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1、指出下面加点的字汉语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余音袅袅(niăo) 雕栏玉砌(qiè) 百舸争流(gě) 相悖(bó)
B、 升斗之禄(dǒu) 何时可掇(zhuì) 静女其姝(zhū) 险衅(xìng)
C、挥斥方遒(qiú) 越陌度阡(mò) 訇然中开(hōng) 拘挛(luán)
D、 万姓胪欢(lú) 舞榭歌台(xiè) 一骑红尘(qí) 宁谧(mì)
2、把下面一段文字中的错别字圈出来,然后更正在后面的空格里。
静坐桌边,泡一杯茶,轻轻地辍,淡淡地品,其间翻上几页书,那茶香书香便一起涌来,那韵味便醉了自己,日间染上满心的浮躁亦揠旗息古,心中渐因这茶的氤氲暖热了许多,平和了许多,就咽下所有的沉郁。饮得久了,你就会发现:人生若茶!这绿色的小星星饱含着深邃与人生哲理。
3、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文章中的病句。
俄罗斯酒鬼的名声传得很远,名扬天下。上世纪的60年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政治笑话,说是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尼克松对他说,你们国家的酒鬼太多了!赫鲁晓夫不服气,反唇相讥道,难道你不觉得你们美国的酒鬼也不多吗?街上就碰见过。这时尼克松拿出一把手枪交给赫鲁晓夫,还对他说,如果你在美国街头遇见酒鬼,可以立即将他击毙,不须任何法律责任。赫鲁晓夫大喜,晚上溜出去,在街道的拐角处继续击毙了3个醉醺醺的家伙,他得意洋洋地吹吹枪管,明天等着出尼克松地丑。谁知第二天一早,报纸登出一条消息:“昨晚3名苏联使馆人员神秘失踪,今天早上清洁工人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4、续写。至少运用2种修辞手法,把“垂柳”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些。
进入周庄,就有一股清风扑面,幽曲得河道两边垂柳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注意:下面6 个题,只须任意选答4个小题。)
A、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寓革命领导权之深刻内涵,询问大自然得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不见复关,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D、 《乐府诗·长歌行》中比喻光阴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E、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留露出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但是也同时反映诗人积极反抗精神的一面。揭示全诗中心意思(诗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李清照词《声声慢》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的生活感受。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写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处境孤独,无人相伴;极言心情之悲怆。这一句是:____________
二、 阅读赏析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多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①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②那样愤世疾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岗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摘自:《巴尔扎克葬词》(雨果)]
注释:①莫里哀,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歌德认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所以雨果说他“陷入忧郁”。②卢梭,法国思想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杰出代表。他抨击现代文明,主张返回自然,所以雨果说他“愤世嫉俗”。
问题:
引文首段中“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里”指的是什么?
引文首段从哪几个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
作者的“情”和表达的“理”相融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引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疾俗”一句饱含作者怎样的“情”,蕴涵着什么“理”。
情——
理——
生与死是重大而沉重的主题。引文末段说,“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这篇葬词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死亡加以思考”时却又说,“死亡是很大的平等”。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二)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
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D、则刘病日笃( )
B、寻蒙国恩( ) E、欲苟顺私情( )
C、除臣洗马( ) F、臣以供养无主( )
2、将“臣具以表闻”译成现代汉语。
3、“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时,用“辞不赴命”,而“拜臣郎中”、“ 除臣洗马”时,用“辞不就职”。“赴命”和“就职”能不能调换使用?为什么?
4、①文中哪些句子有力地显示作者非常急切希望立刻赴京为晋武帝效劳的焦急心情?②哪些字词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晋武帝初时的恼怒情态?
①
②
(三)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我想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燃到了这般模样!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问题:
1、“年青的女郎”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为什么全诗的每一节都用“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
2、题目往往就是“诗眼”。本诗为何以“炉中煤”为题,而不用“煤”为题?
