取:拿。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沸,水开。
C.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琢磨: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
D.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无垠:没有边际,没有界限。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5.“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6.“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个句子中,“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两个短语不能调换顺序,原因是 。
7.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⑴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狡猾:
⑵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
犀利:
8.修改下列句子,使之简洁。
⑴去年暑假,我与父母去上海旅游,亲眼目睹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
⑵鲁迅先生生前曾说过,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9.在校内有人讲粗言,要你批评,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
A.不要讲粗话,这违反学校的规定。 B.语言不干净,会影响自己的形象。
C.讲粗言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D.我们应该做个文明的学生。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乎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他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0.按原文填空。
11.用“”把这段文字划分为略写和详写两部分。
12.这段文字,是 描写,读后给人鲜明的印象,主要原因除条理分明外,就是 。
13.依照课文内容,摘出相关句子填写下表:
14.指导出这段文字描写事物的顺序。
“不必说”是按照 的顺序,“也不必说”是按照 的顺序;“单是”按照 的顺序。
15.这段内容选择的事物繁多,在描写时有侧重,“不必说”侧重事物的 描写,“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 描写,“单是”侧重描写 。
16.朗读这段文字时,首先应该重读的一句是 。这句中应重读的两个词是 。
17.这段文字写出了( )
A.百草园的动植物的五彩缤纷。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充满乐趣。
C.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D.百草园的各个角度美丽如画。
18.“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童年时的四件趣事: 、 、 、摘覆盆子。
19.“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 的手法。
(二)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候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收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0.对第一句话中的“不知道”“值不值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拿不定主意
B.作者认为事情小,不值得一提
C.强调了事情虽小,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却占据有很重要的分量,值得一提
D.作者心情是矛盾的,想提又不想提
21.选段运用了下列哪几种表达方式( )(多选)
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描写 E.说明
22.这段话的段意是( )
A.“我”想念父亲,担心他的吉凶
B.小“反对派”们奚落“我”,说“我”爹吃了炮子儿回不来了
C.“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支持、鼓励
D.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我”对老师非常感激、敬佩
23.“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句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蔡老师的 之情。
24.“慈爱”“公平”“伟大”三个词分别是从蔡老师的哪三个方面来赞扬的( )
A.气质 品格 风度 B.感情 态度 人帮
C.美德 品质 气度 D.性格 作风 形象
25.文中“察觉”一词能否换成“观察”,为什么?
26.“占据”这个词怎样理解?作者这样用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7.这件小事为什么会占据孩子的心灵呢?
(三)
地蕴
十月的风已经很冷,我怀疑我的脚下是一片冰川。
我站立的姿势,多少有点畏缩和可笑。身边的一汪沼泽正映出我的身影,幽独而可怜。
我生平第一次走在这有人而不见人行,有矿而不见工厂的地方,领受一种来自地脉深处的教诲,铭心而刻骨。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当时我正在读大学,弟弟却在这一片土地上打工,钻到地下几百米深的地方,用铁铲与榔头挖掘煤炭。他久处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井下,用血汗运送温暖和燃烧的原料,以燃烧自己的青春为代价,用黑暗兑换光明。然而在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我只是照例每月到邮局一次,取回由弟弟亲手寄来的生活费。
我不知节省地用它买小吃,买影票,买舞票,宴朋友,交女友。弟弟的钱及时而丰厚,我花起来也就格外大手大脚。我知道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为我撑腰,钱又算得了什么。同学之谊,情人之情,才是比金钱更可珍贵的东西。从许多名著中,我学会了对钱的鄙视。我学会了诋毁:“钱是人类共同的娼妓。”我压根就知道钱还有什么人格和尊严,有什么情感和道德。它不过是一张特殊的纸,在商品与贷物的交换中极尽逢迎的能事罢了。
然而时隔不久,弟弟的一封来信让我想了好多。弟弟说他整日身处矿底,如同坐井观天,外面的变化他一无所知。他凝神中只有地下漏水凄凉的滴嗒声与矿石碰撞的叮当声。在那里他感受到一种压抑和窒息的难受。他想那是一个阒寂的地方,死神在黑暗中伸出魔爪,时刻都在召唤人们走近前去。而有好几次,地狱的大门差点就为他打开,他走出矿来都心惊肉跳。他说学校读书的哥哥可曾想到年轻多梦的弟弟,在这里同逃避和出走的念头搏斗,因一次次想到年迈的父母和求学的哥哥就不得不咬牙作罢。他在井下并不是为钱而活着,他本身并不喜欢钱,甚至有时也恨钱,但他知道钱本身并没有过错。他只是想通过钱来传达一种亲情,超越金钱本身。他说他在那里能读到的只有我给他寄去的书信。每一封信他都要读上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种诱惑,让他在夜里不得安眠。他就出来看星星。那幽蓝而渺远的光芒,总像对他诉说些什么。可他就是弄不懂。他说他希望有机会读我的书,他很想见见大学的课本究竟是什么样子……
弟弟的言辞像一把利刃,刺向我灵魂的最虚弱处。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和苍白。仿佛一股焰,来自地下,冲破所有的黑暗和阻挠,挟裹着血汗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将我包围,我在这堆烈焰中极力挣扎,如飞蛾孱弱和无力。
在极度愧疚和自责中,我决定带上一些书去看望一回弟弟。正是十月天气,按季节还不应到冷的时候,但那年却有点反常。秋霜过早地飞落了一场,像下了雪,树叶在冷风中瑟瑟地翕动着飘摇欲坠的翅膀。我从都市出发时感到并不很冷,车驶出郊外,在高山峻岭中盘旋而上,空气变得阴郁而沉重,风裹着细尘砂石,从有雪的山岭刮来,敲击着车玻璃咣啷作响。六七个小时后,车到了一片荒草衰败的矿区,地面因“内心”的空虚而塌陷裂成巨大的缝隙,车便极其厉害地颠簸着在荒野行进。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的情绪冲向我的脑门。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到达目的地时正值黄昏。我见到了从矿井出来的瘦而黑的弟弟。我与他对坐良久却没说多少话。我坚持要到井下看看,可走到井边就被弟弟拉住了。看着幽深不见底的黑洞,我倒吸一口凉气。之后我便一人四处走走,烦乱的心思为冷风吹皱,有几滴泪流出我的眼窝。虽然很快就被风干,但它不再像单纯的液体。它仿佛是一种炽热而粘稠的东西,从看不见的地府涌出,源源不断,用激荡的真情的烈焰,将我的浅陋烧毁,化为灰烬。
如今,虽然已事隔多年,但我依然感受到那个阴冷的十月。然而也正是在那种旧旷远的凄冷中,我曾经迷失了归途的灵魂才得以回到我朴素的精神家园。在那里,那股来自地蕴的烈焰,也像是为我永不熄灭地燃烧着,照彻并温暖了我。
28.“我”起初对金钱的认识是什么?他弟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认为兄弟二人对金钱的认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9.结合全文回答:作者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和苍白的原因是 。
30.“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的情绪冲向我的脑门”,你认为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什么?(请用比喻句回答此题)
31.“它仿佛是一种炽热而粘稠的东西,从看不见的地府涌出,源源不断,用激荡的真情的烈焰,将我的浅陋烧毁,化为灰烬。”分析这个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2.为什么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感受到那个阴冷的十月?
33.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金钱,请你用真实的语言回答,你对钱的认识是什么?
34.读罢此文,你是否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是否有“迷途知返”的愧疚?请用真挚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四)
几件小事——记父亲
叶圣陶
我今年62岁,可是还拿不好筷子。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我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手笔字。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不也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的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一笔帽就能写;我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别人,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 ,在这方面,父亲 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 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 ,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值此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记下这些小事,也算是对他的怀念吧。
35.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出。
36.综合这些事,将它们分成两类,那么文中横线上应填句子是:父亲不管我的,都是 ,而父亲管我的,都是 。
37.通过阅读此文,你认为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这道理“我”懂了吗?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38.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一种怎样的心情?
39.在你生活中,像作者与父亲这样的小事肯定也有过,你是如何对待的?
