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自测题及答案

2014-5-11 0:11:30下载本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自测题 2002.10

十三、故都的秋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中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这两段文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三个词概括北国秋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指什么而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形,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陶然亭的名字取于白居易的什么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给这段文字概括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7“落寞”作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引自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段主要写了槐树的什么?还写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和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0“秋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写出表明这段文字的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我的空中楼阁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1.采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

2.画线一句的本体是_________。

3.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先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宁谧”意为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应该怎样理解?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是“例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6.画线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

8.加点的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请划分句子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9.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所营造的意境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空中楼阁”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十五、灯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1“恶梦”具有什么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视觉的变化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扫”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三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5~6题。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督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回溯”的意思是____

“殉情”的意思是______

6.文章举希洛点燃的火炬一事,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加线的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8~10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这微笑了。

8.文中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举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盏油灯这个事例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句子应该怎样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1.第二段可分几层?请标出。

2.“我”为什么首先看到教师安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妮具有怎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凭着对这艺术圣殿的短暂访问,我将无法把那向你们敞开的伟大艺术世界每个细部都看清楚,我只能得到一个表面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任何人如果想正确地和深刻地评价艺术,就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他得从品评线条、构图、形式和色彩的经验中去学习。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

4.为什么说要正确而深刻的评价艺术,就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件令人心醉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我的下一站将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像自然历史博物馆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方面那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现出人类精神的无数个侧面。贯穿人类历史的那种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强烈要求几乎和人类对于食物、住房、生育的要求同样强烈。在这里,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巨型大厅里,当我们观看埃及、希腊、罗马的艺术时就看到了这些国家的精神面貌。通过我的双手,我熟悉古埃及男女诸神的雕像,感觉得出复制的帕特农神庙的正中门楣,辨别得出进攻中的雅典武士的优美动作。阿波罗、维纳斯以及萨莫特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都是我指尖的朋友。荷马那多瘤而又留着长须的相貌对我来说尤为亲切,因为他了解盲人。

7.“我”对艺术看重与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对艺术的感觉怎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荷马最了解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我从第五大街开始游览整个城市——我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通过对外国居民的访问,我作了一次不离本土的异国旅行。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对人和物的憧憬,我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力求捕捉和把握所目击的每一件事物。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

10.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1.“不离本土的异国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对痛苦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阅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眉dài    宁bì  惊hài

B.药shuó    复pì   憧憬chōng jǐng

C.钥匙yuè shi  禁gù  管中豹kuī

D.回sù     婀娜ē nuó 披荆斩

2.下面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暄闹 窒闷 花蕊 隐约其词

B.噩梦 颓废 绯红 混混沌沌

C.翌日 名子 坦护 不径而走

D.禁固 溺死 隔膜 游目聘怀

3.依次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填词,恰当的一项是(  )

夜的黑色逐渐__________。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__________了黑暗的颜色。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_______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________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

A.变淡减淡照亮照耀

B.减淡扫淡照彻照亮

C.变谈照彻照明照亮

D.黯淡减淡照亮照彻

4.以下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C.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D.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地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5.选出符合下列文学常识要求的一项(  )

①作家、作品、人物正确②体裁一致

A.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高尔基《母亲》巴威尔

B.巴金《家》觉新/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陈二妹/鲁迅《祝福》祥林嫂

C.郭沫若《屈原》婵娟/曹禺《雷雨》周朴园/老舍《茶馆》祥子

D.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孙犁《荷花淀》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B.抗洪斗争中,解放军战士真勇敢,命令一下,就发愤忘食地往前冲。