3、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谈谈你对诗的第3节的理解。(提示:注意把握关键字词,例如“原本”、“栋梁”、“活埋”、“总得”等)
(四) 一百二十岁的鲁迅先生
屠亦文
鲁迅先生素来是寂寞地醒着,即便到了120岁。
今夜依旧是坐在孤灯下,窗外是清风朗月抑或烟雨迷朦倒是无关紧要——倘或要追忆鲁迅,便将朦胧一并省了罢。鲁迅是将犀利的光芒穿透满目迷惘的孤灯,自是少了彩虹的绮丽,然每一丝光芒便是一点希望,汇聚拢来,铸就了民族的魂魄。
鲁迅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他的作品鲜有风花雪月,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亦充斥着现实冲击下残破的悲凉。然,这份现实正是鲁迅以他的冷静和远见打造的“投枪”与“匕首”,他犀利的文笔刺痛了中国社会的腐朽与沉沦,却因此唤得了萌动的新生。《祝福》里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正作了民众深陷于封建礼教之精神桎梏里最终的退路。没有激烈的言语,没有血泪的控诉,单是祥林嫂三次变故后终于木然了的神情,即便今日读来,亦免不了感慨“这是怎样一个社会”。更绝妙的便是“儿子打老子”的阿Q激得民众惶恐不已,个个生怕作了阿Q。将全民族的劣根性集中在一人身上,怕只有鲁迅做得到。鲁迅在笑骂间抨击民众的麻木与怯懦,他是执著地叛逆者,即便在“浓黑的悲凉”里,他亦是要呐喊的。他的桀骜注定了不能“躲进小楼”。然而,他深刻地洞悉了中国社会的沉闷,没有盲目期待突现的坦途,且毫不客气地称当时为“做不稳奴隶的时代”。鲁迅活得很辛苦,那正是独醒者的悲哀。他是站在庸人之上,作了同是出世者的仁人志士的明灯,却免不了“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因为他眼里满是黑暗中沉睡的民众,耳边皆是哀怨的低叹,“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然而,他仍未失掉希望——“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这便是鲁迅,倘使换作今日,他亦是紧锁双眉,凝视远方。鲁迅是很难安于现状的,他不屑于瘫在沙发里看肥皂剧。
世人大多以为鲁迅先生是不懂浪漫的。诚然,他不会写出志摩笔下的康桥的曼妙,但他不是成功地叛逆了旧式婚姻地枷锁么?但凡叛逆者便须有一份倔强的勇敢,背叛本身即是一种悲壮的浪漫。当鲁迅写下“我可以爱”时,那份勇气远比世人玫瑰加电话,不负责任,为求新鲜刺激而沉溺在爱情里的肤浅的浪漫珍贵得多。无怪鲁迅潇洒地调侃道:“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
65年前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中国仍在动荡之中,他未亲眼见到所预言的新生。我却更相信这是上天的安排,为他免去了“文革”的浩劫,以鲁迅的睿智与桀骜,定会执著的坚守他的“投枪”与“匕首”,那将是怎样一个局面。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作品至今仍是那盏明灯,我们应看到这间接的“生”,还有那黑暗中的光芒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投生。
——因为那孤灯是不灭的,即便再经过120年,鲁迅先生仍是寂寞地醒着。
问题:
1、概括本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2、为什么说鲁迅是“寂寞地醒着”?
3、“这间接的‘生’”是什么意思?