第三部分:写作
每天中午放学时,妈妈就送来可口的饭菜;每天晚上做作业时,妈妈总是静静地陪在我旁边;节假日,妈妈总是抽空带我去散步……
请以“母爱”或“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500字以上。
第二单元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根据下列的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⑴这是荒园,(少有人来),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
⑵而且,在(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
⑶她带来欢乐,给我的生活增添(灿烂美丽)的色彩。( )
⑷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喧闹)。( )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个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⑵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4.“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幼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句中“心清如水”的意思是 。
5.“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这里的“陌生”与“熟悉”是否矛盾,为什么?
6.莎利文老师教“我”很多知识,但课文只举了她教“我”认识了洋娃娃、水、爱、思考四个词,这四个词的顺序能否变换,为什么?
7.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任选一种,以“风”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超过30字。
背景一:冬天 早晨 风
背景二:夏日 傍晚 风
8.改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尽你书写之能,将改正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
抄写内容:当乌云密部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催”,乐观的人想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9.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他 的感情。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监狱大门”比喻 ,“钥匙”比喻 。
11.小弗郎士在这堂课上的表现为什么和平时不同?
12.小弗郎士看到挂着的字帖,觉得“像许多面小国旗”,这说明他 。
13.习字课上,教室的气氛是 。
14.文中最后一句是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 的感情。
15.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静有何特点?
(二)
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接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6.“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中“工作”的意思是( )
A.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活动 B.业务 C.职业 D.活动
17.“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中,将“陆续”换成“继续”,将“回去”换成“回来”为什么不好?
18.文中加横线句子改成下面句式为什么不好?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很小,在那里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19.注音:
蜕( ) 叵( ) 拗( )
20.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和 。
21.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
A.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接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22.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几个字加了圈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各批了一句合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是笔语法角度评论的,它是( )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语序合理,符合声音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23.为何学生读书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 )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2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二)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了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了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你就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作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了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以后,已退休闲居在家里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的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25.第五段划线句子中的“仍”和“喊”这两个词,表现了星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26.星子当老师后,又提出“弯弯的月亮”的问题,是想让学生 。
27.隔了若干年后,同学们对“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的回答为什么惊人的一致?
28.面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星子的老师与星子老师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29.星子老师说弯弯的月亮像“弓”,像“豆角”,你认为“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请再写出两个像:
30.文章最后说:“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星子为什么会笑?
(四)
母亲的诗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人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帮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出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钢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 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 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 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 ,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老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下的夜说来就来,不上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 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 :“唉,人倒霉连星星都在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 ”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31.“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出的话,竟被我称为诗,这是为什么?
32.文中两次写了母亲给“ 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3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4.文中的母亲是 和 的化身。(各填两个字)
35.仿照“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发/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一句子形式,写一组句子。
第三部分:写作
以“一堂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黄晕( ) ji僶洁( ) 死不m妌g目( )
2.填空:
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
⑵老舍原名 ,字 ,北京人。
⑶《海滨仲夏夜》作者 。
3.解释下列句子词语的意思。
⑴一年之计在于春。 计:
⑵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
⑶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境界:
⑷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响亮:
4.一般说来,人们对景物特征的观察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进行。试指出下面的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描写景物的。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⑶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
⑷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香味,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
5.分析下列句子的本体和喻体。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本体:
喻体:
6.“那映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是 。
7.下面的句子给你什么启示。
既然生命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
8.仿照下列词语的形式,各写两个词语:
热烘烘:(ABB)
实实在在:(AABB)
静静的:(AAB)
抖擞抖擞:(ABAB)
9.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飘香四野。
仿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勾画了两幅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1.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 。
12.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 的特征。
1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
14.“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 。
15.“可别恼”指的是( )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6.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D.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
17.摘录有关词句填空:
⑴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 。
⑵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 。
⑶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 。
18.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 的感情。
19.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二)
⑴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⑶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⑷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的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20.给本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21.选出下面一组连词填在语段的空处( )
A.不仅……反倒……并且…… B.不但……而且……何况……
C.不但……反倒……况且…… D.不仅……并且……反倒……
22.句子“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23.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按空间顺序把它们写下来。
24.文中写“水也不忍得冻上”,水为什么“不忍得冻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5.写出文段中总写济南冬天全景的句子。
26.分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
⑴“这”指代 。
⑵此句在文末的作用是 。
(三)
夏之韵
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被,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 )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 )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 ),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 )。夏天到了。
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在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⑶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餐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想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⑷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7.给下列字注音:
芊芊( ) 黛色( ) 磅礴( ) 积蓄( )
28.第一段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凝成 主宰 积蓄 升腾 B.变成 支配 贮存 升腾
C.变成 主宰 贮存 飞升 D.凝成 支配 积蓄 飞升
29.第一段中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夏天,请举出相应的例。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30.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
31.第三段中说“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32.最后一段,作者说要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夏季,其原因是 ,作者写“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样写在文中起 作用。
33.夏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用比喻或拟人手法加以描述。
(四)
(甲)溪流
⑴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地了。愈来愈爱着从山地流淌出来的山溪了。
⑵就像山地里有着纵纵横横的沟道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式式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就活了。
⑶我甚至觉得,我的文学生涯,我的整个生命,就在那山溪里,虽然在茫茫苍苍的世界里,它只是细得那么可怜的一注水流。
⑷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到地上,它来自云里,溪却是有源头的,它深深扎在岩石缝里。人常说山是寂静的,几乎是死寂的,但却是最有内涵,最有活力,永远在蕴积着感情,不信,你看看这小溪,小溪,就是从母亲怀里流淌出来的。
⑸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草地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昌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它,狂风刮不跑它,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就显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寻着自己的道路,开始远征。
⑹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很远的道儿;它流过草地,流过竹林,流过 石间,它要拜访上有的山林,叩问每一块石头,汇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和亲戚朋友,于是成一碧清溪,清风给了它柔情,鲜花给了它芳香,山林给了它翠绿,还有那多情的游鱼,那斑(l俷)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⑺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儿去呢?既然山给了它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也许,它竟掀翻一团污泥,拔脱了一丛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自己的路了。
(乙)溪水
⑴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卷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是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⑵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ch圽plain)晶莹的眼波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⑶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桐,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晚霞,从杈桠缝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⑷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⑸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的怀抱出来顽玩,走到半路,风偷偷儿的溜走 了,他便一脚跌在溪水里。
⑹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旋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⑺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吗?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阻住水的去路?
⑻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⑼辟辟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⑽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很了,也不得不 低头躲避。于是水得以安然渡过难关了。
⑾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非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⑿我们到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34.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斑(l俷)( ) 明(ch圽plain)( )
35.下面这段话是从(甲)文中抽出来的,让它还原,正确的位置是( )
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铃似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中,便有了自己妙不可测的深沉。
A.第⑶段和第⑷段之间。 B.第⑷段和第⑸段之间。
C.第⑸段和第⑹段之间。 D.第⑹段和第⑺段之间。
36.(甲)(乙)两文在描写小溪从山中流淌出来的溪水戏耍红叶的文字时,都写得十分精彩,充满了生活情趣。其中,(甲)文中传神的词语有 ;(乙)文中传神的词语有 。
37.(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应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8.(乙)文中第⑵段写溪水“如何的沉闷”,其原因是 。第⑷段写溪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其原因是 。
39.(甲)、(乙)两文在体裁上同属 散文,在写法上都来用了 的写法。
40.(甲 )、(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溪流”和“溪水”怎样的精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甲 )文:
(乙)文:
41. 读 了这两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和启发?请简要回答。
第三部分:写作
运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内容自定,500字以上。
第三单元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对本单元文章内容的判断错误的是( )
A.《春》围绕一个“春”字写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B.《济南的冬天》第一段用了三个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奇迹”“怪事”。其中“济”字是一个多音字。
C.“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唐朝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即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D.《海滨仲夏夜》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特定地点、特定季节和特定时间的景色。全文共描绘了五幅画面。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⑴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原意是: ,此处的含义是 。
⑵济南是受不往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原意是: ,此处的含义是 。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把句中“闹”换成“叫”为什么不好?
4.说说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⑴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本体: 喻体:
作用:
⑵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本体: 喻体:
作用:
5.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的含义,把你的理解写出来。
⑴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卧:
⑵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
吹、染:
6.“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平实的语概括这句话应该怎样说?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⑶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⑷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⑸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7.这段文字所写的对象是 。
8.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先写树上,群花斗艳;再写花间, ;最后写 。(各用四个字填写)
9.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句的意思。
⑴ ⑵ ⑶
⑷ ⑸
10.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11.摘出作者想象的一句话。
1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角度观察、描写的?
