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第一学月月考试题

2014-5-11 0:11:23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一学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选择题 34)

一、单项选择题(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机shù  陌qiān   绊jī   笨 chū

B、鼓 chuí  钱lài   自 yì  踯 zhú

C、辟 zhǐ  武zhǒng  期 yán  引辞职 jiǜ

D、斑 jiū  卜 zhān  念 dào  子无怒 qiāng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平心而论   搔首踟蹰  同仇敌忾  肇事

B、窈窕淑女   信是旦旦  感激涕零  狭隘

C 溅车帷裳   否及泰来  千里迢迢  诡垣

D、素兴夜寐   鼓瑟吹笙  向隅而泣  苗裔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见(爱:故意)    B、士之兮(耽:耽误)

C、纤纤素手(擢:洗)    D、言既矣(遂:顺心,满足)

4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实,明崇祯皇帝勤于政事,可谓夙兴夜寐,亡于闯王乃大势所趋,实不得已。

B 他们两人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却同床异梦,变化真快。

C 他最近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D 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二:(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6分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5.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6.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7.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 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       远。

 三。(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深海呼吸

  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不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产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是,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行血液。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8.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9.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四(33分)诗歌阅读

     ㈠阅读下列两个诗段.

  (1)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2、对“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形成鲜明对照,反衬了焦母的蛮横无理。

B、刘兰芝不能使婆婆满意而自请回家,表现了她内心的负疚和惭愧。

C、刘兰芝已经看到婆婆对自己不满,被休回家是必然的事,情势不可再挽回。

D、被休回家后刘兰芝不再准备回来,体现了她刚强的性格和自己的命运不能任由别人摆布的反抗精神。

13、对刘兰芝留下带来物品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一些鄙贱的物品,带回娘家也没有什么用处。

B、以后没再见面的机会了,留下这些物品作永久的纪念。

C、见物如见人,希望能够不要忘记共同生活过的日子。

D、表达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爱,也表达了刘兰芝很珍重和焦仲卿的爱情。

14、对第(2)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极尽铺成之能事,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B、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刘兰芝的服饰姿态容颜,突出了她的“精妙”

C、对刘兰芝的赞美,也就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

D、以“鸡鸣外欲曙”起兴,引出对刘兰芝的描写,并赞扬了她“精妙世无双”。

15、对诗段里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伶俜” 和“葳蕤” 都不是叠韵词。

 B、“公姥”意思是“公公和婆婆”,“作息”的意思是“工作和休息”。

 C、“新妇”是指刘兰芝,“后人”的意思是“后来的人”指焦仲卿的儿女。

 D、“六七十”不是一个实数,是泛指,形容多。“物物”、“种种”是指箱帘里的各种物品。

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㈢、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9——20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8.翻译画线的诗句。(4分)

  ①

  ②

19.这两节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20.这两节诗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什么手法?(2分)

2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本诗梅具有什么特点?(2分)

  ②: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品格?(2分)

22、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在人间。

    ①本诗梅具有什么特点?(2分)

②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品格?(2分)

 23.默写课文(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5分)

①王于兴师,       ,与子偕行。

         ,恐年岁之不吾与。         ,       

③三岁为妇,                    。言既遂已        。

④君当作     ,妾当作     ,                   。

⑤未至二三里,       。新妇识马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22分)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气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到好处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缺陷”,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现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是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他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的。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才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含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24.第一自然段借“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用来指代什么?(6分)

答:                  

  25.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千虑一失”“惶恐心理”这样的文字,意在说明什么道理?(6分)

答:               

26.全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示。(6分)

答:               

27.对第五自然段所强调的意思有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无“缺陷”的美,难以捉摸得到。

B.塑造美的形象可以表现局部的“缺陷”。

C.“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D.鞭挞身心俱丑的任务,并不是在表现“缺陷”。

E.塑造美的形象,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

F.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

六.(13分)生活中的语言

  28.用手机发短信送祝福已成时尚。在春节时给你的老师或在中秋节时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祝福。要求:简明得体,有文才,有创意。(2分)

示例 1: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示例2: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送你一丝风儿,

赠你一缕月儿,人间有情,中秋快乐!

答:                              

    29.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 两个字的敬辞谦语。(6分)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30.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瑰宝,请从下列诗歌中任选一篇你所喜欢的,并陈述理由。(5分)

(1)《卫风·氓》 (2)《离骚》 (3)《孔雀东南飞》

(4)《迢迢牵牛星》  (5)《短歌行》(6)《归园田居》

要求:(1)说明作者或出处。 (2)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3)字数在50~70之间。

                                               

七.(60分)31.作文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忠县中学2006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卷 选择题

1.D 2.A  3.D 4.C 5.A  6.D 7.A8.答案、C[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对照原文及与D项作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此题在设置是不太科学,C、D两项在表述上惊人相似,学生不需看A、B项,就可判定在C、D中选择。学会比较选择项应是一种考试技能。9.答案、D[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参照第4段第一句即可推断D项错。10.答案、D[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错在“特殊的肌红蛋白”。11.答案、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整合信息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从原文来看,并无“深海潜水动物不能快速从水下上升”的信息。C项根据原文“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可以推断错。D项根据第4段第二句“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可知,人在下潜时,肺部的氮浓度会发生变化。

12.B 13.A 14.D 15.D 16.A 17.B 

18.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

19. 谴责男子对爱情不专一。

20.采用对比、比兴写法。

21 ①本诗梅具有什么特点?(1分)高洁而清香 ②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品格?(3分)

       诗人借梅表现了自己高洁而又不孤芳自赏,B、愿意奉献自己的清香,C、加快春天到来的品格。(ABC各1分)

22、①本诗梅具有什么特点?(1分)朴素淡雅

  ②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品格?(3分)A、诗人借梅表现了自己淡泊、朴素,B、轻视名利,C、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ABC各1分)

23.(5分)

24.(6分)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

25描写人物的“缺陷”越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

26.(6分)作品中人物外形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27.(4分)BE(该段的中心句是“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含局部的缺陷) 

28.(3分) 参考答案: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月亮说,她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安排美丽的月光,将我的祝福送到你的眼里,写在你的心上.

29.(6分)(1)拜托  (2)包涵  (3)高寿

30.(6分)略。31.(60分)

2006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题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2分)                 

21. (4分)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5分) ①王于兴师,       ,与子偕行。

          ,恐年岁之不吾与。         ,       

③三岁为妇,                    。言既遂已        。

④君当作      ,妾当作     ,                   。

  ⑤未至二三里,       。新妇识马声,       

24.(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4分)_________

28:(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