4、本文点到鲁迅先生的许多文作,援引鲁迅名言也不少。请你就其中一句名言或者其中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当然也可以结合鲁迅原作扼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例如:“做不稳奴隶的时代”与《灯下漫笔》、阿Q 和《阿Q正传》、“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与《记念刘和珍君》等)
三、 作文
一条消息说,某市一家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语出惊人》的关于测试的文章:“女儿今年只有7岁,有一天,我问她:姗呀,如果有一个强盗闯进咱家,用刀指着咱们说:你们几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死,该是我、你、还是妈妈呢?女儿想了很久后说:爸,那就让他杀了奶奶吧!”据说,按照报社的提议,很多读者都用这道题测试了自己5至8岁的孩子,而结果答案却“惊人的相似”,几乎每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杀奶奶”或者“杀姥姥”,因为她们“老了”、“没用了”。
另一条消息,说是某中心对京、沪等6城市18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问他们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结果想当科学家地名列榜首,占13.5%。而想当农民的最末,仅有0.2%。于是,测试者发出惊叹:我国12亿人口有8亿农民,但对农民职业的认同率仅为0.2%,所以“城市的孩子不愿当农民”,已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类测试很有必要,很能说明问题,预期了今后青少年(含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又有人认为,这是“无聊的测试”。联系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谈“测试”》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大约800。
[附:“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和部分人的评说。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 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评说:高考命题者大约有感于道德滑坡,诚信缺位——尤其在青少年中,才以此命题,以求匡救时弊。又有人认为,此类命题,分明要考生说假话。]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极其运用
1、C 2、啜 躁 偃 鼓 邃 哲 3、删:“,名扬天下” 正:“难道你不觉得你们美国的酒鬼也不少吗?街上我就碰见过”“不须负任何法律责任”“连续击毙了”“等着明天” 4、例:绿云扰扰,像是少女的柔发,诉说着这江南水乡的万种柔情。 关键是:(1)必须运用2种修辞手法,(2)语句顺畅。 5、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C、唯昭质其犹未亏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E、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F、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二、阅读赏析
(一)1、 指巴尔扎克的作品 2、 从三个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1)整体评价,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2)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是一部历史。(3)从文学角度评价,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情——通过比较,给逝者予高度评价,从而表达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无限景仰之情。理——只有“革命作家”,才敢于面对现实,“进行肉搏”,解剖和研究人的心灵,同时,在冲突与仇恨中永远满怀着“希望”。具备了这种研究精神才能超越前人。 4、所谓“死亡是伟大的平等”,指的是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每个人终有一死。而巴尔扎克逝世之时,“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表明巴尔扎克的死“重于泰山”,充分反映了巴尔扎克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自然应当获得崇高的荣誉,是流芳千古的。
(二) 1、A、举荐 B、不久 C、授予官职 D、病重 E、姑且 F、因为 2、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 。 3、不能调换,因为“孝廉”、“秀才”是褒德和称才,属举荐人才的科目,非官职。而“郎中”、“洗马”是官职。 4、(1)臣欲奉诏奔驰 (2)“切”、“峻”、“ 责”、“逋”、“慢”
(三) 1、“年青的女郎”比喻的本体是“祖国”。全诗每一节开头都用“啊,我年青的女郎!”通过“反复”和感叹词“啊”,一唱三叹,充分抒发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眷念和热爱之情。 补充:结构上回环往复,前呼后应,层层勾连,浑然一体。抒情上给人以空谷回音,回肠荡气之感,深化突出主题。
2、“炉中煤”意在燃烧,才有诗文中所云“火一样的心肠”和“燃到了这般模样”,才有炽热的和为国捐躯的情感奔放。
3、内容上看,意指我(无论狭义或广义)的前身——木材,本来就是国家之栋梁材,在灾难深重的年代里被深深“活埋”,但终归有一天可以报效自己的祖国。
从情感上看,抒写诗人早已胸怀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终于盼来了为国效力的这一天。抒发了诗人“重见天日”的无限喜悦心情和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强烈欲望和自信心。(要义答对即可)
(四) 1、第二自然段——鲁迅先生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自然段——鲁迅先生同样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2、“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世事皆浑唯我独清。”当周围满是黑暗中沉睡的民众,身边皆是无奈的哀怨和低叹时,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代表了民族的魂魄、人民的意志。他勇于呐喊,所以说鲁迅是“醒着”的。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之后的历史事实,又一再上演着“肥皂剧”,甚至到了“十年浩劫”,乃至于将来,也许难得再见如此深刻洞察世界、有力解剖社会的“鲁迅第二”,因而说他是“寂寞”的“孤灯”和“明灯”。
3、“这间接的‘生’”,当指鲁迅的作品以及他所表现的精神依然永生,连跨世纪的人们也会永远铭记和发扬鲁迅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要义答对即可)
4、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