1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句各自的本体是 、 、 。“像眼睛”从 方面比喻本体;“像星星”从 方面比喻本体。
14.第四句中的“闹”字用得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蜜蜂之多,场面之大,群蜂之乐。
B.把音响、景象全写出来的。写出了花朵盛开,蜜蜂嘤嘤采蜜的情景。
C.描绘了群蜂乱舞的景象。
D.歌颂了蜜蜂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
15.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写春虫是对春花的 描写。
(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6.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17.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⑵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⑶微微露出点粉色。
18.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摘出有关句子。
19.本段开头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这下小雪的妙是什么?
20.第一句话中的“点”字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1.读“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
⑴为什么要在“青黑”前加上“越发”两字?
⑵“树尖上”能不能去掉“尖”字?为什么?
⑶“看护妇”的“看”字应怎样读音?用“看护妇”作比有何妙处?
22.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正确理解是( )
A.写了雪后群山的色彩 B.写了雪后群山的装束
C.写了雪后群山的外貌 D.写了雪后群山的秀气
23.为什么说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24.本段写景突出济南雪后山景的 景色和 情态。
25.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三)
落叶
第一片落叶在窗口悄然飘落,我听见自己有着二十年轮的心中隐约响起了薄如蝉翼的窸窣声。那一刻,我想象着秋天的原野有着莫奈笔下的金黄,那种绚烂。我还拟想暮色渐浓的窗外,秋林的深处,有一座尖塔顶的大庄园,轮廓模糊、温情脉脉地静默着。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外国小说里的主人公简·爱,踩着一路秋叶,朝着充满了故事的桑菲尔德庄园走去。因为年轻,最初对落叶的感受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感动,甚至有一分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渴望奇遇的幻想。
许多个秋天在心中日复一日地堆积着落叶。写字台上压着英国米莱司的那幅《落叶》,我大概就像画中那位提着竹篮捡拾满地落叶的少妇。画中站在女人一旁的男孩子手捧一只红苹果,寓意女人从春天走向秋天;而我儿子的出生便是我青春的瓜熟蒂落。
一个秋天的清晨,在梳妆台前端坐的我蓦地发现了镜中那团黑发里耀眼的一根白发,心猛地一紧。虽然只是一根白发,但我还是想起了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再对镜察看,眼角竟也若隐若现地有了细细的皱纹。这时候,阳光经了百叶窗的筛滤,以一种纯金的颜色,斑斑点点地洒了我一身,但还是有薄雾自心底漫起。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了微凉的秋意。
我想,那个清晨是一道栅栏。走过去,便有丁香一样芬芳的年华,自阳光下躲进身后僻静的深巷。而在前方,延伸着一条飘满秋叶的小径,我将夜夜枕着青春的背景入梦,梦醒时分被清冷的露水打湿双肩。
无法想象生命尽头最后的门槛,它的后面究竟有什么。但我想每一棵临近它的生命之树,都将在最后的一刻飘飞最后的一片叶子。
我曾听见最后的叶子坠落的声音,在那间小屋里,木质的老床前,我至亲的外公竭力睁开一双干涸的眼睛,迸发出最后的“噢噢”。然后,他举在空中向亲人求助的手没有任何重量地落下。我听见了生命崩塌和灵魂散架的一声訇响。最后的落叶飘向冥冥的世界,归于沉寂。我感觉一种彻骨的痛。天地苍茫,而生命是多少微小,多么脆弱。
一个人行将衰竭的生命是一片落叶,而落叶的触角是深入很多事物的。比如昙花,在子夜烂漫的一瞬走向枯败;比如长虹在辉煌地划过晴空的一刻,即将隐退,还有晶莹剔透的雪花,与大地拥吻的一刻,便注定了生命的流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生命如斯。
落叶最后深入泥土,化为淤泥,滋养另一个新的生命,这是它自身的延续和超越。由此看落叶,心中就少了几分萧瑟。对人而言,从初生婴儿到耄耋之年,从满头青丝到苍苍白发,可谓时光如飞,少不了感叹、无奈,甚至惧怕,那是出于对生命的挚爱和不舍。知道了这是一种必然,也就多了一份坦然和豁达,并有了惜时如金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无论多么平凡,都可能修得正果,这是多么大的安慰。
想自己对秋伤怀,这于三十出头的女人也是常情,却大可不必久久黯然。明镜中容颜易退,却也能映出曾经的烟花三月,草长鸢飞。纵使长发鼓浪、团酥握雪不再,却也有稚儿绕膝、笑语盈盈的天伦之乐,乃至一份朴素的爱情和倾心耕耘的事业。于是有了释然,就像我曾经填写的那阙词:“对明镜,额头忽见横纹隐,横纹隐,青春易逝,秋不初映。花开花谢随天性,情怀独放心花永,心花永,芬芳岁月,笑扬秋径。”
心空朗朗,就有落叶如歌,这该是一种心境。
26.第一片落叶在窗口悄然飘落,作者想到了什么?
27.“……还是有薄雾自心底漫起,已真切地感觉到微凉的秋意”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8.作者慨叹生命的微小、脆弱,你是否也有同感?请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
29.写出作者对生命有着独特感想的句子。
30.作者认为“心空朗朗,就有落叶如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1.对于落叶,可以深入泥土化为淤肥,这是自身的延续和超越;对于人,怎样才能有自身的延续和超越?
3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老之将至的时候,无论多么平凡,都可能修得正果”,你同意此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33.作者认为“一个人行将衰竭的生命是一片落叶,而落叶的触角是深入很多事物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4.一片落叶,引起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第七段,长虹、昙花、雪花……哪一种自然现象曾感动了你,引起你对人生的思考?请用你的语言表达你的深刻理解。
(四)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人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黑,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是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在那终年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山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35.济南的秋天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36.文中选取了吧些景物表现济南秋天的特点?
37.作者主要调动了哪种感觉器官描写济南秋天的山的特点?描写的顺序如何?
38.本文的思路是怎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9.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40.本文与《济南的冬天》相比,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三部分:写作
校园春色
要求:抓住校园春天景物的特点,表现出学校环境的优美、学校生活的朝气蓬勃。500字以上。
期中测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面面相觑( ) 死不瞑目( ) ji僶洁( ) ch刓plain异(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他(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自然情不能自已。( )
⑵第二天就(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地把小信封收藏在金盒子里,这就是他留给我唯一值得纪念的宝物了。( )
⑶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 )
3.下列语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⑴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 )
⑵“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⑶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坐下。( )
⑷我一连好几个星期内心感到纳闷和痛苦,感到疲倦和寂寞。( )
4.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
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⑶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
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反义词:
⑴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⑵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⑶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6.韩麦尔先生是课文《 》中的主人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 ,这篇课文选自 。
7.揣摩《春》的结尾句,按要求仿写两个比喻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草像
夏草像
8.根据上下文意思填上你认为合适的句子。
一天,老头带着孙子,牵着驴出门去赶集。一群在河边洗衣服的姑娘见了嚷道:“瞧呀,这两人有多蠢呀,放着驴不骑……”
老头听见了,就将孙子抱到驴背上,自己牵着驴往前走去。路上遇见了一位老者,他生气地说:“ ”。
孙子听见了赶忙下来,让老爷爷骑上驴,他跟在后边走着。一位背着小孩子的母亲看见了说:“ ”。
于是老头赶紧把孙子抱上驴背,放在他面前,继续往前走。走不多远,一位动物保护者看见了说:“ ”。
祖孙俩只得跳下驴背,用绳子把驴缚在扁担上,扛着驴子往前走,一路上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打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
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的咩咩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嘻嘻。
——咯咯。
笑声冲出银钱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9.姐弟俩的对话含蓄地交代了 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姐姐是个 的姑娘,弟弟既 又 。
10.“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
11.“脚趾头还在得意地动呢”脚趾头“得意”什么?
12.斗笠是没有生命的,文章结尾却说“它是那么有生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3.找出文段中的拟声词,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14.哪一段是细节描写,其中的特写镜头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段细节描写体现了什么?