C.节日的颐和园,游人摩肩接踵,分外拥挤。

D.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就改弦更张了。

7.下面四组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一、阅读下文,完成8~1O题。

艺术家一只脚踏在尘世,一只脚跨在天国。尘世与天国的反差越大,给他心灵带来的影响就越大。而如果他的心灵又十分敏感脆弱,那么,在巨大的反差面前,他的心灵的分裂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情感与理智的分裂是分裂人格中最常见的形态。理智和物欲一样,是和现实联系着的。这话听起来很有些奇怪,但却是事实。物欲与现实的物质生活联系,理智则与现实的伦理规范联系。虽然二者联系的方面不同,在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但二者却确实是与外在于艺术主体心灵的现实生活联系着的,必得遵循现实的冷酷的原则与规律。现实的原则和规律是此时此地的,因而也使得与其相关的理智不得不经常着眼于此时此地而情感是运动着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此时此地。僵固的理智与生动的情感因此经常发生冲突,冲突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时,二者的分裂便会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杰克·伦敦便经历了情感与理智的剧烈冲突与分裂。这位水手出身的作家一直十分向往资产者的生活,崇尚资产者的趣味,满脑子都填满了资产者的价值观念,把流行的资产者的价值标准当作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以此去衡量判断他自己的行为,衡量和判断他周围的人和事。但是,他骨子深处却是一个“无产者”,胸中激荡的是一个“流浪汉”和“冒险家”的情感,对生活中的真和善充满着强烈的挚爱,对生活、艺术中的美怀有炽热的追求,敢于仗义执言,打抱不平。这样,情感与理智就势必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事实上也在杰克·伦敦身上发生了。他一方面从理智上赞同资产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感情上又厌倦这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智的考虑和感情的追求都同样强烈,以致这位具有健壮体魄的水手作家在精神上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最后,竟也与梵·高一样,选择了自杀这种解脱的办法。

8.第一段说“艺术家一只脚踏在尘世,一只脚跨在天国”,从下文看,“尘世”指什么?“天国”指什么?

答:“尘世”是指___________,“天国”是指_____________

9.从第一段看,本文认为造成艺术家心灵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话听起来很有些奇怪”中的“奇怪”所指的现象是 (  )

我与诗歌

                       笪 熠

据说在5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背诵上百首的唐诗了。之所以用“据说”这个字眼,很明显我已经遗忘大部分了。当时背诗的时候,我没有一首能够明白意思,只是妈妈念一句我念一句,念上三、四遍就朗朗上口。妈妈是四川人。尽管普通话说得相当不错了,但有些拼音例如c与ch,s与sh仍然分不清。因此,我至今仍然很习惯于“轻舟已过万cóng山”。

然后上了小学。凭着幼年时对诗歌独有的“韵律感”,背诵绝句对我来说最容易不过。但是有一点令当时得我非常反感——讲每首诗的时候总要分析每字、每句的意思,归纳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事实上这对我很困难。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说诗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慢慢地,见到诗歌,我失去了原有的冲动。

到了初中,我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班里有几个才子才女,他们不但熟背唐诗宋词元曲,还经常自己创作。这令我非常羡慕。与此同时,我系统地学了中国史。我终于明白诗歌乃至文学的意义远不仅由于“优美”或者“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对政治有独特见解,政治家也往往都是伟大的诗人。在某种情况下,诗人的命运都是可以归类总结的。种种原因都令我疯狂地爱上了宋词——无论豪放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婉约派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豪情壮志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还是儿女私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我都义无反顾地热爱。在回忆的交错与编织中,心底的那一股激情早已潜滋暗长。不仅如此。诗歌在我眼中除了唐诗宋词元曲,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包括“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

高中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环境去自己面对曾被质疑的东西。胸中支离破碎的语句们终于满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假如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会错过群星”……我广泛地接触到外国诗歌与近现代诗歌。我试图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每一个重大的举动。我试图时刻保持自己一双敏感的眼晴,激动与花儿悄悄的绽放,感怀于秋雨凄凉地落下……

我的生命早已不知不觉的被诗歌影响了,甚至改变。但我非常甘愿,我甘愿为凡事所困也不愿麻木,正如我期待去做一个诗意的人。

我与诗歌

郑立杰

我与诗歌,太大的题目,而且偏偏要求就是文体不能为诗歌!说实话,真是碰到我的弱项了。因为我对诗歌这种缥缈的东西好像没有那种感觉,而且会把“清水出芙蓉”的下句记成“乱世出英雄”。

搜肠刮肚几遍,发现只有一点对读过的诗歌的模糊印象,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现眼。余秋雨老师的文章常会被评价为“吊书袋”,我这次也拼命想学他吊两下子,去无奈实在没有什么这方面的书袋……郁闷……

只好翻开《辞海》。“诗歌”一词在其中的解释为“泛指各种体裁的诗”。“简直是废话!”我暗骂。看来诗歌的确是一种高妙的东西,高妙得《辞海》编创人员都不好为其定义。我于是呷一口茶(茶与诗都是很风雅的东西,希望能够触类旁通),开始酝酿感情和诗兴。

十年寒窗,光在语文课本里出现的诗算算就不下百首了,都是教育者们苦心挑选的公认为古今中外最经典的。我想我应该感谢,能读到“人类最优美、最崇高、最奇妙、最凝练的思想与感情的迸发”。但似乎我天生不够浪漫,总是不能正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美感。比如我在读舒婷著名的《致橡树》时就会想:凭什么“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小鸟……泉水……”等物,而非要像“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呢?难道作家不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事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作用,诗人如此贬低凌霄他们是不是太不尊重此物种,太唯心了?我把想法告诉别人,换来“煞风景”的评价。

