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卷

2014-5-11 0:11:28下载本试卷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所有答案须做到答案卷上

第一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选出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 狩shǒu猎  潦liáo倒  瓦菲fěi  笔力遒qiú劲
B 迁徙xǐ   稼穑sè  罪愆qiān  溘kè然长逝
C 纶guān巾  商贾gǔ  石扉fēi  断壁残垣huán
D 船舸gě  朝谇suì  咥xì笑  望风披靡mí
2、 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河水清且涟漪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解鞍稍驻初程 服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C总角之晏,言笑宴宴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装台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 选出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女也不爽(改变,变化),士贰(不专一)其行
B静言思之,躬(亲自,自身)自悼(悼念)矣
C熊咆龙吟(长鸣)殷(轰响)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罚,处罚)
4、 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八千里路云和月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赢得仓皇北顾  忍顾鹊桥归路
C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5、 下列诗句朗读时重音选择不太妥当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6、 选出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7、《再别康桥》的首尾两节连用“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好处,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轻轻”前置,有强调作用,表现了诗人生怕打扰康桥、影响康桥宁静美的细腻感情。
B“悄悄”呼应首节,使诗意递进,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片云彩都不肯带走,达到了爱它兼爱天空云彩的地步,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
C“轻轻”和“悄悄”相呼应,主要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对仗的需要。
D“轻轻”和“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股浓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8、对下面这一节诗的表现手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A 反衬  B 比喻  C 白描  D 直抒胸臆
9、 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 诗的前四行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B 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C 全诗写出了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D 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10、 选出对每段诗欣赏不准确的一项:
A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以青荇作为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摇荡,好似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以“喂马,劈柴”,以及“我有一所房子”等为意象,勾勒了想象中的尘世幸福生活。
C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借助五个冷色调的意象,隐曲含蓄地突现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感受;这些密集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祖国数百年历史,说明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衰老疲惫,步履维艰。
D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从色泽、光彩上写死水的静态。作者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美丽的形象,正面写死水的美。这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11、 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字,一个“空”字,透露出祠堂无人过问的荒凉意味,间接地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B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两句采用楚辞句式,在两个节奏之间置一“兮”字,展露出沉重的心情,读者可从中听到诗人长长的叹息声。
C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两句是诗人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同时采用象征手法,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富有色彩美。
D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如圆珠走盘流转自如,对仗工整而不着斧凿之痕。绵绵春雨借听觉写出;骀荡春光从卖花声里透出。一夜听春雨暗示一夜未眠,满街卖杏花意味着春光渐去。
12、 阅读陶渊明的一首拟古诗,选出赏析不当的一项: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每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A前四句描绘一幅美妙动人的图景:天际无云,微风和煦,优美恬静的春夜里一个高雅清丽的佳人在引吭而歌,充满了诗意。
B五六两句写出佳人的惆怅之情,细腻的心理变化蕴涵在“叹息”之中,令人感慨良多。
C这首诗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全诗除“持此感人多”和“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直抒情志外,其余均为比兴。比兴不仅巧妙自然,而且重叠交错,互相映衬。
D诗歌最后发出“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的,抒发好景不常在的无奈之情,有消极的意味,应当加以批判。

