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2014-5-11 0:11:33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淡泊        泊       泊       泊车     

B.师        让       封禅       禅

C.懒散        散       散布       失     

D.辩        迫       颜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曾这样写道:“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     ;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     ;如果中国要     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这可能就是中国要在未来肩负起的责任。

A.出产   浪费   引领 

B.生产   消费   引领

C.生产   浪费   领导 

D.出产   消费   领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真心地宣传科学启蒙民众,也有的人利用科学以售其奸,一时间,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B.我们公司的灯光设计师,在室内灯光设计大赛中拿过一等奖,他的设计一定会让您的新居蓬筚生辉

C.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仍深得观众喜爱。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林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市场经济的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充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立;契丹与吾约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5、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吾遗也         恨:怨恨

C.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

D.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6、文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立          不知

B.契丹与吾约兄弟    天下笑

C.请矢          何衰也

D.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成功

7、文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非人事

B.与其所以失之者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及凯旋而纳之

8、文章作者为什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通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

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这一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

D.这一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9、翻译与断句(9分)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为文章最后一段断句(3分)

故 方 其 盛 也 举 天 下 之 豪 杰 莫 能 与 之 争 及 其 衰 也 数 十 伶 人 困 之 而 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夫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微 而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岂 独 怜 人 也 哉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 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答: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时不可兮骤得,                      ,安能行叹复坐愁。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           

(3)此情无计可消除,                          

(4)         ,未云何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侵之愈急。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度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辍”,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2,4,6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06年12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12、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   )(  )(6分)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14、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4分)

答:                                            

                                              

15.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5分)

答: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3小题,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题。

告别梦境

冯骥才

我在读过的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一个荒唐的公式,这些大人物早在童年就心怀伟大抱负的梦,此后历经磨难,苦力奋争,终成大器。

倘若如是,这些人物真非内骨凡胎了?一般的人想想自己的童年,大都浑沌工片,毫无鸿鹄之心,如此岂不都要自悲自弃?

其实,这都是些蹩脚的传记作家,为了树立他们笔下名人的高大形象,所做的虚伪铺垫。任何一个未入社会、未经世事的人,童年时代的想法都是虚无缥缈和幼稚可笑的。

拿自己来说,我姥姥喜欢吃鸡皮,我童年时就发誓将来要做飞行员,长大后驾飞机到最远的地方给姥姥买最好的鸡皮吃。当时发誓的神气庄严不已,实际上最好的鸡皮可能就在街口的食品商场里。再比如,我一次用螺丝刀拧了拧一只坏表的后盖,碰巧那只停了许久的表走起来,父亲说我将来能做一名出色的机械师,我当真了,自信不疑,这却招致我一连把家里两个闹钟都拆毁了……

在那一切全由兴趣的年龄里,我最喜爱的莫过于小人书,收藏最多时达五百余种:许多连环画家都被我崇拜之极,例如,颜梅华、赵宏本、笔如花和张令涛等等。崇拜过分便会模仿,我便自编自给起小人书来。大小也裁成64开,用线整整齐齐——其实是歪歪扭扭——订成一本本、封面画成彩色,还写上“冯骥才绘”,煞有介事地自己出版。现在如果还保留那些自制的小人书,拿来一看,准会捧腹大笑。

想做一位很棒的连环画家,倒是我童年一个挺具体又挺悠长的梦,但不知何时这个梦竟被我毫无觉察地丢掉了。到了少年和青年,又有过许多梦,想过做篮球团手、绘画大师、中国的普希全,为此我还写过一本本诗集,也是精心抄集成册,现在想起来也都要暗自发笑了。

这些梦真是可笑又可笑。

回顾昔时,儿时的梦叫人迷恋,是因为在那扑朔迷离中包含着一份稚子的纯真和傻气,包含着属于自已的过往不复的一任自然的经历,有如包含在种子里一团绿色的希望与缤纷的遐想。但人生这些梦大都终难实现,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只给可行的想法开绿灯。

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些梦的消失与破灭而唏嘘感叹过,日为生活中有更博大的内在的东西吸引着我。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用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为之奋斗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战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夜深人静,把昨日梦想和今日理想放在一起体味,我听到了一曲深广而醉人的人生交响乐。有如天上的浮云汇成雷雨交加的浩荡天空,又如碧澈的江流涌入汹涌的大海。这才是享受。

16.作者在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公式”?为什么说它是“荒唐的”?(4分)

答:

17.作者在第5、6段中回忆了自己想做连环画家的梦,概括这个梦的特点说明其依据。(5分)

答:

18.综观全文,作者重在谈自己对“梦想”和“理想”的感悟,这对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启示?(至少谈两点)(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马祥林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就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高薪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从此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为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选自《热血中华》2007年2月  编者有改动)

19、本文的传主冼星海在音乐的道路上,大致可分为三个人生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1)            ;(2)           ;(3)          

20、本文在冼星海的一生中,重点选择了他1935—1940年的一段经历来叙写,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4分)

答:

21、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必要的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7分)

答: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  马上去或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  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是否简便

41%     16%        29%     14%       15%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                            (2分)

建议:                            (2分)

23、某学校高二年级将赴贫困山区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年级学生分会发起了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准备行李时多带点书籍、文具等捐给当地贫困的学生。请你以组织者的身份,用“多背一公斤”开头拟写两句宣传词。要求句式整齐,运用修辞方法,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4分)

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士兵突击》是前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其中,许三多可以说是个“在卑微中伟大”的赤子。他“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却活得很精彩,活得很有意义。无疑,他是一个成功人士,因为他懂得珍惜机会。就像高连长说的:“最重要的是先做好手上的事情,我这两天刚接触一个人.每做对一件小事就被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试想,我们有几个人,能像许三多那样做到这一点的?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很多人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的智商,而忽视做好手上的事情。