15.写“风疾雨急”的起止句是 ;写“风雨交加”的起止句是 。
16.文中斗笠的外形之美和斗笠下掩藏的生活之美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外形之美:
生活之美:
17.品味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有什么精妙之处?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二)
第十一位
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⑵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⑶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
⑷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
⑸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⑹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⑺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A.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了: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⑻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⑼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⑽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⑾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B.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C.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地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⑿第二天,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⒀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融洽( ) 顷刻( ) 成行( ) 木匣( )
19.为什么有人心寒地得出“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的断言?
20.代课的女大学生成了“第十一位”,是什么原因促使她留下来的?
21.第七段中画线A句中“情感”的含义是 。
22.第十一段中画线B句说“永远都是第十一位”,为什么?
23.文中画线C句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指的是 。
24.文章结尾再一次出现白居易的诗,有什么作用?
25.本文以“第十一位”为题,有什么用意?
(三)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里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 )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呵,天呀!”太太想着,“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往到彼得堡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了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的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着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26.文中括号内应选填的词语是( )
A.不过 B.只是 C.然而 D.当然
2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探问:
⑵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
憔悴:
28.农家寡妇是否真的不喜欢她的儿子?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29.农家寡妇为什么在痛失儿子后仍不停地喝白菜汤?小说反映了 。
30.地主太太所想的“她们这种人”是指哪些人?
31.对于白菜汤,农妇和地主太太的看法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
另一扇门
⑴这一天,49岁的伯尼·马库斯像往常 一样,拎着心爱的公文包去公司上班。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坐到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上,其中充满了艰辛困苦。他只要再这样工作十一年,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拿到退休金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天,竟是他在公司工作的最后一天。
⑵“你被解雇了!”
⑶“为什么?我犯了什么错?”他惊讶、疑惑地问。“不,你没有错。公司发展不景气,董事会决定裁员,仅此而已。”
⑷是的,仅此而已。一夜之间,他从一名受人尊敬的公司经理变成了一名在街头流浪的失业者。
⑸那段日子,他常常去洛杉机一家街头咖啡店,一坐就是几小时,化解内心的痛苦、迷惘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⑹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和他一样,同是以理人现在也同样 遭到解雇的亚瑟·布兰克。两个人互相安慰,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⑺“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创办一家公司呢?”这个念头像火苗一样,在伯尼·马库斯心中一闪,点燃了压抑在心中的激情和梦想。于是,两个人就在这间啡啡店里,策划建立新的家居仓储公司。两位失业的经理人为企业制定了一份发展规划和一个“拥有最低价格、最优选择、最好服务”的制胜理念,并制定出使这一优秀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得发成功实践的一套管理制度。然后,就开始着手创办企业。时值1978年春天。
⑻这,就是美国家居仓储公司。仅仅20多年的时间,仓储公司发展成拥有775家店、16万名员工、年销售300亿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全球零售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⑼奇迹始于二十年前的一句话:你被解雇了。是的,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但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伯尼·马库斯和亚瑟·布兰克两个人的一生。如果不是被解雇了,他们现在可能只是靠每月领退休金度日的垂暮老人。
⑽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当一扇门关上了,千万不要把自己也关在里面。因为世界上不止一扇门,一定还有另一扇门,你要做的是去寻找并打开这扇门。
3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试将文章大意写了出来。
33.用“”将文章分两个部分,并说明理由。
34.将⑵、⑶、⑷段对话所表达的内容用一个陈述句写在下边。
35.指出下面句中一组数字的表达作用。
仅仅20多年的时间,仓储公司发展成拥有775家店、16万名员工、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全球零售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36.在文章中,伯尼·马库斯和亚瑟·布兰克的“一扇门给关上了”的具体含义是: 。
37.在文章中,伯尼·马库斯和亚瑟·布兰克“打开这扇门”的具体含义是 。
38.文中有一段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议论,请在文中划上浪线。
39.本文的主人公是: 。
40.谈谈读完这篇文章 后的感受。
第三部分:写作
孩子的世界里,有欢乐,也有烦恼;孩子的世界里,有好奇,也有想象;孩子的世界里,有探索,也有思考……以“孩子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模型( ) 鞠躬( ) j塶持( ) ch峮g憬( )
2.《皇帝的新装》作者 ,他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杰出的童话作品,如 、 等。
3.对本单元课文有关内容判断错误的是( )
A.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能进宫,是因为皇帝喜欢穿新装;后来皇帝、大臣们都说新衣很漂亮,是因为都害怕说自己愚蠢,不称职;最后小孩说了真话,交代故事的结局,增强讽刺效果。
B.《古代英雄的石像》主要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石像的。
C.《盘古开天辟地》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的,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无比强大,反映了人类战胜自己的信念和向往。
D.《花的话》是一篇童话,表达了作者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的歌颂,批评了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人。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⑴人们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 )
⑵除了你们,世间就没有石块了吗?( )
⑶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
⑷玫瑰花听她这么不谦虚,很生气,马上提醒她……( )
5.“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能否理解成小孩的性格特点?应该怎样理解?
6.石像对待垫在他下面的石块的态度前后完全相反,可用成语 来概括。
7.“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去。”这两句中“吹”字反映的心理是否一样?为什么?
8.给下列三个句子中“说”字后面加上恰当的标点。
⑴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 )“皇帝在更衣室里。”
⑵“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 )“这衣服合我的身么?”
⑶“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
9.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⑴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 )
⑵市民都聚集到市中心的空场,在石像下行礼,欢呼,唱歌,跳舞。( )
⑶他看不起自己的伙伴,不屑于靠近他们,甚至还有溜到嘴边又咽回去的一句话:“你们,垫在我下面的,算得了什么呢!”( )
⑷睛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 )
10.听说训练:
张伟同学上课时突然晕倒了,老师和几位同学把他送到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班主任让吴丽同学打电话告诉张伟的家长。电话已接通了,谈话已开始。
假如你是吴丽,请接着往下说。
吴丽:请问是张伟同学的家吗?您是哪位?
家长:我是张伟的妈妈。
吴丽: 。
家长:谢谢你,我马上就去。
吴丽:阿姨再见。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这样,皇帝就在那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1.摘出人们赞美皇帝新装原因的句子。
12.作者让一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表明这个孩子( )
A.不懂事,破坏了游行大典的隆重气氛。
B.观察力强,具有分析能力。
C.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无私无畏。
D.太傻太笨,太愚蠢。
13.对上文第三四两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对自己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B.大家认为这孩子说的是真话,所以他们也不甘落后,把真话更快地传播开去。
C.这些老百姓太势利,把说真话的责任全推给小孩子,他们也和大臣们一样虚伪。
D.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而又想把真话传播开去,所以他们只是“私自低声传播”,并推说这话是小孩子说的。
14.“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这句话说明( )
A.皇帝不相信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B.皇帝和百姓们一样,开始觉悟了
C.皇帝外强中干,害怕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D.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因此他“有点儿发抖”,同时他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似乎”一词便形象地提示了这一点。
15.对“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故意做出来的。
B.皇帝想把游行大典举行完。
C.皇帝为自己一下子辨别出这么多愚蠢的人而骄傲。
D.皇帝坚持认为自己的衣服很美丽,是有奇怪的特性的。
16.这段文字在描写人物时,用了 描写、 描写和 描写。
17.“富丽的华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18.“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未获得过这样的称赞”中的“这样”具体指的是哪些语句?
19.“因为他觉得百姓们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20.为什么大家“私自低声传播”小孩子的话,还要推说是“有一个小孩说”的?
21.皇帝的内臣为什么仍然“跟在他后面走,后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22.“天真的声音”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
第二天早晨,市民从石像前边过,预备( )地鞠躬,可是空场的中心只有乱石块,石像不知哪里去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一句话,( )地走散了。
雕刻家在乱石块旁边大哭了一场,哀吊他生平最伟大的杰作。他宣告说,他从此不会雕刻了。果然,他以后没雕过一件小东西。
乱石块堆在空场的中心很讨厌,有人提议用它筑市外往北去的马路,大家都赞成。新路筑成以后,市民从那里走,都觉得方便,又开了一个庆祝的盛会。
晴和的阳光照在新路上,块块石头都露出笑脸。他们都赞美自己说: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 )地走!”