 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做第13-15题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韮,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参、商,两星名,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此出彼没,永不相见。中肠,犹肠中,心中。父执,父亲的朋友。
13、 对本诗表达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记叙为主,间以议论抒情。 B 以议论为主,适当记叙抒情。
C  以抒情为主,间以议论记叙。 D 以描写为主,适当记叙议论。
14、 对这首诗感情基调分析确切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达对主人殷勤待客的感激之情。
B 表达久别重逢举杯痛饮的狂欢之情。
C 表达“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惜别之情。
D 表达悲喜交集的人生感慨,隐含着对那个离乱时代的感受。
15、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与下文的“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相互映衬,将幸存的欣慰与人世的伤痛融为一体。
B 本诗用热烈的语言颂扬了主人公殷勤好客,热情大方的态度。
C 短暂的一夕之会,表现出诗人对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对人情美的珍惜。
D 本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束,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基调上,显出诗歌内在的沉郁。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做第16--17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帮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穿林打叶声”是具体描绘下雨的情景。雨穿过树林,拍打树叶,瑟瑟有声。下阕“回首向来萧瑟处”与之遥相呼应。
B“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者的工具,常为平民、闲人所使用。它诚然是轻灵便捷的,但这个“轻”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做平民比当官轻松,无官一身轻。
C“一蓑烟雨任平生”与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异曲同工,它们都通过对实事实景的描绘,将情与理熔为一炉。
D“山头斜照”一句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它承“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而来,写景中透出诗人此刻喜悦的心情。
17、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A“何妨吟啸且徐行”,“徐”字描绘出从容不迫的步履,更透出从容恬淡的心态,写形而神蕴其中。
B“莫听”、“何妨”、“谁怕”,三语一气呵注,自然地推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C“归去”既指出游归去,又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意,表明诗人摆脱官场的愿望。
D“也无风雨也无晴”完全是描写诗人归去时的情景,行文至此,描绘了出游过程中天气变化的三种状况:雨→晴→阴。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8-21题
宋祁,字子京,天圣二年与兄庠同举进士,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时号大、小宋。累迁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其《木兰花》一词最是脍炙人口。词云:“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士祯云:“‘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当时传为美谈,吾友公勈极叹之,以为卓绝千古,然实本《花间》‘暖觉杏梢红’,特有青蓝冰水之妙耳。”
李渔云:“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时贤勿论,古人多工于此技。有最服余心者,‘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是也。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李渔的号)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也。‘云破月来’句,词极尖新,而实为理之所有。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时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
18、 根据本文所提供信息,对宋祁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京  B大宋 C宋景文 D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19、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评论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士祯认为这句话卓绝千古。
B王士祯认为这句话有所借鉴,但独具绚烂多姿玉洁冰清之美。
C公勈认为这句话卓绝千古,但有所借鉴。
D王士祯认为这句诗有所借鉴,但比原诗更高明。
20、 下列不符合李渔论诗本义的一项是
A李渔认为炼字琢句以新奇为贵,但更应该合情合理,他更看重诗句内在的合理性。
B李渔盛赞“云破月来花弄影”,说是“最服余心”,同时也盛赞“红杏枝头春意闹”,以为“蜚声千载”。
C李渔认为“云破月来花弄影”确可称为琢句炼字新而妥、奇而确的典范。
D李渔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出名是由于作者是尚书的原因。

第二卷 其他题型
21、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特有青蓝冰水之妙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默写填空:(前五个小题每题3分,最后一小题5分,共20分)
(1))李白在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了一个“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境界,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只能发出“_________”的感叹,现实毕竟是现实。
(2)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写音乐的极品,既有低沉冷涩的琵琶声音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又有激越雄壮的乐音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其颔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登岳阳楼》是古今五律第一,其中“_______,_______”是千古名句。
(4)柳永的词通俗易懂,但赢得“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声望绝不完全是通俗所能做到的,《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是诗如画。当然,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景不同,“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江山的如画,但风格迥然。
(5)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既写出一幅“________”的大好秋景,也写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行动。
(6)古代的很多诗词整体看固然很好,更因为其中有名句,请填出下列诗歌中你最欣赏的句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李清照的《声声慢》“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岳飞的《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的《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23-26题(共10分)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的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23、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时间:□  □→□  □→□  □  心理:□  □→□  □→□  □
24、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做26-30题(共20分)
诗的境界   朱光潜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长驻永在而又变动不拘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和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爱憎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姑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26、“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7、“小说中的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8、“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这里的“不即”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不离”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9、从第三段内容看,作者认为诗的境界是由哪两个要素构成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从第四段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诗的境界有哪三个特点?(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读陶渊明《饮酒》(五)简答(任选一小题)(5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你认为“悠然见南山”的“见”读成jiàn好还是读成xiàn好?说说理由。
(2) “此中有真意”,有人说应是“此中有深意”,你认为如何?说说理由。
(3) “欲辨已忘言”,“辨“有人认为应该是“辩”,你赞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作文:(60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走在雪地里,他看到远处有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是比速度,父亲一定会赢的,现在就不一定了,所以他特别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很吃惊。父亲告诉他,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看着脚,要把眼睛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不假思索地走成一条直线。生命中也有同样情况。有时候你必须小心地注视着自己的脚步,但多数时候,你应该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请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