请以“做好手上的事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文本框: 班级 姓名 学号 文本框: 密封线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

一、二  1--8选择:24 3

1

2

3

4

5

6

7

8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文句断句。(3分) 

   故 方 其 盛 也 举 天 下 之 豪 杰 莫 能 与 之 争 及 其 衰 也 数 十 伶 人 困 之 而 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夫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微 而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岂 独 怜 人 也 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10、诗歌 (6分)

(1)答:                                        (2分)

(2)答:                                          

                                                    

                                              (4分)

11、(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12、  (3分)  13、  )(   (6分)

14、答:                                          

                                       (4分)

15、答:                                        

                                       (5分)

四、选考题 15

文学类:

16、答:                                         

                                               

                                      (4分)

17、                                             

                                       (5分)

18、答:                                                 

                                               

                                               

                                       (6分)

实用类:

19、答:                                    (4分)

20、答:                                              

                                       (4分)

21、答:                                            

                                               

                                              

                                              

                                       (7分)五、本大题 8

22、结论:                                  (2分)

  建议:                                   (2分)

23、①                                    (2分)

②                                   (2分)

文本框: 班级 姓名 学号 文本框: 密封线

400字

800字

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D

2、  B(出产;动词,天然生产或人工生产;又作名词,出产的物品。句中语境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第一空宜用“生产”而非“出产”。生产:动词,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理20世纪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家而非“浪费”国家。消费:动词,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中国与21世纪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根据语境显然用“引领”得体。引领:动词,引导,带领。)

3、D(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B蓬荜生辉——用以称谢他人过访之辞。C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4、A(B项成分残缺,可去掉句首的“由于”;C项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D项语序不当,“充分”应调至“意识”前。)

5、C

6、D(A前者为助词,用于动词前与之构成名词性短语,后者为名词,处所;B前者是动词,结为,后者是助词表被动;C前者是代词,那些,后者是语气副词,与何同义,多么;D都是介词,把)

7、D

8、D(“不足之处”提法不妥,忽视了全文是“传序”,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在“传”文中详述,“序”中没必要重复;这种取舍,正体现了作者剪裁的精当)

9(1)①(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愿(尔,为“你”,乃,为“你的”,各占1分,句子通畅为1分)

②当他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系,为“捆绑”,以,“用”,状语后置句式,各为1分)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错断、漏断,每2处1分,扣完3分为止)

10、(1)傍晚 西风

(2)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1(1)聊逍遥兮容与  人生亦有命(2)三顾频烦天下计 千载谁堪伯仲间

(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长桥卧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12B(B项原文无“官服制度从唐朝开始”之意,)

13、BC(A项并非“在7000年前”形成特色,D项未能体现出“宽广博大的胸怀”,E项体现出的是“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贵族意识”的崛起)

14、答: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1分)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1分)体现出不拘礼教,不拘小节,不做作精神实质。(2分)

15、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

②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③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共5分)

16、这些名人早在童年时就心怀伟大抱负的梦,此后历经磨难,苦力奋争,终成大器。(1分)

童年时代的想法大都是虚无缥缈和幼稚可笑的,和日后的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1分)这公式只是蹩脚的传记作家为突出名人的高大形象所做的虚伪铺垫;(1分)童年时代有的只是梦想而不是理想,梦想只有转变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或:倘若如是,常人想到自己的童年浑沌一片就都要自悲自弃了) (1分)

17、特点:虚无缥缈和幼稚可笑(1分)

依据:①从成因中,可以看出此梦全因兴趣而起,与“理想抱负”毫不相干,足见其纯真幼稚。 (或者:从“崇拜” “歪歪扭扭” “煞有介事”等言行举止中,足见其幼稚可笑。)②从该梦最终“被我毫无觉察地丢掉”的结果中,足见其虚无缥缈。(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18、①儿时的梦往往是纯真幼稚的,属于人生中一种过往不复的自然经历,因此我们青少年大可不必为这些梦的消失与破灭而唏嘘感叹。

②青少年是一个多梦的季节,但很多梦最终都难以实现,因此我们要执着地寻找并追求在社会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梦想。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渐渐地走出个人狭窄的内心天地,将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转化为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将梦想转化为理想,升华人生意义。

(只要紧扣文本,体现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启示”,一点给3分)

19、(1)早年爱好音乐;(2)青年巴黎学艺;(3)学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每阶段1分,大致意思相近即可;3个阶段概括完整的可得4分。)

20、(1)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主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

(2)写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和全文的中心:冼星海是抗战时期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民的音乐家”。(4分)

21、 (1)杰出的音乐是跨越时空的。冼星海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一生,是投身音乐、不懈追求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音乐经典。

(2)它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把“音乐”当做“事业”来做。冼星海果断拒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让自己的音乐找到更好的“本土”,使得自己最终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

(3)心系大众,成为民众正面的、积极的时代意识先锋。伟大的时代应该具有伟大的音乐。冼星海的成功,在于把音乐当作那个时代的武器,展现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答好本题,主要是要抓住“杰出”、“时代的”和“人民”这三点展开。以上3点,每点2分;3点都答出的可得满分7分。分为两点答题,答案包含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的也可。)

22、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3分)

建议:要规范药品价格和规范医疗检查。(3分)(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

23、示例:①多背一公斤,就多一片关爱的绿阴;②多背一公斤,就多一盏希望的明灯。(本题意在考察情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简明连贯,切合情境,切合对象得体,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为有文采有创意,每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