23.在括号内填充的词语是 、 、 。
24.石像倒坍后,市民和雕刻家各有何反应?
25.揭示全文寓意的句子是 。
26.体味解释“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一句的含义。
27.最后三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回答。
28.石像倒下后,市民们“说不出一句话,无精打采地走散了”,而雕刻家大哭一场,从此封刀不刻。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作者对 的否定,对 的向往和追求。
(三)
对着一朵花微笑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的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采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春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草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近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2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积攒( ) 田埂( )
30.为什么我一个人在旷野笑出声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描写也来。
31.“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想做什么?从后文找答案。
32.“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你见过处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的人吗?想对他说点什么?
33.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4.“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是什么意思呢?
35.“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你的生活也是如此吗?谈谈感受?
36.作者说“我不懂它们”,你能懂它们吗?请你告诉他人这些草木有哪些特点?
(四)
⑴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片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就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⑵“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⑶随后,国王就回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匙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来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杯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块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片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⑷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
⑸国王发疯似地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⑹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⑺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吧。”
⑻“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跳进大花园旁边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⑼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⑽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37.用文中原话解释么二段中的词语:
“大的好处”指:
“小的好处”指:
38.“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在文中找出①最能表明贪婪的语句、②最能表明灾害的语句和③最能表明补救方法的语句,摘出来。
①
②
③
3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第一段中“嘿”表现了国王的惊喜心情,不能删去。( )
⑵第五段中“我的女儿”改为“我和女儿”更符合国王的性格特点。( )
⑶第七段中“明白”的内容是“金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 )
⑷第九段“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表现了国王想冲洗掉点金术的迫切心情。( )
40.如果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应如何划分?为什么?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理由:
41.《点金术》和《皇帝的新装》都是童话,都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皇帝的新装》讽刺的是 ,《点金术》讽刺的是 。(各填两个字)
42.对《皇帝的新装》和《点金术》的比较,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王”尽管嗜金如命,可是知错就改,是一个明君。
B.“皇帝”和“国王”都是昏君,因为愚蠢至极,所以出尽洋相。
C.写“国王”迷途知返,是美化了统治者,“皇帝”执迷不悟才揭露了统治者的本质。
D.“国王”和“皇帝”都是虚构的人物,他们的不同结局是表现不同主题的需要,都合情合理。
第三部分:写作
以“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上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汇。”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第四单元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⑴自己吹喇叭和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
⑵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
⑶病势严重,无法医治,常比喻坏到极点,无法挽救。( )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哪句更好,为什么?
⑴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B.“这布是华丽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分析:
⑵A.——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B.——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仔细照着。
分析:
3.下面四句中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B.“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
C.“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
⑵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 )
⑶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
5.石像听到“把他扔下去!”之后,用“哀求的口气”说话,原因是 。
6.“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句中“想知道”一词暗示赫耳墨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7.“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将句中“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8.将“创造、发明、发现”三词分别归位于下文的横线上。
在理工方面,清华园更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座科学重镇,许多学科里的重大 、 和 都凝结着清华人的智慧,闪耀着清华人眩目的光辉。
9.三个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甲说:“读书好。”乙说:“好读书。”丙说:“读好书。”请问他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甲:
乙:
丙: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这石像抬着头,眼睛直盯着远方,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左胳膊圈向里,坚强有力,仿佛拢着他下面的千百万群众。右手握着拳,向前方伸着,筋骨空出像老树干,意思是谁敢侵犯他一丝毫,他就不客气给他一下子。
……
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只是一块石头,看见人们这样尊敬他,当然就禁不住要骄傲了。
“看我多荣耀!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给我鞠躬行礼。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诚意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
……
半夜里,石像忽然倒下来,像游泳的人由高处跳到水里。离地高,摔得重,碎成千块万块。石像,连下面的台子,一点儿原来的样子也没有了,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堆在地上。
10.结合原文,揣摩词语含义:
“离地高,摔得重”:
11.在文中找出一句比喻的句子,摘出来。
12.摘出文中描写石像神态的句子。
13.选词填空:
语段通过 (语言 行动 神态)描写,表现了石像的 (自负 傲慢 骄傲),与 (语言 行动 神态)描写是一致的。
14.选段通过石像傲慢、目空一切到倒塌的描写,说明了 。
(二)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5.“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一句略提老百姓的议论,从而为下文 的盛况蓄势。
16.“其中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个诚实的大臣”中“诚实”一词含有 意味。
17.选文中,两个“难道”的反问,既写出了皇帝的 ,又写出了皇帝的 ;用了两个感叹句,还用了“极”“十分”两个副词,由 到 ,用跳跃式的描写,揭露了皇帝的 。
18.“这可骇人听闻了”与“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写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然而皇帝明明没看见布料,却用“ ”、“ ”来赞美,可见其虚伪。
19.“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中这个“建议”把文章的情节推向 。他们的这个建议,正好符合皇帝的心意,说明这些贵族阶层特别善于 。
20.“每人都随声附和着”中“随声附和”是个成语,意思是 。这是一个 (褒义 贬义 中性)词。
21.全体随员说假话,他们的用意是什么?皇帝说假话的用意是什么?
22.“御聘织师”的意思是 ,词语上引号表示 。
23.【 】中的句子是谁说的( )
A.皇帝 B.随员 C.皇帝与随员 D.骗子
24.皇帝的心理活动与言行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什么样的本质?
(三)
关于鸡的童话
地球上还剩一个鸡蛋,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
从一百年前起,鸡家族的有识之士就试图摆脱鸡家族的困境。但每次行动都以鸡的失败告终。人类大获全胜,还不断完善着吃鸡的艺术:现代化养鸡场、填鸡、肯德鸡、扒鸡、烧鸡等等,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还不算,鸡被人类吃得最多,可人类却发明出“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成语嫁祸于黄鼠狼,鸡们确实咽不下这口气。
鸡王决定在本世纪初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他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让人类放弃吃鸡很难。”一位幕僚说。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照吃不误。
“依我看,人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另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幕僚说,他曾经发明过鸡瘟,但被人类用药物治住了。
“有道理。”鸡王点头,示意这位幕僚继续往下说。
“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准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这可是断子绝孙的举动呀。
“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新的鸡出生,光这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幕僚说。
鸡王点点头。
五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
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地球上的鸡将吃一只少一只,最终灭绝。人们将不再有鸡肉吃,不再有鸡蛋吃。
科学家们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母鸡们恢复下蛋,什么音乐刺激啦,红外线紫外线这线那线照射啦,遗憾的是母鸡们不为所动,不管科学家们想出什么绝活儿,她们就是不下蛋。人类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贵动物——鸡的法律。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进珍贵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和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公园里时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科学家们研制的延长鸡的寿命的药物刚一问世就被抢购一空。有几个国家的国旗上出现了鸡的图案。[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经营炸鸡的快餐店统统倒闭,老板不是跳楼就是离婚。
地球上惟一的那个鸡蛋更是价值连城,光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集团军之多。这个鸡蛋的妈妈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的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她成了地球上惟一的鸡蛋的母亲。她因此身价百倍,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把最好的食物给她吃,为她建造了超豪华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影。鸡王的臣民们不再被人类杀戮,不再供人类食用,人类视他们为珍宝。鸡王满意了。那个惟一的鸡蛋的母亲的显赫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成员的注意,他们羡慕她嫉妒她。同样是鸡,为什么她住的房子比同类的好?为什么她的食谱比同类的高级?为什么她能上电视还享有鸡皇后的称号?就因为她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鸡蛋!
没人甘心比同类活得差。
于是,在一个上午,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她公然下了一个蛋。
这只母鸡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立即超过了那只“鸡皇后”。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第三个鸡蛋 了。
第四个鸡蛋 了。
第五个鸡蛋 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他连降圣旨制止母鸡们下蛋,但他已经控制不了他的臣民了。所有的母鸡都想当鸡皇后,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活得好,她们玩命地下蛋。
当鸡蛋的数量多到派不过来用军队保护时,人类醒悟到鸡不会灭绝了。人们嘴里出现了口水,他们仿佛又闻到炸鸡的香味了。
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没人牵着鸡逛公园了。
鸡王想再发一道不下蛋的圣旨,幕僚进谏劝住了他。幕僚告诉鸡王,人类已经有了对付鸡不下蛋的办法:他们留出了一个鸡蛋,只要鸡们再不下蛋,他们就拼命始举这个鸡蛋和它的妈妈。
“鸡家族算是没有出头之日了。”鸡王哀叹。
25.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在文中出现的成语。
⑴( ):明白事理的人。
⑵( ):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⑶(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⑷( ):形容物品极其责重。
26.“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27.第三部分中有一句发表议论的话,请指出是哪一句?