很长时间后,我才逐渐知道在诗的世界里,这种寓情于物是一种很普遍的写作手法(又以朦胧诗派为甚),并不一定代表诗人对某物带有成见。也逐渐明白了诗歌“是心灵深处最感性的思想火花”,只可意会,千万不可用对待物理题的态度读之,否则,“白发三千丈”、“人比黄花瘦”之类的句子岂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了。

对中国人写的诗歌尚可如此对待,因为文化代沟毕竟还没那么深,但对于译诗来说,读起来就更觉得味道怪怪的。前几天上课学了一句话:“诗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再加上记得一德国人曾说过,“翻译的诗只有两种,次和更次的。”(这两句话都是翻译过来的),于是恍然:用两套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精确地互相表达是多么不容易啊。于是对那些翻译家们肃然起敬。然而毕竟还是有许多经典的外国诗句翻译,比如殷夫译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十分深入人心。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有点古不古今不今的味道。若是个中国人作此诗,恐怕要归入打油诗里了吧。

说起打油诗,便不得不提起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韵律。中文四声的奇妙组合总会让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这恐怕也是诗歌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吧(我尤喜此特点,因为这样会比较好背)。而打油诗不拘于平仄,诙谐幽默别具一格,广受学生欢迎。

然而学生们毕竟能力有限,不大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诗歌。而篡改别人经典作品就相对容易许多,并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小时候曾乐此不疲,从“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的低级搞笑水平到“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也锁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看你怎么出来!”的黑色戏谑型,相信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类似的句子。实在是对古人的大不敬。初中时班里曾有个鬼才,喜当“一字之师”。比如《木兰辞》有一句被改成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母狼。”一字之差,“境界”全出,被广为传诵。

当然现在长大了些,不会再无聊地拿别人的作品开涮,于是只能涮自己的作品了,拿《我与诗歌》这类作文题时时激励自己,多读诗,读好诗。说不定若干年后我的某个作品能被奉为经典呢。

答案:

十三、故都的秋

一、1.对比 2.清、静、悲凉 3.江南的秋

二、 4.更诗菊黄佳酿,共君一醉一陶然 5.排比 6.写清晨作者的院子中所见的景象

三、 7.寂寞、冷落  8.《准南子、说山》    9.落蕊,扫帚的丝纹

四、 10.对比 11.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是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 12.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的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

十四、我的空中楼阁

一、1.博喻 2.山上有了小屋。 3.立足于小屋之外

二、3.宁静 4.静态境物因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 5.因为白天光线是亮的

三、 6.起点,出外时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生活,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 7.比喻  8.单句“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我跳过了那些山坡。“觉得”带比宾。

四、 9.比喻 10.迷离朦胧,诗一般的意境 11.论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十五、灯

一、 1.佳人提到投降出雾笼罩的国统区给人的压抑 2.由近及远(马路—山),由高到氏(山—高屋—菜目),写出黑暗中视觉函轿清晰的过程 3.显出“灯光”的功量 4.可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

二、 5.回顾,回忆  因为爱受阻碍而自杀 6.希洛山火炬,是一种爱情力量的特征 7.人只要依赖希望活着,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三、8.补充说明 9.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死的人多活了那么多年,而且活得还很健壮。 10.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战胜利充满信心乐观主义精神。

十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1.两层。 2.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 3.温柔、耐心、坚毅

二、 4.得品评线条、构图、形式和色彩

5.正确而深刻地评价艺术。 6.对艺术世界缺少探索和了解

三、7.看重,因为“我”认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现出人类精神的无数个侧面。 8.敏锐。因为“能过我的双手,我熟悉古埃及男女诸神的雕像,感觉得出复制的帕特农神庙的正中门楣,辨别得出进攻中的雅典武士的优美动作。 9.因为他是盲人,更是大诗人。

四、10.解释 11.对外国居民的访问 12.也不会闭上眼睛 13.热爱生活,正视生活

课外延伸阅读

1.D 2.A 3.B 4.C 5.B 6.C 7.D

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8.现实生活 理想境界 9. 尘世与天国反差太大 艺术家的心灵十分的敏感脆弱 10.理智也和现实相联系 什么与什么联系着? 理智、物与现实生活联系着。