28.文中有有三条横线,请在它们上面分别填上三个同义词。
依次是: 。
29.文章写到倒数第 3自然段,情节已经很完整了。如果把倒数第 2自然段删除,可不可以?为什么?
30.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1.判断下列有关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
⑴鸡家族如果齐心协力是有机会摆脱困境的。( )
⑵本文讽刺了那些因顾及私利而遭致更大损失的行为。( )
⑶本文中心是再狡猾的动物也必将败在人类面前。( )
⑷本文中心可这样概括:“物以稀为贵。”( )
(四)
《你是奋力求生还是尽力而为》
①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得不见影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 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答道:“我已尽力而为了呀。”
②那只带伤的兔子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跑过它的呢?”“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奋力求生’呀。它没追 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付出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呀!”
③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现在这竞争激烈的年代。
④我常常问自己: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你是在“尽力而为”呢,还是在“奋力求生”?
思考与练习
32.在下面两词后面给加点字注上拼音,并解释其词义。
A.悻悻( )
B.惊讶( )
33.从文中找出说明猎狗追不上兔子的原因话,摘录出来。
34.文中第①②段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35.文中第③段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说明 B.议论 C.抒情 D.记叙
36.本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景中寓情 C.以事喻理 D.烘托对比
37.体会“尽力而为”和“奋力求生”两种心态的区别。
38.读完本文 ,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写作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一直找不到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此时,有一位老者经过并救下了他。老者听完年轻人的陈述,便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之后随便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的那粒沙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老者又掏出一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也随便扔在地上,然后要求年轻人捡起来,年轻人很快便从沙滩上捡起了那粒珍珠。
要求以“珍珠”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500字以上。
第五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机杼(zh擻plain) 荒秽(hu孿plain) 苔痕(t俰) 排闼(t刓plain)
B.不亦说乎(shu峔plain) 目似瞑(m媙g) 顷刻(q塶g)
C.论语(l攏) 默而识之(sh奬plain) 腠理(c恥) 鸡黍(sh揬plain)
D.蔡桓公(h卬g) 狡黠(ji哱plain) 尻尾(k乷)
2.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准确的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多智慧呢?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远远地看到桓侯转身就跑了。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
D.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4.诗文填空:
⑴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⑵ ,衣冠简朴古风存。
⑶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⑷茅檐长扫静无苔,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而:敏而好学(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⑵敌: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⑶之:又数刀毙之(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君之病在肌肤( )
⑷故:温故而知新( )
桓侯故使人问之( )
妻跪问其故( )
6.下面对古诗名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似平淡的描述却勾勒出绿树环抱,青山相依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甘愿归田种“桑麻”的感情。
B.“水面初平云脚低”——形象地描绘出春水新涨,白云临水的美景。“脚”字特别传神,将朵朵白云比拟为探足水中濯洗的姑娘一般,别有情趣。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手法,将山、水写得格外有情,水似母亲护孩儿般环绕农田,青山争相为主人“送来”一片青翠,故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诗人置身山阴道上,山环水绕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在柳阴夹道的前面却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
7.下列出自《论语》的成语有( )
A.柳暗花明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讳疾忌医
8.翻译下列句子:
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0.下面四首绝句,分别写的是不同季节的景色。请辨别它们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B.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
C.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D.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九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敏而好学(敏: )
⑵是以谓之“文”也(谓: )
⑶默而识之(识: )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善: )
12.翻译下列句子:
⑴学而时习之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⑶三人行,九有我师焉
13.最能体现孔子自谦的一句话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三人行,九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这几则文字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
15.第一则语录的三句话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第一句是对 的要求,要重视复习实践所学的知识,第二句讲除学习外,还要重视 ,互相切磋,才能学有所成;第三句提到 的高度,指出真正求学的人应具有君子风度。
16.“学习”一词是从本课“ ”这句话而来,它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因此“习”是 之意。
17.下列句子中“而”表转折的有( )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惘 D.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是 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它以 为思想核心,以记录 为主要内容,共20篇。
(二)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诗中写作者勤于劳作的是哪一句?
20.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1.该诗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三)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2.这首诗是按 顺序写的,题目中“过”的意思是 。
23.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写的意境。
24.作者写景有序,先写“绿树村边合”这是 景;再写“青山郭外斜”,那是 景,由 而 ,景色越来越开阔。
25.从诗中哪一句可看出主客心情与环境的惬意?
26.整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对 的感受。
(四)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了;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27.本文按 顺序,记叙了事情的 、 和 。
28.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桓公怎样评价的?(均用原文回答)
29.“还走”怎样解释?第四次见桓公为什么“还走”?
30.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 ,表现了他 。
31.这则故事所阐明的道理是( )
A.揭示桓侯的可悲下场,警醒人们要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B.揭示了讳疾忌医的可悲结局,警告人们要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C.揭示桓侯的可悲下场,启示人们在学习扁鹊勇于指出他人之瑕的可贵品质。
D.揭示了讳疾忌医者的可悲结局,告诫人们在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他人的善意规劝和批评帮助。
32.成语“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可与扁鹊对桓侯的病情诊断“ ”相应。
33.翻译下列句子:
⑴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⑵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⑶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⑷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34.“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句中两个“又”是否重复,可否删去,为什么?
35.品析下列各句,想想加点字能否用括号中词替换,为什么?
⑴扁鹊望(见)桓侯而还走。
⑵桓侯故(遂)使人问之
⑶使人索(请)扁鹊
(五)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3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3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8.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39.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40.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41.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写作
启迪
生活中,老师、朋友的几句良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自然界中的某一景致……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切感悟生活,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以记叙为主,也要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迄乎成(q孿plain) 家圃(p揬plain) 自矜(j塶) 机杼(zh擻plain)
B.睨之(l孿plain) 决眦(z塡plain) 澹澹(d乶) 碣石(ji哱plain)
C.何恃(ch奬plain) 咋咋(zu嶾plain) 酌油(zhu嶾plain) 可汗(k坔俷)
D.辔头(p坕) 鞍鞯(ji刵) 扑朔(shu怽plain) 不逮人(d刬)
2.在《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所思所忆的诗句是 。
3.《为学》中,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 和 。
4.原文填写:乡书何处达? 。
5.《如梦令》中,开头用“常记”一词,表明了她 。
6.《望岳》中表现作者决心的诗句是 ,这句诗是从孟子的 演化而来的。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去:睨之,久而不去 西蜀之去南海
B.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自恃其聪与敏而学者
C.志: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D.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欲至宛市
8.下面诗句朗读音节划分正确的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9.下列判断正确的有几项( )
⑴《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⑵《木兰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即分明又得体。如:从军缘由、恋别、归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出征前的准备,与家人恋别,战斗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的句子,它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⑷《如梦令》这首词是词人晚年回忆往昔生活的作品。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10.回答问题:
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⑶《西江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11.《为学》这一题目中,“为”是 词,是 的意思,“为学”即 。
12.翻译下列各句:
⑴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⑷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⑸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⑴蜀之鄙有二僧(鄙: )
⑵吾欲之南海(之: )
⑶子何恃而往(恃: )
⑷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 )
⑸风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颔: )
⑹公亦以此自矜(自矜: )
⑺定伯诳之(诳: )
⑻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略无: )
14.将下列相关内容连线:
《为学》 曹操 清
《木兰诗》 杜甫 三国
《宋定伯捉鬼》 干宝 唐
《望岳》 郭茂倩 东晋
《观沧海》 彭端淑 南朝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释词:
未了( ) 钟( )
割( ) 眦( )
16.把诗的颈联译成现代汉语。
17.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它好在哪里?
18.说一说诗中是怎样紧扣诗题中的“望”字的?
19.写出两句你所知道的与“山”有关的古诗词。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早:“吾数年来欲买舟而来,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0.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⑴吾资之昏(昏: ) ⑵卒与鲁也传之(卒: )
⑶久而不怠(怠: ) ⑷语于富者(语: )
21.文中“子何恃而往”用了两次,前后有什么不同?
22.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三段文字属于 ,第四段文字属于 。
23.末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24.作者用一个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贫富二僧都想去,但想去的方法各不一样,富者想 ,而贫者 ;从物质条件看,富者去南海很容易但没去成,贫者却能如愿,两相对比说明了 ,这个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5.“天下事”或是求学、做学问、干事情等,困难和容易可以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26.本文开头用了两个 问句,前一个是 ,后一个是 。这是 的说明事理的方法。
27.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难和易的?
28.说出下列加点的词所表达的语气:
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⑶吾一瓶一钵足矣( )
⑷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
⑸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⑹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9.本文目的在于教育人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请从文中找出能表示这意思的句子:
30.与文章开头设问相呼应的句子是 。
31.文章中间以事喻理,故事的内容是通过 的语言形式交代的,因为它最能表现两个和尚的 因素,证明了 对成败的作用。
32.故事中“鄙”暗示了 ;“一瓶一钵足矣”中“一”和“足”说明了 ,体现了贫者 。
(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问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3.给加点字注音:
朔气( ) 金柝( ) 云鬓( )
34.按提示将下列类型句子各选一句:
对偶句:
排比句:
夸张句:
3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6.选文第一段写得简略,概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
⑵
⑶
37.从选文第二段可以看出木兰 的品质。
38.末段写家人的四个 句,写出了全家 的气氛;写木兰的四个 句,表现了木兰的 之情。
39.末段是故事的 ,也是 。
40.从选文看,文章略写 和 ,详写 ,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41.怎样评价木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者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道理,而且反映出她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三)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焦:皱缩)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42.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季梁闻之,中道而反(反: )
⑵衣焦不申(申: )
⑶头尘不去(去: )
⑷吾御者善(御者: )
⑸方北面而持其驾(驾: )
⑹告臣曰:“吾欲之楚。”(之: )
⑺君之楚,将奚为北面(奚: )
⑻举欲信于天下(举: )
⑼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恃: )
43.翻译下列句子:
⑴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⑵今王动欲成霸王。
⑶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⑷犹至楚而北行也。
44.这个故事后来成一个成语,即是 。
4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部分:写作
我深深感受到了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供选填的词语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集体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友谊的可贵、诚实的可敬、虚伪的可鄙等,也可以不受以上词语的限制,自行选词填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期末测试卷一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将下面一段话抄在方格中,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沐着三月弥满花香的春风,迎着早晨冉冉升起的金色太阳,我深情地望着天边那朵悠悠的白云,压抑已久的沉郁的心情立刻轻松起来。
2.下列字音、字形无误的是( )
A.骨髓() 簌簌() 鄙薄() 倜傥()
B.御次() 蹒跚() 颓唐() 收敛()
C.秕谷() 蝉蜕() 酝酿() 琐屑()
D.混沌() 静密() 御聘() 陛下()
3.下列书写无误的项是( )
A.疲惫不堪 钦差大臣 草长鹰飞 百感交集典
B.置之度外 入木三分 谈笑风声 漫不经心
C.杞人忧天 无微不至 老太龙钟 人迹罕至
D.害人听闻 随声附和 不可救药 煞有节事
4.把“安静”“宁静”“清静”“平静”填入下边括号中:
⑴这些颜色与草木绿色配合,引起人们( )闲适的感觉。
⑵这地方好嘛,又( ),又宽敞。
⑶这几天心里颇不( )。
⑷台风过后,海面出现了少有的(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背影》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他的字佩弦,作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离家太久,想念父母所以写一篇文章表示思念之情,文中所写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事情。
B.《散步》这篇文章写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课文中着力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主要人物。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经著作之一。“子”是指孔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的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6.写出《为学》中议论的观点的句子: 。
7.《木兰诗》中描写军营寒冷艰苦的句子是 。
8.表现诗人曹操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9.《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
10.加点词语不是同义词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
B.一篇好的文章都是富于启示性的。
一位好的老师不在于传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C.物质观测比气象仪器灵敏得多。
她有一双灵巧的手。
D.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
他那痛苦的模样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通过老师的帮助,我很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
B.他很顽强,不肯接受同学们的正确意见。
C.只要有了决心,任何一切困难都能战胜。
D.这种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更正。
12.写出两个你所读过的课外童话或寓言的题目:⑴ ⑵ 。
13.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是( )
啄木鸟想要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的,这正是( )。
A.粗心大意 见异思迁 B.南辕北辙 缘木求鱼
C.碌碌无为 痴心妄想 D.并行不悖 徒劳心力
14.下列横线上填入句子的正确顺序是 。
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00米厚的大陆, 。
⑴1983年7月,测得最低气温为-89.2℃。
⑵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50℃。
⑶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⑷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上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15.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不超10字)
16.第二自然段中的“人间最美丽的布”“分外美观”与第一自然段哪个词相呼应?( )
17.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个词暗示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18.引诱皇帝上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造成皇帝赤身参加游行大典的结局,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
19.骗子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采用的手段是( )(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
20.第二段中“……不仅……而且”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起什么作用?
21.第二段、第三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有 。对皇帝的描写主要采用了 的方法。
22.第一段共有四句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上角度来写的,属正面描写的是 句,侧面描写的是 句。
(二)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为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3.最能体现“一件小事”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
24.本段中“那时候”是记叙要素中的 ,“我跟母亲”是记叙要素中的 ,“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是记叙要素中的 。
25.最后一句“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一句表达了“我”对老师 的感情。
26.本语段在文章中属于详写的部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
27.本段是从“我”的感受来写的,表达了“我”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28.“心清如水”一句是指 而说的。
29.结合文中的内容,解释第一句话中“占据”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其含义的句子。
(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 。
31.从第二段起,作者写了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贫富二僧都想去,但想去的方法不一样,富者想 ,而贫者 ,从物质条件看富者去南海很容易,可富者终究没有去成。贫者却能如愿,两相对比说明了 。这个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32.“天下事”不管什么事情,困难和容易可以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33.译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
34.作者在为学上的观点是什么?
35.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难和易的?
36.本文开头用了两个 句,这两个问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四)
春天,绿的世界。
秋天,丹的世界。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丰富,在充实。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雷鸣雨骤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来了。
于是,万山红遍,枫叶如丹,落木萧萧,赤城霞起。
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于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单纯是色彩的变化、更替、转换以至循环吗?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果。
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是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今年五月,曾访问澳大利亚。五月在南半球,正是深秋。草木,是金黄色的;树木,是金黄色的。
有一天,在新南威尔士州的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术家R先生家作客。到他家时已是晚上,看不清周遭景色,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次日清晨起床,悄悄推门出来,一片宁谧,整个青山都还在静憩中。走到院里,迎面是一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我回屋取了相机,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若是画家,定会描出一幅绚烂的斑驳油画,可我又不是。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低头无语。
这时木屋门开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这是R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他们全家的宝贝疙瘩。小莉贝卡见我对着枫树发愣,就几步跳到树下,拾起两片红叶,来回跳跃,哼着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
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秀发上。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揿了快门,留下一张自己十分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
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那张照片起了个题目:秋之生命。
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正是由于有跳跃、欢乐的生命;或者,它本身也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于是想到北京香山。红叶。香山的红叶是黄栌树,不是枫树,到秋天那一片艳艳的红光,一样能使人心旷神怡。
但是,倘若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有寂寞之感了。
有人喜欢它的宁静、庄严;也有人欣赏它的丰饶、浑厚。
于是,又想起20年前曾游南京栖霞山。栖霞红叶,也是金陵一景。去时虽为十月下旬,枫叶也密布枝头,但那红色却缺少光泽,显得有点黯淡。我不无扫兴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京友人摇摇头,说再迟十天半月,打上一层霜,就自不同了。问怎么个不同法,他说经过风霜,红叶就显得有光泽,有精神。
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恐怕不只是从文学家的眼睛看,也还有点哲理韵味在。难怪栖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联有名云:“风霜红叶径,数江南四百八十寺,无此秋山。”这半副楹联,让我记到如今。
枫叶如丹,不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不正是它的斑斑血痕吗?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愿丹的颜色,丹的真、善、美,长驻心头。
37.作者为什么由春天的绿写到秋天的丹呢?
38.用横线画出文章的过渡段。
39.“我”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R先生家作客时,拍摄了《秋之生命》这幅作品。作者为什么详细地记叙了拍摄的过程和感受?这一部分中“枫叶如丹”的含义是什么?
40.作者认为北京的香山红叶一样能使 人心旷神怡,为什么?
41.“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南京栖霞山下大殿里的半幅盈联?这一部分中揭示“枫叶如丹”内涵的是哪一句?
42.怎样理解“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恐怕不只是从文学家的眼睛看,也还有点哲理韵味在”的含义?
43.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个共同的过程”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共同的过程”的?
第三部分:写作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多姿的美景……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选择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要求:在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前提下,文体不限,文题自拟,600字以上。
期末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选择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花卉() 确凿() 贮蓄() 骇人听闻()
B.应和() 奔丧() 收敛() 磨蹭()
C.预兆() 撷() 佳肴() 狭隘()
D.觅食() 惩罚() 家圃() 参差()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面面相觑 饱经忧患 天涯海角 诲人不倦
B.学而不厌 沧沧凉凉 嗟来之食 诲疾忌医
C.人声鼎沸 变卖典质 宛转悠扬 呼朋引伴
D.轻风流水 自作主张 满不在乎 前仰后合
3.下面加点词在句中含有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大锅饭”使人越吃越懒。
B.老师喜欢我们,溺爱着我们……
C.我为有这样的好朋友而骄傲……
D.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4.原文填写:
⑴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⑵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⑶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 。
⑷子曰:“ ,不舍昼夜。”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
⑵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 )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汤: )
⑷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捐: )
6.改变句式,并体会原句的好处:
原句: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改为陈述句:
原句的好处:
7.按要求写成语:
⑴以“一”字开头:例:一挥而就、 、 、 。
⑵以“深”字开头:例:深入浅出、 、 、 。
8.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 。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 。学习这些名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⑴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得到展现 ⑵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
⑶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 ⑷许多写景名篇问世了
⑸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要领会
A.⑴⑶⑸ B.⑴⑷⑹ C.⑵⑶⑸ D.⑵⑷⑹
9.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歌咏西湖的诗,不仅仅用工笔描绘了西湖的名胜古迹,而且从整体作眼,描绘湖上的蓬勃春意。
B.“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出春水上涨,湖水平堤,白云临水,水天一色的美景。“脚”字传神地将白云拟人化,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的情趣生动地表现出来。
C.莺争暖树,燕啄新泥,诗人紧扣“早春”写禽事,早莺尚少,故曰“几处”,新燕可指,故问“谁家”。“渐欲”和“才能”更是动态的描绘出早春植物长生的盎然生机。
D.前六句已将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白沙堤之春景究竟有多美?全凭读者的想象了,从而取得“舍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体现了“诗贵含蓄”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3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矫莺恰恰啼。
10.“蹊”是什么意思?照应“花满蹊”的语句是什么?
11.诗中的对仗句是: 。
12.对本诗品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人名入诗,不仅点明寻花的地点,而且生活情趣浓郁,颇有民歌味。
B.次句一个“压”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花繁之景。
C.第三句写彩蝶因恋花而蹁跹起舞,不愿离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美。
D.第四句写“我”正赏花,恰巧传来黄莺的一串歌声,“恰恰”是恰巧、正巧的意思。
13.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望岳》一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B.与《观沧海》一样,都是歌行体诗歌。
C.与《西江月》一样,都是歌颂丰收在望的景色。
D.与《如梦令》一样,都回忆了童年时一段美好的时光。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 )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⑵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5.“蹒跚”一词的意思是 ,在文中形容父亲走路时的样子,表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 ,突出体现了 。
16.这一段中第一次写背影是从 、 、 三个方面刻画的,从中可以看出父亲 的处境和 的心情。
17.如果将“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一句删去,有什么不好?
18.结合上下文,理解“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含义。
19.文段中父亲说了三句话,分析这三句话的共同特点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哪些感情?
20.文段两次写了“我”看见父亲背影而流泪,其用意是什么?“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的含义是什么?
(二)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其中的破折号表示 ,韩麦尔先生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他的 感情。
2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用了 修辞,“监狱大门”比喻 ,“钥匙”比喻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里又一次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23.语段写韩麦尔先生的讲话,采取的引用方式是 。
24.“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小弗郎士可怜老师太辛苦了。
B.小弗郎士同情老师太累了。
C.小弗郎士觉得老师太不幸了。
D.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理解了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老师在最后一课尽最大力量讲法语的用心。
25.“可怜”一词的含义是 。
26.打横线的句子表明 。
27.“真奇怪”。“我”对什么感到奇怪?( )
A.今天听讲,我都懂
B.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C.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D.他恨不得一下子把知识全塞给我们
E.以上内容全是“我”奇怪的
28.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为什么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反复写?目的是让学生明白: 。
29.把挂在铁杆上的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 的气氛。
30.用“ ”具体写出“个个那么专心”;用“ ”具体写出“教室里那么安静”这些细节,刻画出孩子们对 的热爱。
3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奇特联想是小弗郎士 。“强迫”二字可看出 。
32.“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专心画‘杠子’”,这两个细节渲染了 。
33.前段文字主要写 ,后段文字主要写 ,他们的共同点是 。
(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早:“吾数年来欲买舟而来,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4.举出与文中“顾”不同含义的文言句子。
35.指出“鄙”的古今不同含义。
36.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
37.哪句话最能表现贫僧的决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38.哪句话恰好证明富僧“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9.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四)
小赵老师
举家迁往省城,儿子就读于一所全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学校。
我和妻子是念着泪送儿子去这所学校报名的。儿子不足9岁,念3年级。当今父母爱心的泛滥让孩子变得弱小苍白却又惟我独尊,我们也未能免俗。
我们忍心让孩子像小鸟一样飞出我们爱的森林,也只是想让孩子除了智商之外还健壮一些。
几个星期下来,孩子果然变了。回到家来居然是那个我曾渴慕已久的懂得礼仪谦让、尊重他人、行为自理的圣童——果盘里那个最大的苹果居然会由孩子送到客人手上,这让我欣喜万分地惊讶于教化的功能。
教化了我儿子的是小赵老师。
小赵老师是孩子的班主任,貌美年轻。我每到周末去接孩子时就要见到她。她充当我儿子每周五天的妈妈。我每次去领儿子时,她必有一番细心的叮咛。有一次,她温和地跟我说:“你儿子晚上睡觉有点儿磕牙,请你在家控制他乱吃零食,多多拜托!”说完,谦恭着把腰很深地弯下去,那情形让我觉得儿子更像是她的儿子。我们一直担心着儿子晚上睡觉着凉,儿子回家就告诉我们:小赵老师给他缝了个“宝宝背心”,晚上睡觉时就帮他穿在身上。小赵老师默默地做着这些的时候,我们都没法儿见到,小赵老师由此在我们心里变重了。
后来,我才知道,小赵老师家在离省城千里之外的乡下。小赵大学毕业应聘到这所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她一直未能正式调入,也因为工作的忙碌与前程不定,一个青春年华的女孩尚未走近爱情,我分明看得到一个漂泊女孩心里的重负。于是,每每见到小赵绽放给孩子爱意盈盈的笑脸时,我就会从心底里萌生感动,并惋惜独生子尚不懂这些,要不然,儿子会更爱他的“小赵老师”。
当命运不公、心灵负重时,尚能尽心敬业,向学生付出全部的爱心,这或许便是教师与他人的区别所在了。
也因此,孩子或许最爱的只是他的“小赵老师”,而我却在爱着“教师”这个广义的称号。
40.儿子进寄宿学校后为什么几个星期下来,就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觉得儿子以前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41.作者描写小赵老师对学生的热切关爱和严格要求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试举例说明。
42.本文从侧面也写了小赵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请找出这些句子。
43.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4.你觉得小赵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5.文中哪些段落突出了小赵老师的伟大,这种伟大的内涵是什么?
第三部分:写作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